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小学语文新教材专门编排了“口语交际”内容,新教材中口语交际丰富的训练内容,灵活的训练形式,有趣的训练方法,都是以往的语文教材所无法相比的。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文课型——口语交际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能够领会主要内容,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准确的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学生的生活空间狭窄,口语交际对象受限,与他人的交流机会少,再加上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效率低下,造成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他们在口语交际中缺少交际愿望,表述中词不达意,语句混乱,条理不清,不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转变,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各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方法,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循序渐进,认真开展各种口语训练的活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想说、敢说、乐说、会说。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存在不愿说、不敢说、不想交流的现象,更不用说乐于表达交流和善于表达交流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课堂导入、情景創设、话题确立、方法选择、活动组织、评价互动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主动将自己的语言流出心田,参与到积极的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活动中来。
  口语交际是一种口头语言交际活动,需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创设具体的接近社会生活交际的交际情境和氛围。
  二、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课堂是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循序渐进式的口语交际训练。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按照教材设置的交际主题和训练要求,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训练,教给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听、说交往的能力。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中围绕主题进行训练,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复述、语言思维和语言逻辑能力,可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聆听技巧、口语表达技巧,指导学生说通顺、流利的普通话,可以在作文教学中以由说到写的模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利用活动机会,进行口语训练
  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口语交际训练将无法进行。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单凭语文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学校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真实的口语交际训练。如开展主题班会、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会等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口语交际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语训练
  在语文课上课前几分钟、课外活动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形式灵活、短小精悍的口语交际训练活动,如通过“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近几天在学校、家庭、社区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新闻讲给大家听;通过“读书心得汇报”活动,把自己阅读课外读物得到的感想和启发谈一谈;每天放学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或者学生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垃圾食品的危害”“创建文明学校我们该怎么做”等,让学生积极搜集和整理材料,进行主题演讲。
  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教给学生口语交际方法,还要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活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口语交际本领,为形成良好的读写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丰乐乡易湾小学(734500)
其他文献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有效依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在情境中萌发兴趣  在识字教学的引入环节,教师要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情境导入新课。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通过情境的设置,能
反抽象观念理论是巴克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其整个非物质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该理论否认抽象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能力,否认抽象观念形成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它视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体裁,深受小学生的喜爱。阅读教学的中心就在于寓言形象的感知与内在哲理的感悟。而对于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寓言形象的感知最为根本,是引领学生迈向深刻内涵、体悟内在哲理的通道。笔者即借助《争论的故事》这一典型的寓言文体,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角色体验,在表演中理解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文字有限,篇幅不长,但语言形象生动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要让小学生能够真实感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方面,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在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都有很大改进。教材改变了以往“怎么写”的思想而确立了“爱写作、写什么”的指导思想。然而教材在强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提出要教会学生“怎么写”。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中,“写什么”和“怎么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这使得学生在初学写作之时,新知识、新问题与其原有的知识固着点之间存在着“潜在距离”。解决这
长期以来,写作被赋予思想化的色彩、贴上道德化的标签、烙上政治化的印迹,“有意义”成为评判一篇文章的硬性标准。而儿童世界中唯有童真、童趣,若过于追求功利色彩,势必抹杀了儿童的灵性,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作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关注童言、关照童心,保护儿童的天性、想法、情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鼓励他们张扬个性、灵动表达。  一、走进儿童心灵:为何而写  第一,以导入激趣。“情动而辞发”,教师以新颖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