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兰的气质 特有的幽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值春暖花開。在姹紫嫣红的图书苑里,有一朵花分外耀眼,它就是韦志成教授的《论语原解典藏》。这朵君子兰以高雅的气质,散发着特有的幽香。
  韦教授用三年多时间,三易其稿,在对《论语》的“原解”上狠下功夫。对于这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书”,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他既不搞“我注六经”,繁琐考证。也不搞“六经注我”,肆意发挥,而是回到文本的历史语境和创作语境中去寻觅历史鲜活的一面,体味原汁原味的意义。孔子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所为而发,有所指而讲’,力求揣摩他说话的语境。体会孔子的心境,揭示孔子话语背后的真实意蕴。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9》),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大搞愚民政策,其实是断句有问题,如果根据原创语境,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意思就很明确了:“可以征用老百姓劳役的时候,就让他们遵从安排;不能征用老百姓劳役的时候。就要懂得他们的难处。”这不仅体现孔子爱民惜民的用意,而且表现了他仁政的思想。又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1》),如果体会一下创作语境,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即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却赞成天命和仁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学的根本。儒学就叫“仁学”,他几乎天天讲,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事件讲“仁”,在《论语》中就讲了一百多次,怎能说他“罕言”仁呢?
  再如,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25》)的断句与理解历来争论最大,简直冰火不容。如果从当时的历史语境来看。勿庸讳言,这话确实是轻视妇女。我国古代社会从母系转为父系后,尤其到了周朝确立了礼制,男尊女卑是礼制的核心。《大戴礼记·本命》说:“妇人。伏于人也”,“女者,奴也”,“在家从父,出则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相当低下,只能服从于男人,服务于男人,是男性的附庸。孔子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认为“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不怪了。所以,韦教授在解读中坚持一个原则。不诬古人,不误今人与后人。还历史的真实面目,还古人的实际境遇。
  在解读中。他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韦教授认为孔子首先是一个人,既不是妖魔也不是神:然后他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自学成才的青年;接下来是一个教书先生,整理古籍的文化人。归纳起来,孔子有“三个第一:中国古代第一大圣人,他的道德高尚,学问渊博;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纲领,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学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巨人,他订《礼》《乐》,修《诗》《书》,序《周易》,作《春秋》,司马迁有明确记载,范文澜有翔实考证。他所整理和编写的这六本书。是为了教学生用的。使中国文化能够薪火相传。这六部经典,任何一个人只要修订其中一部就不简单,何况有六部呢?因此,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因孔子而传;自孔子之后,因孔子而开。
  儒学——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第一显学,历史选择了儒学,儒学推进历史,这是两干多年来的历史事实。历史是不能重写的,《论语》展示了仁——礼——乐的思想体系。仁,以修己为中心,一以贯之的是“忠恕”之道:对自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心性内修的基础上,追求成圣成贤的理想人格。这样,儒学便是修养之学,人格之学,做人之学。礼是当时社会的政治伦理。“内圣外王”,仁通过礼来实现,国家进行礼治。礼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思想观念上的礼,弘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文明礼治:二是行为规范上的礼,注重多种礼节;三是典章制度上的礼,注意符合礼仪要求,以礼育人,以礼治国,儒学是礼仪之学,经纬之学,治国之学。乐是以“中庸”“中和论”为基点的儒学审美论。《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从“和”出发,“君子和而不同”,把“仁”与“礼”结合起来,中和而平衡,起到整饬社会的作用。在“和”中,主体求得心灵与外界的和谐。所以安贫乐道。讲究箪食瓢饮之乐,发愤忘忧之乐,体味仁者与智者之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拼搏之乐,面对困境和失败百折不挠之乐,超越自我得失的“知命”之乐,获得生命效率之大乐。有终生之乐。无一目之忧。乐在其中,美在其中,其生命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见,儒学还是中庸之学,和谐之学,审美之学。这个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最宝贵的财富。
  《论语》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价值的文化瑰宝,中国人的思想,诸如仁、义、礼、智、信、恭、敬等,奠不来源于此,它是珍贵的思想元典;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莫不定型于此,它是稀世的智慧宝典;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生活准则、民俗习惯等,莫不从中找到根据,它是难得的国学经典。它的思想影响到中国社会,并且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它的语言,规范着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这本书体例新颖,注释文字,直取适合语境的初始之义,不搞广征博引,译文遵从原文的意思,讲求“信、达、雅”。解读是本书的创新所在,一解篇章大意、每篇前有本篇概要,综述本篇的基本内容,每章用一句话概括大意,使读者提纲挈领,把握本章的真谛;二解文意,与孔子直接对话,按孔子的思路来阅读,从而较为准确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三解对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四解相关资讯,援引相关材料,扩充视野,增进对经文的理解。另外,书后附录《读(论语)做谦谦君子》《孔子生平简谱》和《孔子的主要弟子》《孔子之光》,有利于了解孔子的人生历程、心路历程,领悟其人、其事、其言。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笔法,“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对《论语》中的章句文字,标点符号,都认真核校。例如,《论语》究竟有多少字?有的说有2万字,有的说有3万字,还有的说有5万字。他认真数了5遍,它只有20篇,486章,15918个字。过去总说孔子周游列国。其实那不是“周游”,而是带着政治理想“寻访”列国。周游该多轻松呀,游山玩水,现在旅游多惬意呀!他是带着学生到各国去推销自己“仁义”的政治主张。结果到处碰壁,没有哪一个国君接受他的主张。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匡入围困,来人伐树,陈蔡绝粮,惶惶若丧家之犬。还有,过去很少有人谈孔子的政治生涯,其实他从51岁到55岁为官,从基层做起,先为中都宰。治理一年,政绩卓著,四方都向他学习:后升小司空,管理农业,农业获得丰收;又升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赢得国家内政外交的胜利。“夹谷会盟”,孔子事先有所警惕和准备,使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破产,逼迫齐国归还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等土地。内政上,为削弱“三桓”,果断“堕三都”,强化了君权,鲁国大冶。齐国为离间孔子与鲁君的关系,送美女80名。有花纹的马120匹,君王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加之祭祀时不按礼仪将祭肉分给臣僚,孔子愤而辞官。道不同,不相为谋,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
  毋庸置疑,孔子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终其一生研究孔子,认识到孔子的地位及其影响,激情满怀地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代宰相赵普谈到治国的经验时,坚定地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高度概括了孔子思想安邦定国的作用。2005年9月,联合国正式捌准在全世界设立“孔子教育奖”,褒奖世界上对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目前。孔子学院遍布世界,有270多所,该学院以学习汉语为主体、传播中华文化。
  总之,《论语原解典藏》是一本好书。朴实无华,它的君子兰风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其他文献
《共产党宣言》起始句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哲理与形象的生动组合,是思想辞藻的绝妙搭配,这就是文采。  所谓“文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漂亮的文字,但这漂亮并非仅指华丽的辞藻,它的优美,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或冲淡平和如晨岚暮烟;或清丽出尘如娟娟露竹;或孤凄荒寒如古道西风;或冷艳刺目如深秋涧红;或汪洋恣肆如大河奔腾;或清旷豁达如沧桑智者;或气度雍容如三春牡丹;或感伤抑郁如
日前,读了《中学语文》2010年第1期上旬刊赵刚老师的《怎一个“忽视”了得——浅析“集体备课”中的几点误区》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既然集体备课存在赵刚老师说的这三大误区: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重视“集中”,忽视平时“交流”;注重“课前”,忽视课后“反思”。那么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笔者突然想到近些年颇受关注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从某种角度上看,同课异构不失为克服这些误区的一种有效途径
写作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尽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主张与实验创新纷呈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写作教学仍长期存在着凌乱、模糊与难以把握的状况。要改变中学写作教学的不良状况,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任务繁重,头绪纷繁,而当务之急是:重建规范,培养体悟。  一、重建规范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综合性极强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包含复杂的主体实践与体悟、阅读与生活积累等因素。作为教学的写作又不同于自然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逐步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随文练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有用的素材,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并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加以运用,能让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提升和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读到了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包含了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学生自主创作散文的难度较大。在教学中
本文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为例,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读”与“赏”有效地结合来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  一、文本研读是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  阅读是一种抒发自我内心情感的重要标杆,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高阅读课堂的质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成绩,同时还能让其根据语境和语调中所富含的情感给予情感抒发的机会,并提高其理解能力。所以,及时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这是一件伟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听惯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呀,爱得疯狂”等当代爱情歌曲,回头读一读古人写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样深情直白而厚重的爱情诗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再读一下《诗经》中的《邶风·静女》,相信你定会为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古典诗词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篇佳句一直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融饱满的情感、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精美的语言于一体,古典诗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无不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典诗词中,辛弃疾的词赋(以下简称“辛词”)以豪放的风格、英雄的气概和优美的文字独树一帜,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后人。  《语文新
一直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为了确保预设的教学流程如愿“再现”,就不得不限制乃至扼杀学生的主体性,不得不将教师以“变态”、“变形”的形式出现,片面突出其自身的主导地位。教师为构建一种稳定的课堂文化,保证课堂的聚合力和有效性,往往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机械性控制。这种控制带有外在、强加、简单、人为的特点。对传统教育理论影响最大的赫尔巴特就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文章写了一个老实厚道、毫无经济基础的父亲,却非常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于是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可是,台阶做好后,身体垮了心情也失落了,尴尬不已。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一般的教学重心是通过疏通故事情节,品析细节来感悟父亲形象,最后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理解,写几句感恩、理解之类的话。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但是,仔细研读文本,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语文教育和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我们迫切需要从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汲取经验教训,探寻语文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20世纪60年代,张志公以一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开启了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大门。之后,语文教育史向着独立的学科方向蓬勃发展起来,许多人都为此艰苦探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松泉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独树一帜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