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妈妈例儿”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58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老城厢,世袭居民多,春节期间,年味浓,年也过得热闹,此中“妈妈例儿”也就多。“妈妈例儿”:大年除夕,姑娘不许看娘家的灯,无论娘家有多少事,也无论自己家里如何没事,就是小两口,灯明之前,也一定要离开娘家,回到婆家去。
  为什么除夕晚上嫁出去的姑娘不许看娘家灯?“妈妈例儿”有“妈妈例儿”的诠释,除夕晚上姑娘看娘家灯,受穷一辈子。表面听来,只是一种忌讳,但其中也有道理。除夕晚上,嫁出去的姑娘直到掌灯时刻还留在娘家,证明她自己家里不忙,为什么不忙?不烧鱼,不炖肉,婆家穷,只得赖在娘家過年了。
  另一个层面,这个“妈妈例儿”,其中也包含着一种社会制约。女儿,就是嫁出去了,也是惦着父母,自己嫁出去了,担心父母过年寂寞,于是就要用一个借口把嫁出去的女儿劝回婆家去孝敬公婆,于是想出一个“妈妈例儿”。无论多留恋父母,掌灯之前,都必须回到婆家去,陪公婆过年,“妈妈例儿”所维系的,是农耕文化男权体制的社会秩序。
  那么女人的权利谁来维系呢?自然也想出了“妈妈例儿”:大年除夕夜里不许扫地。大年除夕夜里扫地,把“财”扫走了,来年日子不好过。
  一个家庭的财运,是和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成员事业分不开的,你真是亿万富翁,除夕夜就是用吸尘器扫地,来年也不至于受穷;你本来没有固定收入,莫说是大年除夕不扫地,就是一年不扫地也发不了财。
  可是人们还是想出了这么个“妈妈例儿”,细想,其中也有道理。大年除夕,一家人团聚,那时候没有春节晚会,不能出去看电影,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说话、吃零食。吃零食,屋里就乱,好不容易打扫干净的房子,地上满是花生壳,如果要及时清扫,这活儿自然落到儿媳妇头上。儿媳妇已经劳累一年了,大年除夕还闲不下,不人道,于是就找个借口,大年除夕夜里扫地,“财”扫走了。如此,屋里再乱,儿媳妇也有权利和大家一起说话、吃零食。
  大年除夕,从子时开始,诸神下界,男孩子要出来放炮,给孩子们一个玩耍的理由;家家户户都要欢天喜地,不得惊扰诸神。此中,也有道理:一家人团聚,兄弟父子之间,说起一年行状,难免我付出多了,你不厚道了,说着说着,就有摩擦,用什么办法维系和谐气氛?诸神下界了,谁对、谁不对,都别争执了,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要紧。
  “妈妈例儿”不完全是迷信,破解“妈妈例儿”背后的文化内涵,就看出约定俗成的习俗,其中也不乏深刻的人性。
其他文献
马年之初,制一闲章“塞翁失马”。缘由是想起1976年秋我从河北大学(校址保定)毕业,时有政策,张家口、承德属贫困地区,学生必须回来,结果一竿子把我又分回上学前插队的承德。那时调动工作胜过蜀道难,想归故里(天津)不可能,慢慢熬成一“塞翁”,倒很现实。  当时形容承德市区的顺口溜是“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离宫动物园)”,虽夸张,也基本属实。可就这样,我都无缘落足。又一张派遣单,让我沿河坝再行
有个江南女人,夏天周末,带着四岁的儿子进城里玩。做娘的给孩子买了新衣服,吃了小笼包,去了趟城中公园,打算挤公交车回家。一辆车来,大家轰隆隆齐上,卷起漫天尘烟。尘埃落定,做娘的眼前一黑:孩子没了。  做娘的号啕着追公交车:快停快停,孩子在上面!追了百多米,人腿完败于轮胎。东西掉一地,被其他阿姨阿婆沿途一条线捡回来,打听:怎么啦?孩子丢啦?做娘的只剩了嗷嗷哭。有个阿姨大叫:那孩子是不是穿得跟一个黄金瓜
1975年5月24日,是我的新婚喜日。对象是邻村的同学,她个儿不高,扎着两个短辫子,贤惠又温柔,是位中学教师。  结婚前一天,我徒步去她家接她。她用一辆新自行车驮着两个小包伴我回家。我背着两个绑在一起的大镜子,镜面上一个写著“东方红”,一个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句子。  还别说,背镜子真是个苦差事,既不能前倾后仰,又不能轻松随便,只能挺直身板,小心翼翼地轻轻迈步,心里还不停地叮咛自己:小心、小心
1955年,我们那里征兵小组的成员、漂亮姑娘闫秀敏,动员我去参军。我不想去,怕复员回来年纪大了找不到对象。闫秀敏就下保证:“如果复员回来找不到对象,我跟你,但这事儿你得保密。”我答应了,但转天就让父亲找人去提亲,结果盡人皆知。从那以后,就没有人敢给闫秀敏介绍对象了,破坏军婚,谁敢啊?就这样,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1959年3月16日,我们办了结婚酒。后来,我们还去拍了结婚照,两人一前一后肩膀轻靠
好像是1977年吧,就是越剧《红楼梦》拍成电影放映的那一年,古装、越剧、《红楼梦》、电影,这几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对正念初中的我来说,充满了诱惑。那之前能看到的电影,除了“战斗片”和几部三突出、高大全的影片之外,就是几个样板戏翻来覆去地放。国外的也无非是“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之类。总之,单调乏味。这个时候猛然听说有《红楼梦》这样场面宏大、布景漂亮的传统戏曲拍成电影放映,而且多少已经
生在民国的人们,还记得结婚证书那美轮美奂的证词,更被视为一个时代的风流写照:“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喜欢民国的结婚证书。有人认为民国结婚证上的文字过于矫情,华而不实;有人说,华美的结婚证书,未必能通往华美的婚姻与爱情;有人指出,结婚证词应该实在一些,与
那时,盼着中秋,不是为了看月景,面黄肌瘦哪有那份闲情?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这一天饭锅里油水的厚薄,更重要的是父亲带回来的那一筒月饼,牛皮纸裹着,酥油浸润在纸上,拆开纸包,一斤正好五块,兄妹五人,一人一块。后来,大姐去了省城,那一块便归了母亲,可是母亲每年只是象征性地咬几口,最后还是被我们瓜分了。父亲从来不吃,当我们小嘴巴嚼着的时候,父亲总是坐在那里端详着大伙,一副满足和陶醉的神情。  有时,母亲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