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注重语文背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不恰当地使用背景资料也会带来弊端。
一、语文课堂利用背景资料的益处
1.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
背景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首先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要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然后再锁定背景资料,在选取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如《夹竹桃》这篇课文,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作者季羡林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找到答案。但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呢?学生回答起来肯定困难。如果教师联系季羡林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最终挺了过来的经历,学生顿时就明白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不就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吗?这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赞美,因而教学目标也就有效达成了。
2.有助于文本价值取向的正确解读
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精神品质三个方面,其中精神品质更加重要。语文教学就是要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固本厚根”。
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如何教育学生惜鸟爱鸟,此时将作者徐秀娟因爱鸟而落水牺牲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定会被作者爱鸟的精神感染,从而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实现本课的文本价值取向。
3.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滋润
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教师钻研时,不仅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更应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于所描绘的事物景致中。教学时在文本显情露意处,借助背景资料,造境设景,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如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课时,在教学开头以《祝福》歌曲导入,学生立即被这凄婉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所深深感染,情感瞬间被带入浓浓的惜别之情中。如此教学,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酝酿,注重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表达内心最真实、最感动的东西,从而情感得到了滋润,并明白了友情的珍贵。
4.有助于学生文化的熏陶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文化内涵,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一点,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实质。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小草和大树》这些课文时,学生就会被文中所关联的经典文化的魅力吸引,诱发读经典的兴趣,并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让文化这一泓清泉流淌在学生的生活空间,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存在的弊端
1.超越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在运用背景资料时,要立足于学生,明白教学的实效性在于能否与学生现时的知识结构、身心发展状态对接。
有位教师在上《夹竹桃》一课时,是这样介绍夹竹桃的:夹竹桃叶对生或三枚轮生,披叶形。花桃红色、红色或白色。用扦插、压条繁殖。这样介绍不要说学生,就连老师自己也未必能搞清楚是什么意思,这就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2.背离正确价值导向
有一次一位教师讲到《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说:“尽管孙中山是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但也有缺点。”该教师就从孙中山先生的“缺点”讲起。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孙中山先生的“三大爱好”:(1)爱好革命;(2)爱好读书;(3)爱好女人。关于第三点,还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孙中山先生流亡日本,与日本朋友犬养毅(后任日本首相)一起喝酒聊天。犬养毅问中山:有什么爱好?答曰:革命、读书。犬养毅说:不是这个,这是另一回事。是你生活上的爱好?答曰:女人。该教师这种以追求历史的真实为标榜,刻意渲染历史人物的“小节”,又能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呢?
总之,选择背景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其价值取向,做到开卷有益,而不是开卷有害。
3.形式单一
一般而言,背景资料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和非文字资料两大类,其中非文字资料包括图表、图片和实物资料等。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以及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的背景资料都以文字资料为主,这么做的形式过于单一,并不表明非文字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有可无。
选择资料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要合理结合文字资料和非文字资料。正规著作是我们文字资料选择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网上资料也可以作为背景资料选择的来源,如歌谣和图片。
总之,教师在背景资料的利用上既要明白让学生广为涉猎的必要性,又要意识到背景资料的利用并非漫无边际,其实是有一定原则的。简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背景资料利用既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要从课外回到课内。借用王国维的话就是:“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一、语文课堂利用背景资料的益处
1.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
背景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首先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要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然后再锁定背景资料,在选取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如《夹竹桃》这篇课文,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作者季羡林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找到答案。但作者为什么喜欢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呢?学生回答起来肯定困难。如果教师联系季羡林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最终挺了过来的经历,学生顿时就明白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不就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吗?这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赞美,因而教学目标也就有效达成了。
2.有助于文本价值取向的正确解读
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精神品质三个方面,其中精神品质更加重要。语文教学就是要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固本厚根”。
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如何教育学生惜鸟爱鸟,此时将作者徐秀娟因爱鸟而落水牺牲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定会被作者爱鸟的精神感染,从而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实现本课的文本价值取向。
3.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滋润
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教师钻研时,不仅要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更应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于所描绘的事物景致中。教学时在文本显情露意处,借助背景资料,造境设景,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
如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课时,在教学开头以《祝福》歌曲导入,学生立即被这凄婉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所深深感染,情感瞬间被带入浓浓的惜别之情中。如此教学,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酝酿,注重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表达内心最真实、最感动的东西,从而情感得到了滋润,并明白了友情的珍贵。
4.有助于学生文化的熏陶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文化内涵,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一点,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实质。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小草和大树》这些课文时,学生就会被文中所关联的经典文化的魅力吸引,诱发读经典的兴趣,并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让文化这一泓清泉流淌在学生的生活空间,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存在的弊端
1.超越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在运用背景资料时,要立足于学生,明白教学的实效性在于能否与学生现时的知识结构、身心发展状态对接。
有位教师在上《夹竹桃》一课时,是这样介绍夹竹桃的:夹竹桃叶对生或三枚轮生,披叶形。花桃红色、红色或白色。用扦插、压条繁殖。这样介绍不要说学生,就连老师自己也未必能搞清楚是什么意思,这就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2.背离正确价值导向
有一次一位教师讲到《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说:“尽管孙中山是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但也有缺点。”该教师就从孙中山先生的“缺点”讲起。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孙中山先生的“三大爱好”:(1)爱好革命;(2)爱好读书;(3)爱好女人。关于第三点,还穿插了一个小故事。孙中山先生流亡日本,与日本朋友犬养毅(后任日本首相)一起喝酒聊天。犬养毅问中山:有什么爱好?答曰:革命、读书。犬养毅说:不是这个,这是另一回事。是你生活上的爱好?答曰:女人。该教师这种以追求历史的真实为标榜,刻意渲染历史人物的“小节”,又能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呢?
总之,选择背景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其价值取向,做到开卷有益,而不是开卷有害。
3.形式单一
一般而言,背景资料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和非文字资料两大类,其中非文字资料包括图表、图片和实物资料等。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以及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的背景资料都以文字资料为主,这么做的形式过于单一,并不表明非文字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有可无。
选择资料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要合理结合文字资料和非文字资料。正规著作是我们文字资料选择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网上资料也可以作为背景资料选择的来源,如歌谣和图片。
总之,教师在背景资料的利用上既要明白让学生广为涉猎的必要性,又要意识到背景资料的利用并非漫无边际,其实是有一定原则的。简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背景资料利用既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要从课外回到课内。借用王国维的话就是:“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