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的文章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zm4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五四年秋天在北京,到东单栖凤楼祖光家里作客,第一次见到凤霞。本来刚认识就没有多少话可说,可是她的话特别少,也完全没有演员差不多都有的那一套应酬功夫,觉得很舒服也很新鲜,与众不同。三十年来风风雨雨,没有再见面的机会,只是偶然听到她和祖光的一些传说,使人欢喜赞叹,觉得是非凡美丽的人间故事。一九八四年底在北京开会时第二次相遇,她已经坐在轮椅里了。我看她的戏很少,接触也只有这两次,应该说是极少了解。可是在读了她的几本回忆录以后,情形不同了,仿佛成了很熟很熟的朋友。她用笔为自己、为这个时代,为许多前辈艺术家、大演员和小人物画成了多少幅色彩斑斓的画像、速写,给读者以难得的知识和读书的悦乐。这样的文字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
  我首先想说的是,正如初见面时所得的印象那样,凤霞身上有那么一种倔气,拧脾气,不服软。这种脾气从小到老随时随地都有所表现,这使她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认输,不后退。作为这种性情的基础的是善良正直的本质,她说,五十多年来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她又说,作人要心里有个准儿。就这样,她才能打不倒、压不垮、难不住,硬是挺着胸膛走过来了。在被折磨得重病在身,不能登台以后,她又拿起了笔,从学文化开始,硬是写出了一百万字的回忆录。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真正能鼓舞人向上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时代精神。
  我上面写下的一些都是从她的原话里摘下来的。每句话后面都有一篇长长的故事,使读者的心揪得紧紧的故事。从她的叙述中间可以看出她身上的那份“傲气”。多可爱的“傲气”啊。
  在那些“低头生活,抬头唱戏”的日子里,她挺住了那么大的压力,在会上公开提出戏曲演出要现代戏、传统戏两条腿走路的意见,没有胆量、没有一点“倔脾气”是办不到的。这些地方读后都使人惭愧。她的笔下有分寸,可是爱憎分明。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也还有那么多善良的正直的人,可是一些丑恶的灵魂也给她钩画出来了。她说过这些也许说得多了一点的话。然而不然,没有这一笔就写不出完整的有层次的真实,成了无冲突论了。
  关于艺术家写回忆录,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或要求。一种意见是应该尽量多写舞台经验,甚至是一腔一调、一招一式的细写,因为这样可以作为年轻演员的学习范本。我总觉得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做法。过去留下的一些老剧本,有注着身段谱、工尺谱的,就是走的这一条路。可是一本好的回忆录的任务应该是重现艺术家的全貌,能使读者完整领会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而不只是在舞台上的现身。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写好生活。新凤霞的几本回忆录就是这样做的,她在舞台前后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往往揉进其中。叶圣老说得好,
  “她能揣摩各种人物随时随地的内心世界,真够得上说体贴入微了。这套本领很可能是她从小学艺的时候练成的。”
  凤霞自己也说,“我平时无论在哪儿看见了新鲜人、新鲜事,都记住表演给人家看。”她还能维妙维肖地学一些名演员的台上和台下生活细节,这种功夫正是艺术家的基本功。她这样做是为了锻炼自己,不是想在台上唱“十八扯”、“纺棉花”,以庸俗的卖弄博得观众的一笑。年轻演员要学的应该正是这个。
  写生活写得如此细腻、生动的,过去还真是少见。凤霞笔下的一幅幅社会风俗图真有点“清明上河图”的风味。特别是她写天津的那些篇。
  不知怎的,过去的文士总是对人民的生活习俗缺乏兴趣,很少有人用心加以纪录。仅有的几本书如《燕京岁时记》、《清嘉录》……,也都是简简单单地纪事;还有就是用“竹枝词”的形式写,在这里诗成为主体,诗注更是简而又简了。这只能说是“逸笔草草”的写意画,浓笔重彩、着意钩勒的样式简直就不见。在《我当小演员的时候》中有一篇“闺女赔钱货”,可以算得难得的标本。她描写了天津两家商人为了聘闺女摆下的热闹排场,从说亲、放定,到迎亲、拜堂、闹房、回门一直写到为外孙办三朝、满月……,真是洋洋大文,极细致生动的一幅社会风俗画。这一切都发生在天津,搬不得别处去。这不是一般的社会调查,中间充满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心理活动。这里没有说理,没有教训,一切都由事实说明。文章不是出于社会学家之手,而是一个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又亲身目睹、参加了这一系列活动的小女孩的回忆。这是不能不令人惊异的。
  作者还用许多篇幅重现了天津南市“三不管”一带游艺场与生活区的真实场景。黑暗的后台,苦难的艺人,张牙舞爪的地头蛇,狠毒的财东班主,这一切都是有典型意义的纪录。对于天津这个地方,过去在文艺作品中反映不多,是可惜的。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洋场,天津与上海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天津的封建性要浓得多。如果说《子夜》是写了上海,《日出》就写了天津。凤霞这本书是优秀的散文,也是可以当做历史资料看待的。
  叶圣老说看新凤霞的东西就象听她聊天,这就非常恰切地说明了她的文风。这是真正的写话。叶圣老自己和朱自清先生就都是这样写的。这在写作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由绚烂归于平淡的结果。可是凤霞则是一出手就有了这样的成绩,看来是从两个不同的出发点碰到了一起。
  凤霞说“我至今还不认为自己是老艺人。”这话说得好,事实也正是如此。读者是希望不断地听她在纸上聊天儿的,而聊天中流出的故事是说不完的。
  
  一九八六.一.二十二.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依据他一九八一年提出的“建立良好的大农业生态体系”和“大农业与大粮食”的观点,结合对全国二十一个省(区)的实际考察,写成了《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一书。作者不仅用事实表明因生态平衡被破坏引起大自然给人类各种毁灭性的惩罚,而且还指出:只有树立大粮食观点,才可能有“大农业”观点,也就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宜种植则种植,宜养殖则养殖,宜畜牧则畜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不要再去干那些劳
读韦伯《世界经济通史》    《世界经济通史》(GeneralEconomicHistory,即“经济通史”),是马克斯·韦伯自一九一九年起在慕尼黑大学所作一系列讲演的笔记汇编。一九一九——一九二○年正是韦伯思想更为成熟的时期,《通史》对整个世界经济演变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起源(这是韦伯毕生关注的课题)所作的全局性思考与宏观解绎,超越了前人的思想深度,对于我们现在探讨现代化的条件、前提、模式与道路,比
庞朴先生的近著《儒家辩证法研究》,是学术界关于儒家学说研究的一项新创制。作者不拘成说,在儒家学说的庞杂陈迹中寻究离析、披沙淘金,批判地清洗出一个斐然可观的“儒家辩证法”机体。这不仅在儒家学说的研究上是一种开拓性的探索,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研究,也是极为有益的尝试。  庞著《儒家辩证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在学术观点、主题论证以及创制方法上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值得称举,在此妄揆
三联书店的编辑要我为一九八三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麦克林托克的传记《情有独钟》写一篇文章,向读者介绍这位献身于(或者按本书的书名读为“钟情”于)科学的女生物学家,这使我想起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一九八三年上半年的时候,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观点鲜明地提出麦克林托克应得诺贝尔奖的预测。当时麦克林托克在中国还鲜为人知。我将文章推荐给了《自然杂志》。后来文章发表了。过不多久就传来了麦克林托克得
《魏禧文论选注》(江西人民版)第36页注释中说:《赖古堂集》是周家三代五人合集。  此说有误。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影印出版清康熙刻本《赖古堂集》,很清楚,不是“周家三代五人合集”,而是周亮工所撰的诗文。《赖古堂集》,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提要》、孙殿起《贩书偶记》等书有著录,均作周亮工撰。
厉以宁教授以深刻的思想和令人敬佩的创新精神,在他的新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密切结合的、以考察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为重点的经济理论体系。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学派的代表作。    新颖的思路——体制·目标·人    经济学既是社会启蒙的科学又是社会设计的科学。作为社会启蒙的科学,它应告诉人们在经济活动当中什么才是值得向往、应该争取的;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
《读书》去年第十一期及今年第一期上开始提倡读些基础书,读些中外名著,以汲取知识和养料,实在是及时得很。“有奖读书竞赛”以外,终于有了中肯地希望青年扎扎实实地读些基础书,从原著读起的号召,值得高兴。  高兴之余,还想对《读书》提两个意见:  一是我觉得应该花大力气进一步扩大《读书》在社会上的影响。《读书》主要面向中等程度以上的知识分子,这是特点,应该保持并光大的,但也应该把影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中去(
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这个民族中,产生了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彻底的—神教——犹太教,它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因此而有西方文明是两希(希腊与希伯来)文明的后代之说。犹太民族曾经向人类贡献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从爱因斯坦到弗洛伊德,从斯宾诺莎到马克思。在本世纪,这个民族中又出现一位杰出人物,他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而他产生
美国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同情中国革命,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于一九五八年以后定居中国,直到一九七○年三月去世,一直为宣传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努力工作。  一九四六年夏到一九四七年三月,斯特朗在第五次访华期间,遍访了各个解放区,并在延安住了几个月。她本想继续留在延安工作,但因中共中央要撤离延安,只好于一九四八年初离开延安,准备返回美国。  一九四八年九月斯特朗来到了莫斯科,打算通过西伯利亚进入东北解
长期以来,善于捕捉变化信息的未来学家们,把科学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始终看作是未来学应用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是体现新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指标》一书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国外有关生活方式问题的最新未来研究成果,描绘了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的各个侧面。  传统的关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分类法,基本上都是两分法,即把它们分为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而加拿大的规划专家德诺伊在一篇论述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研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