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v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图书馆藏书量少,学生从家庭、社区能获得的各种学习资源非常有限,特别在学语文方面往往仅依赖于课文,课外阅读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开展探究性阅读,通过探究性阅读来提高中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及实践水平,发展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切入点
  (一)探究文本中的美点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美点”,如, 针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其中的“红”字有什么意味呢?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白: (1)隐含着季节色彩的变化,有一种明快的感觉;(2)同时也暗含了春天百花争艳的美;(3)尤其表现了作者由冬季进入春季时身心的舒展和在春天里的温暖欣悦的感受。再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看起来文字平易,文意了然,一般并不会引起阅读主体更多的注意,然而这看似一览无余的背后却有着值得“探究”一番的意味。就实际情形而言,是“我”乘船离去,应是“我离老屋愈远了,我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山水”才对。但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探究,可以明白这种主客倒置,突出的是“我”的一种隔膜、一种无奈以及失落。
  (二)探究文本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一方面,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比如在教学《囚绿记》时,老师提到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如果绿友常春藤的确有灵性,充满智慧,也许还读了《囚绿记》这一美文,再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这时还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我们一起来续写一个结尾,怎么样?《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描写了幽径藤萝的美及置身其中之情味,揭露了愚氓灭美的现实,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留下了许许多多引人深思的空白点,为探究阅读提供了平台。比如:面对悲剧的制造者(愚氓),你最想和他说些什么?面对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季羡林爷爷,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如果悲剧的制造者(愚氓)看了《幽径悲剧》一文之后,他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三)开展迁移式探究
  相似的内容,相同的主题,相关的事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而文本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样,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整合文本与相关材料,对文本及材料进行类比探究,在主题、中心等方面的相同点、不同点或矛盾点方面进行归纳。如《囚绿记》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简介进行如下探究: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却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他”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还有别的用意?
  (四)开展专题式探究
  教材中的文本,大部分都蕴含着非常深厚的人文价值,包容着历史、科学、自然、地理、艺术等很多学科知识。有些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后,不一定能够从教材中直接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必心切地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直接告诉学生,即使教师想告诉学生,只靠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查找资料,去调查,去实验,为解决这些新问题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等,从而充分地释放出探究的潜能。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探究:“通过对《狼》一文的学习,同学们对狼本性的了解后,对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狼还有哪些习性、狼的的传说、不同民族的对待狼的不同态度、狼的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把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的一个探究课题,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在探究中学习。
  二、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探究性阅读追求“实、活、美”
  实,就是要将课上得实在实用。上课不是演戏,而是教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学习。语文课上得成功的主要标准,应该放在教师是不是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语文探究性学习要追求活,要追求美,其最终目标还是实。语文探究性学习只有在教学生学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探究,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本,落到了实处。所谓活,就是教师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要灵活,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所谓美,是师生在课堂上要共同探究美文,在画面美、语言美、音乐美、板书美、意境美、课件美、生活美、人生美等美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及高雅情操。
  (二)探究性阅读更要珍惜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本)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个体具有差异,他们对于文章的体会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不同的感悟,而不能片面要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规定的答案。
  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教师应该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人格体系,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才能抵达人性深处,使灵魂得以净化、优化。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法制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是个永恒的课题,让二者巧妙结合,让二者同行,也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法制教育;语文教学;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保护法;德育渗透;学科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
校园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要求。今年来高校学生公寓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危害了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因此,只有分析各种客观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课,美在一个“读”字,重在一个“思”字,贵在一个“悟”字,要在这“三重境界”上下功夫,让语文阅读走到回家的路。  【关键词】小学阅读;读;思;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着力点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美在一个“读”字  我觉得一所学校需要有朗朗的书声,否则,这样的学校是没有持续生命力的。可悲的是,现在许多孩子在幼儿园还能朗读悦耳动听的儿歌,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