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j12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意识和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结合初中化学的特点,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环境,使他们具有创新思维,做到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有效设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源于疑,疑则思,思则明,明则进,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于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潜能,才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稳定持久,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除了讲清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还要指出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的物质有哪些?如何治理?并介绍每周空气质量周报,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再如,据报道,“某省某市市一村民春季下地窖干活时,突然晕倒在地窖中,后又有两人下窖施救,结果三人全部遇难”,以此引导学生根据书本所学知识,寻求此三人致死的原因及安全下窖的方法。再如,生活中有些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如用硫磺熏蒸馒头、银耳等使直接入口的食物好看,但对人体又产生毒副作用;为了使食品色泽鲜艳延长保质期,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合成色素和防腐剂;为牟取暴利,用自来水加色素做冷饮等事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大胆设想,对神奇的想法变成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策略的推动力。而化学的学科教学又有其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以精彩的实验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情趣高涨,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例如:在序言课上,我以“小魔术”的形势,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两张相同的白纸,然后,向其中一张白纸上喷洒一种无色溶液,一会儿,奇迹出现了,白纸上出现了“同学们学好化学”几个鲜红的大字,在同学们惊讶的同时做完课本中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镁带燃烧前后,色、态的改变,燃烧的过程发出耀眼的白光,铜绿受热由绿色变成黑色,试管壁出现了晶莹的液滴,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牛奶一样乳白色等实验现象,这些实验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为创造新活动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三、注重实践,锻炼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主要的两种形式,一是化学实验,二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传统上化学课堂的演示实验多是“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这种验证性实验有些还将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再重复做一次,这是一种缺乏激情和探究欲望的操作,忽视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束缚和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所讲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在学习酸雨内容时,教师先和学生一起讨论二氧化硫的氧化性,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设计简单实验来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过组内讨论后推荐一个实验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对各种实验方案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小组之间辩论和质疑。教师从学生设计的种种实验方案中选择学生认为比较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再由学生讨论实验的效果和改进方法。这种实验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现有的实验方案“送”给学生,而是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优化练习,训练创新思维
  新教材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题型。易、中、难题的搭配合理,有梯度且功能全,是我们教师最应注意的地方。通过一些多解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讨论。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多向性。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两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了。
  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提高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创新,这是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我们老师改变观念,给予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尽力充实知识基础,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人尽其才,发挥专长,从而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贡献我们自己一分力量。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的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
简评《中华名人与治国》由温克勤、王玉顺、周兴春主编的《中华名人与治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是学术界一项可喜的新成果。本书是一部专门阐述中国历史上著名从政者、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台政策的历史发展林治理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则是邓小平提出的作为完成这个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这个
个性化信息服务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校图书馆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疑增加高校图书馆的竞争力,为创建立良好的学习型大学。本文论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含义,指出了个
句子可以划分为单句和复句,这早已被多数语法学家所肯定.但是,有些句子,在这种语法著作里分析为单句,在那种语法著作里又分析为复句,其症结所在就是划分的标准不同.标准不同,
要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需要教研部门为中小学作文教师搭建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学习比较、同题授课、换位体验等方式增进对彼此教学状况的了解,达成教学的共识;也需要中
【正】 有生命的机器及其局限人们常碰到一些普通的但很难科学地来回答的问题,我们打算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本章的讨论。正常的、有病的和死了的有机体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从
教师要灌满学生的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其实很多学者提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高质量的水,而且这一桶水要随时的更新,随时保持最佳的质量。还有学者提出
高校德育工作实现“两个重要转变”的几点思考刘建东江泽民同志在与四所交通大学校领导座谈时指出,在新形式下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两个重要转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
塑料袋作为“白色污染”的元凶之一,要完全降解消失大概需要一千年。目前,全球塑料袋泛滥成灾,亚洲的“灾情”尤其严重。以拥有2200万人口的台湾地区为例,每年就要用掉200亿只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