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明:一本书,让鲜花在心灵深处怒放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d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毕业那会儿,我的心里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理想,憧憬着自己如何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辉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的确,刚到学校那阵子,我就这样心潮澎湃,激情万丈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但是,没过多久,我渐渐发现,身边的同事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富有激情,富有理想,富有追求。他们的生活是周而复始的单调,比如说,上班,备课,改作业,下班后的生活就是看电视,上网,聊QQ,玩游戏。周末的时候,出去耍耍,或者聚在一起娱乐娱乐。他们的想法大多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考好了,其他不是自己要做的事情。于是,不少教师搞题海战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从来不会去想怎么去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不少教师抱怨学生,感叹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不好教了,而从未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最初那段时间,我听了不少教师的课,大多是用着现代化的多媒体,却重复着传统而陈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可谓是新瓶装老酒。至于图书馆里林林总总的教育类杂志,几乎是很少有人会去光顾——看着这样的状况,我火热的心里像被泼了一瓢冷水。我觉得,何必那么费心费力地一天到晚都围绕着教书育人这个问题转呢?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倒不如轻松一些,反正作为新教师,课上得不好,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何况我所教的科目也用不着参加升学考试。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变得消极起来。不管是备课还是上课,只要遇到困难,我都会打退堂鼓;凡是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准备好的内容,我都简单地一笔带过。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原则:不求优秀,只求及格。包括在课堂管理中,如果有学生睡觉,我也只是随便招呼一声,然后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成了一个工作的机器,在学生面前,我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已,至于学生是否听懂了、学明白了,我一概不管,也不想去管。在浑浑噩噩中打发着时间,不看书,不学习,不反思,不上进,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节又一节略带枯燥和乏味的课堂。
  时间久了,自己竟然觉得上课都是一件极其无聊的事情。到后来,竟然有些厌倦上课的感觉。
  2006年12月初,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由重庆市教委李源田处长主编的《派往明天的教师》一书。书的扉页赫然写着: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梦想,并让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看到这句话之后,我的心里有些怀疑,这句话真实吗?但是,我还是耐着性子翻开目录,里面呈现出六大章节的内容,分别是:在夹缝中坚守理想——方寸之间也要悠然舞蹈;在实践中反思行为——拥抱复杂的教育世界;在传统中吸收营养——沿着历史之河前行;在对话中选择路径——追随教育梦想飞;在期盼中倾诉渴求——给我阳光就会灿烂;在憧憬中回应召唤——仔细解读来自明天的请柬。粗略浏览了一下这些章节的标题,我马上被吸引住了,忽然有了想读进去的冲动。
  于是,在上班之余,我便窝在寝室,抱着这本书,狼吞虎咽地啃起来。越看越觉得这的确是一本教师专业成长必看的好书,的确是一份集“教育哲学”“教育文化”“教育散文”“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五种味道合成一体的教育文化美餐,于是,越看越觉得爱不释手了。整本书的文字十分简练,通俗易懂,没有艰深晦涩的词句,有的只是一种朴实无华却魅力独具的语言。它在阐述道理的时候,不是借助干瘪枯燥的专业术语和高深的理论,而是运用一个个真实可及的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
  花了足足三天时间,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心里充满了力量,也明白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了。我看着书里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想想自己,不仅有些懊悔以前的虚度光阴,于是我开始重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
  我开始认真地听同学科教师的课,在课后积极与对方交流。在备课方面,我也开始认真思考每个细节,每节课究竟该怎么样上好,哪些地方可以不断改进。在上课的时候,我也请自己的同事多来听课,然后给我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也开始阅读大量的杂志和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在读的过程中,做好摘抄和笔记,以此来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和做法,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我觉得这个方法很管用,因为一个人或者本学科组的教师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通过杂志和书籍,可以学会更多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又学会了去网上逛教育论坛,看别人的教育博客,也因此认识了不少优秀教师,学到了不少东西。此外,我还积极地思考,写一些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体会自己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得失。这样一来,我的教师生活忽然充实了很多,课堂教学水平也有了质的改观。
  到现在,我还在继续努力中,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在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在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在自己再度想放弃努力的时候,我都会隔三岔五地把《派往明天的教师》这本书拿来读一读。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的体会越来越深刻、感悟越来越丰富。我知道,我也是派往明天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肩负的重任。
  当自己真正意识到要把教师职业来作为个人的事业来对待时,就会远离无聊和空虚,远离那些打发时间的生活方式,就会竭尽全力让自己每一天都会有别样的激情和兴奋。
  感谢《派往明天的教师》这本书,让消沉中的我,竟然孕育出一朵求知上进的鲜花,在心灵深处怒放。
其他文献
别具特色的乡村农家乐线上线下相结合,展销直播促增收  “我为张掖‘妇’字号农特产品和妇女手工编织产品代言。绿色、有机、无污染是张掖农特产品的最大优势,勤劳聪慧的张掖妇女生产的农特产品品质好、口碑佳,编织的手工产品反映了张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是您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上好佳品……”张掖市妇联主席王爱琴为“家庭网购节·巾帼来助力”专场直播带货活动预热宣传时这样介绍。2020年8月1
钱理群先生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成为学生童年和青少年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作为班主任,如果真的能够成为孩子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那又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其实,对于教育,对于班主任自身的发展,我们不缺乏大道理,而缺乏小常识,缺乏对常识的深度理解和坚持实施。因为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常识性问题。正如教育学者张文质所说:“所有教育的道理其实都很平实、浅近。”  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回顾课改三年多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味课堂中呈现出的那些“迷人景观”:教学评价“百般呵护”、情境创设“百态千姿”、合作交流“百家争鸣”、自主探究“百花齐放”,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可透过“浮华”,审视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却可以发现潜藏着不少值得我们去理性面对和冷静反思的东西,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别让“形式”晃了眼,莫被“假象”崴了脚!    一、棒杀不可取,捧杀更要不得    回首过
21世纪的作文教学应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不断更新发展的高效教学,教学过程应是自由、愉悦、系统的,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作文教学能力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而并非短视而功利的应试作文技巧训练。笔者研读《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中《穷理查德的年鉴》一课时,发现其中微型写作课的写作指导具体、训练样式多样,且特別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网络写作能力,对我
看到一位博主写了这么一件趣事:我和我外甥女每天早上都要涂脂抹粉。我上班早,她就会说:“你好漂亮啊,小姨。”她上班早,我就会夸:“你今天真好看啊,小女孩。”我们过得发自内心的和谐。  下面有人评论:我和我妈就是这样。上学的时候,她每天早上上班穿好衣服,都会问我好不好看。晚上,我俩还会去她的衣柜翻衣服,给她明天上班做搭配。  这些内容看得人心里甜甜的。哪个女人不爱美,不爱打扮?其实就等着你夸呢。  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而倍受关注。最初,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分组管理,从每组中选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小组长,主要负责检查、督促组员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向教师汇报检查结果及组员的学习情况,对不能及时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交由教师处理。尽管小组长检查时人人过堂,字字过目,汇报时分门别类地统计分析,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小组运作情况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在班级中形
2009年春天,《中国教师》杂志杜开启了第一届“诗声校园”征文活动,伴随着时光矫健的步履,在火热的夏天,应征稿件开始纷至沓来。而今却未有料及,在原本10月31日截稿的日子之后,依然有一些热心的校园文友殷来佳作。让我们在感动之余,对这次征文活动也进行了一定的回顾和思索。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教师》杂志举办“诗声”校园征文活动,有自己的独特定位——从心灵上、情感上关注并展现校园生活申的两大人群,尤其
我从教已近20个年头。做一名教师,是我大学毕业时自主自觉的选择,这种自主自觉的选择包含着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某种肯定的评价。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重中之重的是师德。首先,应当对师德有深入的认识。孙中山先生曾经用知行关系来总结人类的发展史,他说:人类早期时代是不知而行的时代,到了文明时代是行而后知的时代,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则是知而后行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理论便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我想在师德问题上亦不例
为更好地了解80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为全区教师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引导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促进他们快速成长,2009年10月至12月,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80后教师专业发展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对全区“80后”教师的生存状态与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通过点面结合、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网络交流等方式开展,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94.6%。在获取第一
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而在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论述中,几乎都会提到一个所谓的事实,那就是“1955年召开的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率先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推动了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则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做出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