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i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日常备课中,都非常重视教材的正文,除了反复研究大字内容,还会充分发挥小字、图片、方框材料的辅助作用,却往往忽视一些课后素材的开发利用。比如岳麓版的“知识链接”,提供了许多原始资料和反映史学新成果的材料,这些经典材料的有效运用,无疑是对教学资源的有利补充,笔者就如何巧妙运用“知识链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
  
  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形成相应的科学历史观。如必修Ⅱ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知识链接”对工业文明做了有力的剖析,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工业文明?它有什么特点?推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原因是什么?弄明白了这些,学生自然就会理解: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耕文明虽然达到了历史新高峰,却已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也就无需置疑鸦片战争中工业文明必胜的结果了。正如马克思所言:“……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于是,通过对“工业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获得了一举两得的成效:既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建立了相应的科学史观——文明史观。
  
  二、通过中外知识的对比。增强学生横向联系的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整体历史视野。有利于学生在个性基础上了解共性,在共性基础上把握个性。中外知识的比较,能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的规律、认识。如必修Ⅰ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对此,教材正文主要从殖民扩张、经济发展和文化成果三个角度进行了具体表述,但没从政治方面阐述,显然有所欠缺,而“知识链接”做了恰到好处的补充。到底好在哪儿呢?好在它不只是单纯介绍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是通过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鲜明对比,让你一目了然,得出结论:希腊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而中国环境则明显促使政治制度倾向于集权。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引导学生注重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和比较,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历史知识虽然是具体的,但不是孤立的个体,既可以向前扩展,也可以向后延伸,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形成前钩后联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史学素养,开阔答题思路。如必修Ⅱ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对罗马法的意义,教材正文从三个角度进行了介绍:对罗马帝国、西欧封建国家及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影响(小字),但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这么重视罗马法?它是否有更深远的影响呢?通过了解“罗马法遗产在今天”,答案就会跃然纸上:今天的陪审制、律师制、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等都源于罗马法。同学们回答影响类题目的思路自然得到了拓展,在宏观方面要多层次考虑:对本身、对他国、对当时、对后世等。当然,对具体问题要根据实际,选择相关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四、利用生动真实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利用历史事件中的一些经典事例,通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分析,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去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必修Ⅰ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通过浏览“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座——站——跪,精辟的三个字,就能让学生明确得出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不断膨胀,官僚地位日益下降。此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单独抽取两汉——明代“丞相地位变化”这一条线索,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1.各朝皇帝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为什么?2.皇帝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从而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到理性认识。学生在思索、交流、争辩中自然会探究出历史发展规律,必然会认清皇权与相权这一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趋势,这种深刻的分析、论证势必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提取有价值的材料,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提取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必修Ⅱ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对于各国经济调整的背景,教材正文只是从二战的教训、理论指导(凯恩斯主义)两个方面作了交代,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调整呢?通过设问形式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生探讨、展示成果后,再引导学生去品读、整理“知识链接”的相关要点:经济发展、阶级斗争、借鉴他国、改革精神、实践基础(学生自己补充的)等方面,虽然寥寥数语,却让学生豁然开朗,感觉自己的思维一下就展开了,为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提供了一些重要参考。
  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标》所言,凡是对实现课标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我们不但要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资源,还要巧妙用好教材中的相关史料,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利用价值,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一中
其他文献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和谐的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其中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还应包括校园的融洽氛围,努力形成师生和同志间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创发展。具体表现为能不断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办事公平、高效,讲团结,讲协作,讲原则,讲大局,是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学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民主办学,依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接受了整合的思想,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整合化的教学设计并不断从中获益。下面结合本人两年来在新课程实验中的课
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的有用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育模式,要大胆转变思想、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推进创新。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关键词:教育 教师 师爱 师德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总理在去年教师节前夕,来到北京三十五中,整整一个上午听了5堂课,深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正如宋代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基于此,借助信息技术已成为成为一种新的英语学习模式。  一、传统英语教学的方式面临变革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即平常我们说的听、说
摘 要: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作为职高班主任,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集体中成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职高班主任 培养 集体荣誉感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随着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的普遍下降,加之职高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存在较大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运动员训练年限和运动等级、身体形态指标、文化学习、训练动机、毕业去向等方面对江苏省普通高中高水平篮球队运动员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中 高水平篮球队 运动员 现状调查    一、前言    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是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从根源上分析,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竟是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设计很不到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自己不会独立设计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随课堂变化及时调整与动态生成的,更是少之又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大致地罗列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确定的目标过于宽泛模糊  也就是目标定位不当,丢失了语文的
摘 要:缩小动笔写作与词句表达的距离,可以从生活中捕捉刹那间的生动画面,从词、句多方面引导观察其现象,用适当的词句考量其表意,形象描写此时此景的动感,使之言而有物、言之有神,真正做到动笔写作与词句表达的零距离,给学生写作带来的巨大的帮助和乐趣。  关键词:写作 表达 零距离    为了缩小写作与表达的零距离,除了积累词句之外不妨从生活中观察捕捉刹那间的生动画面,训练在這期间的词句表达能力,以达到动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具有魅力的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共同构成的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精神和团队意识,有效地激活语文课堂,尽显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具体方法如下:  一、问卷调查,综合评议,均衡分组  1.对授课班级的学生从业余爱好、兴趣特长、语文成绩、作文水平、是否喜欢语
听过一节历史学科的生本教育实验课。教师在教授戊戌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内容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   各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纷纷发表观点:   “他为变法牺牲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帝国主义也不希望中国通过变法走上富强的道路,变法之路十分艰辛,他想用自己的热血洒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的流血不值得肯定,他的死是逃避责任的表现,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