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志的科学性是指正确地反映地方的历史,并揭示它活动的规律性。编写地方志只有注重科学性才能保证方志的质量,使其起到“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
方志的科学性体现在“全、真、准”三个方面。“全”就是内容要全面。人们把方志称为“百科全书”,可见“全”是方志最突出点的特点。为此,很多领导,特别是新上任的领导,案头都喜欢放着一本本地方的方志,有了这本方志就能“一卷在手,全局在胸”,把握好全局,指导本职工作。如果方志片面、杂乱、零碎不全,就不能反映本地及单位的全貌,就会大大地降低方志的质量和实用性。“真”就是反映事物要真实。编纂方志不同于搞创作,可以有艺术加工,必须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史实,这是方志本职要求。如果反映的事物不真实,是必歪曲历史,不仅无法作为借鉴,而且还要贻误后人。“准”是观点要准确。写文章最讲究用观点统帅材料,观点要鲜明,编纂方志也不例外。观点鲜明可以使方志浑然一体,增加思想性和可读性,同时还能更好地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做好现实和将来的工作作为借鉴。
目前,广大史志工作者,经过大量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编纂出了颇有价值的方志,取得的成果是很大的。但是,从更高的角度看,有的方志就科学性而言,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大事、要事不全。比如,安置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职工这件事是个重要的事,特别是我们林区,在木材停伐,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拓宽新的就业门路,安置好这批人就业,这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大事。但是有的方志却没有反映这方面的内容。这实在是个失误。其二,以偏盖全。有的事从基层单位得到反映,但是全局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却没有提到。其三,望文生义。对资料的征集,浅尝辄止,对某个事物,在搞不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靠推理设想去杜撰情节。其四,堆砌材料。主要是不讲究谋篇布局,有材料,思想性不强。其五,缺乏特色。各地有各地的特点,比如,我们林区木材营林和生产是主干线,因此林业战线就不能同农业、地方工业、商业等战线平分秋色。
目前,各地续修的1986——2005年的方志已接近尾声,但为了上水平,保证方志的质量,史志工作者就要多总结经验和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方志的科学性。如何注重方志的科学性?主要有三点:
第一,征集资料要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资料征集全了,才能编纂出内容丰富的方志。要想征集好资料,就必须多做一些艰苦、细致的工作,既要征集馆藏资料,又要征集活的资料(走访知情人),既要在当地征集资料,又要走出外地找有关单位和个人征集资料,既要征集第一手资料,又要征集第二手资料(如政协、党史、文物等部门编纂的资料)。在征集资料过程中,应本着宁多勿少的原则,多摘、多记,以供编纂时挑选使用。全面地征集资料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把握好纵和横的关系。就是要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就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的资料,都有所记述。縱不断线,是指各篇章节目的叙述,从断限之内,或从事物之发端,都能系统地予以记述,完整地反映出事物的发生、发展、沿革,演变、曲折、盛衰、消亡、转化的全过程。总之能够做到每项事物各个时期都有资料记述。二是把握好正和反的关系。就是既要有正面(经验、成绩)资料,又要有反面(教训、失误)资料。从已出版的方志看,大部分反映正面事物的很充分,反映反面事物的却极少。作为史志工作者,应秉笔直书,既要突出各历史阶段的工作成绩,又要敢于大胆揭露矛盾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各级领导引以为鉴,避免今后工作上的失误。三是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这涉及到面和点的结合问题。征集资料要处处在“面”上下功夫,充分征集本区(林业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人物活动的综合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征集局部(所属镇乡、场所)的资料。把局部资料作为全局资料的重要补充。切不可以局部资料代替全局的资料。如果这也取代那也取代,就会犯了盲人摸象的毛病,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全貌。
第二,核对资料要细。有些文字资料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如出于宣传上的需要,不可能都有真实性,有些口碑资料由于口述者记忆不清、或出于某种其它原因,也难免与史实有出入。这就需要对所有的资料都做鉴别工作,每项资料都要有可靠的来源,有人证、物证、书证,孤证不立,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对于档案,报刊、旧志上记载的文献资料和权威人士的口碑资料,都认真地鉴别和考证,对记载的实物和实地,都亲临现场考察。
第三,分析资料要把握住实质。一部好的方志必须思想性强,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大量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整理,抓住主要问题,吃透精神实质,消化以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堆积材料,做到中心明确,表述清晰、准确,不仅能回答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能够本质地说明历史的进程,事物的性质,人物的属性,一句话能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吃透了材料就抓住了事物的实质,要想反映好事物的实质还应抓住事物的特点。一是抓住时代特点。各地区的历史情况都受全国和全省大气候的影响,把握住了全国和全省的历史,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本地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此,史志工作者应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多了解一些全国、全省的历史,用这些历史知识作导向,写好本地的历史,反映出各历史阶段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情况,使人们看到时代的风貌。二是地方特点。突出地方特点很重要,如果地方特点不突出,方志就会雷同化,使林业区的方志同农业区的方志差不多,开放区的方志同内地的方志差不多,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方志价值。我们林区是以木材和营林生产为主的地区,因此就应理直气壮地突出林区特色,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写好林区的经济建设。把方志写出松树油子味,使人家一看就能感到林区的方志很有林区特色,有味道。三是行业特点。在充分征集各行业资料的基础上,同各行业的行家里手多打交道,把握住各行业有规律性的东西,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各个部门的特点,准确地体现出来。四是典型人、事、物的特点。能够把人、事、物三者结合在一起记述,通过人物活动的记述,反映出历史的进程,反映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项活动的开展。能做到既见事、物,又见人,以人系事,以事系人,通过典型的人、事、物,反映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史实。
方志的科学性体现在“全、真、准”三个方面。“全”就是内容要全面。人们把方志称为“百科全书”,可见“全”是方志最突出点的特点。为此,很多领导,特别是新上任的领导,案头都喜欢放着一本本地方的方志,有了这本方志就能“一卷在手,全局在胸”,把握好全局,指导本职工作。如果方志片面、杂乱、零碎不全,就不能反映本地及单位的全貌,就会大大地降低方志的质量和实用性。“真”就是反映事物要真实。编纂方志不同于搞创作,可以有艺术加工,必须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史实,这是方志本职要求。如果反映的事物不真实,是必歪曲历史,不仅无法作为借鉴,而且还要贻误后人。“准”是观点要准确。写文章最讲究用观点统帅材料,观点要鲜明,编纂方志也不例外。观点鲜明可以使方志浑然一体,增加思想性和可读性,同时还能更好地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做好现实和将来的工作作为借鉴。
目前,广大史志工作者,经过大量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编纂出了颇有价值的方志,取得的成果是很大的。但是,从更高的角度看,有的方志就科学性而言,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大事、要事不全。比如,安置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职工这件事是个重要的事,特别是我们林区,在木材停伐,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拓宽新的就业门路,安置好这批人就业,这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大事。但是有的方志却没有反映这方面的内容。这实在是个失误。其二,以偏盖全。有的事从基层单位得到反映,但是全局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却没有提到。其三,望文生义。对资料的征集,浅尝辄止,对某个事物,在搞不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靠推理设想去杜撰情节。其四,堆砌材料。主要是不讲究谋篇布局,有材料,思想性不强。其五,缺乏特色。各地有各地的特点,比如,我们林区木材营林和生产是主干线,因此林业战线就不能同农业、地方工业、商业等战线平分秋色。
目前,各地续修的1986——2005年的方志已接近尾声,但为了上水平,保证方志的质量,史志工作者就要多总结经验和教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方志的科学性。如何注重方志的科学性?主要有三点:
第一,征集资料要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资料征集全了,才能编纂出内容丰富的方志。要想征集好资料,就必须多做一些艰苦、细致的工作,既要征集馆藏资料,又要征集活的资料(走访知情人),既要在当地征集资料,又要走出外地找有关单位和个人征集资料,既要征集第一手资料,又要征集第二手资料(如政协、党史、文物等部门编纂的资料)。在征集资料过程中,应本着宁多勿少的原则,多摘、多记,以供编纂时挑选使用。全面地征集资料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把握好纵和横的关系。就是要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就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的资料,都有所记述。縱不断线,是指各篇章节目的叙述,从断限之内,或从事物之发端,都能系统地予以记述,完整地反映出事物的发生、发展、沿革,演变、曲折、盛衰、消亡、转化的全过程。总之能够做到每项事物各个时期都有资料记述。二是把握好正和反的关系。就是既要有正面(经验、成绩)资料,又要有反面(教训、失误)资料。从已出版的方志看,大部分反映正面事物的很充分,反映反面事物的却极少。作为史志工作者,应秉笔直书,既要突出各历史阶段的工作成绩,又要敢于大胆揭露矛盾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各级领导引以为鉴,避免今后工作上的失误。三是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这涉及到面和点的结合问题。征集资料要处处在“面”上下功夫,充分征集本区(林业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人物活动的综合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征集局部(所属镇乡、场所)的资料。把局部资料作为全局资料的重要补充。切不可以局部资料代替全局的资料。如果这也取代那也取代,就会犯了盲人摸象的毛病,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全貌。
第二,核对资料要细。有些文字资料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如出于宣传上的需要,不可能都有真实性,有些口碑资料由于口述者记忆不清、或出于某种其它原因,也难免与史实有出入。这就需要对所有的资料都做鉴别工作,每项资料都要有可靠的来源,有人证、物证、书证,孤证不立,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对于档案,报刊、旧志上记载的文献资料和权威人士的口碑资料,都认真地鉴别和考证,对记载的实物和实地,都亲临现场考察。
第三,分析资料要把握住实质。一部好的方志必须思想性强,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大量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整理,抓住主要问题,吃透精神实质,消化以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堆积材料,做到中心明确,表述清晰、准确,不仅能回答是什么,而且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能够本质地说明历史的进程,事物的性质,人物的属性,一句话能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吃透了材料就抓住了事物的实质,要想反映好事物的实质还应抓住事物的特点。一是抓住时代特点。各地区的历史情况都受全国和全省大气候的影响,把握住了全国和全省的历史,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本地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此,史志工作者应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多了解一些全国、全省的历史,用这些历史知识作导向,写好本地的历史,反映出各历史阶段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历史情况,使人们看到时代的风貌。二是地方特点。突出地方特点很重要,如果地方特点不突出,方志就会雷同化,使林业区的方志同农业区的方志差不多,开放区的方志同内地的方志差不多,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方志价值。我们林区是以木材和营林生产为主的地区,因此就应理直气壮地突出林区特色,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写好林区的经济建设。把方志写出松树油子味,使人家一看就能感到林区的方志很有林区特色,有味道。三是行业特点。在充分征集各行业资料的基础上,同各行业的行家里手多打交道,把握住各行业有规律性的东西,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各个部门的特点,准确地体现出来。四是典型人、事、物的特点。能够把人、事、物三者结合在一起记述,通过人物活动的记述,反映出历史的进程,反映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项活动的开展。能做到既见事、物,又见人,以人系事,以事系人,通过典型的人、事、物,反映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