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对糖尿病兔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servermainten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糖尿病患者QT间期延长反映了心脏的电不稳定性,这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左氧氟沙星可引起QT间期延长,甚至引起致命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本研究旨在评估左氧氟沙星对糖尿病兔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0~2.5 kg,雌雄各半,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20)。实验组经耳缘静脉注射5%四氧嘧啶160 mg/kg建立糖尿病兔模型,对照组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72 h后监测兔空腹血糖,若空腹血糖值大于基础血糖值的3倍,视为建模成功。饲养4周后制作冠状动脉灌流的左心室楔形心肌模型,分别灌注左氧氟沙星(1.14 mg/ml),比较灌注左氧氟沙星前后对照组兔和糖尿病兔跨壁心电图QT间期、左心室心肌内膜、外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限(APD)、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兔心肌QT间期延长19%,糖尿病内膜、外膜APD明显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早后除极发生率为36%,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18%。灌注左氧氟沙星后,对照组心肌QT间期、内膜、外膜APD均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早后除极发生率60%,所有心肌均未发生室颤;糖尿病组心肌QT间期、内膜、外膜APD、跨壁复极离散度均显著增大,早后除极的发生率为63%,心室颤动发生率为4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

结论

左氧氟沙星引起糖尿病兔QT间期延长,跨壁复极离散度异常增大。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灌注左氧氟沙星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失神经支配大鼠膀胱组织胰岛素受体的变化规律,探讨胰岛素受体在膀胱失神经支配后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大鼠破坏脊髓圆锥,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处死,取膀胱组织,进行湿重测量和胰岛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的膀胱湿重,对照组大鼠分别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对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挑战。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对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不足进行完善和再创新,通过创设一些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主题教学活动,并对其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完善和反思、归纳和总结,就能获取新课程教学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得高中化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 教学 优化方法  探讨在新课
目的观察不同钠通道抑制剂对心房间及心室内传导时间的浓度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影响和对乙酰胆碱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作用,探讨晚钠电流抑制剂抗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19只新西兰兔离体心脏采用改良K-H缓冲液灌流,在不同的起搏频率下(3.3 Hz、5.0 Hz和6.6 Hz),给予不同浓度的雷诺嗪、普罗帕酮和TTX(tetrodotoxin),分别记录相应的心房间及心室内传导时间;并采用乙酰胆碱诱发的房
目的探讨胫骨外侧近端骨膜穿支骨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国人新鲜尸体15具(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并进行层次解剖,观测胫骨近端外侧骨膜穿支血管(口径≥0.5 mm)的起源、分支、分布及其吻合,重点观察胫前动脉近端穿支相关数据。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临床应用胫骨外侧近端骨膜穿支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16例,损伤皮肤面积3.0 cm×
WOA的发展历程rnUED:二位是如何选择并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的?你们是如何相识并决定一起工作的?rnWOHA:理查德在大学里学的是艺术,当他发现学艺术太过内省和孤独后,就决定转
【摘 要】选择题历年来是生物高考题的一种基本题型,如何才能解答好生物选择题?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其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同行的教学经验,得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解答 总结 借鉴  选择题历年来是生物高考题的一种基本题型,如何才能解答好生物选择题?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技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其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同行的教学经验,得出了一些见解,现简要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