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家训 中国人的精神门楣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bo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关中平原东北隅,东临黄河、北靠宜川、南接合阳,是伟大文学家、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全国保存完整的六座古城之一,韩城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世人誉为“龙门胜地”。
  韩城古迹荟萃、文物遍地。据不完全统计,韩城有古遗址28处,古墓葬7处,石窟7处,碑碣120余通,古建筑152处,馆藏文物10529件。古建筑星罗棋布,堪称“陕西之最”。其中著名的有晋建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唐建弥陀寺,宋建法王庙,金建赳赳寨古塔,元建大禹庙、普照寺、城隍庙,明建文庙,清建毓秀桥等。这些古建筑选址科学、布局合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充分展示了古代传统的建筑风貌。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幽雅别致、装饰考究,其格局、特色酷似北京的四合院,因而韩城素有“小北京”之称。
  韩城古城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依塬环山,东西南北分别设有“黄河东带”、“梁奕西襟”、“溥彼韩城”、“龙门胜地”四面城墙。城内寺、观、庙宇、祠、坊,五街七十二巷,古风汉韵、诗意流淌。位于韩城市东北方向9公里处的党家村距今约680年历史。村中建有100多套“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水塔、贞节牌坊、家祠、哨楼等建筑以及祖谱、家训、村史等,被中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的活化石”。韩城古城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艺术思潮的变迁,堪称是中华民族5000年社会经济、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一个缩影,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犹如一部“石头的史书”、一曲“凝固的音乐”、一座“人类文化的纪念碑”。
  韩城素称“文史之乡”。历朝历代、名人辈出:汉太史司马迁、宋代诗人张昪、明朝丞相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等。宋、元、明、清四代,韩城有进士115人,状元2人,明、清两代是韩城历史上文化教育发展的鼎盛之时,科举取仕者达800余众,其中进士90多人,解元11人,举人544人,故有“士风醇茂”、“解状盛区”之誉。民间更是流传着:“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古时有“一门三进士”、“祖孙父子三代翰林”、“父子御史”等佳话,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门四子三清华”。足见,韩城文脉鼎盛。
  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影响一个人主要有三个因素: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释道文化,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响剧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以道德传家为最,耕读次之,诗书再次之,最后才是富贵。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家训是指用以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一种教诲。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周公《诫伯禽书》、司马谈《命子迁》、诸葛亮《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唐太宗《诫皇属》、包拯家训、欧阳修《诲学说》、《袁氏世范》、《朱子家训》、《弟子规》等。这些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门楣”。
  在韩城,你随处可见门楼木刻或砖雕的“登科”、“科第”、“世科第”、“明经第”、“进士第”、“司马第”、“中宪第”、“国宾第”、“思隐第”、“外翰地”、“父子御史”、“十马高轩”等字样。一般大门为中门者,是官宦世家,门额多为“诗书第”、“诗书生香”、“二经传家”等。即使是那些最穷的人家也不忘要在门楼上题上“耕读第”、“耕读传家”等。以韩城党家村为例,整个党家村共计有四合院100多座,几乎家家门楹之上都高挂着木制或石制的匾额,匾额之上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刻着“和致祥”,有的则是“慎和谦”、有的是“孝弟慈”,有的是“耕读”,有的是“笃静”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读书第”、“耕读第”、“外翰第”、“耕读传家”、“居仁由义”、“忠厚”、“庆有余”、“登科”、“安详恭敬”、“光裕第”等内容。不仅如此,整个党家村还用他们一致推崇和认可的共同家训,其内容共七条:事能知足心长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顺有存;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 ,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无益之事无为,无益之人勿见,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对这些内容细细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党家村的这些个四合院门楹上的文字并非随意选择,而是与各自家族的价值追求以及精神期许有关,是家风传承的一种突出表现。
  韩城的这些家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标示着家世显赫,以鼓励后代子孙;一类则是寄托着一种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但不管是哪一类,它透露出的都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怀和追求。在“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的今天,这些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的家训文化,依然有它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价值也必将会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近几年廊坊文安种高温平菇的菇农逐渐增多,但栽培技术难度大, 成功率低限制了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局多年平菇种植推广的经验并结合相关资料, 对高温平菇的栽培提出以下建议, 供广大菇农参考。    一、选择平菇品种    品种的选择很重要, “有收无收在于种”。有很多菇农没有将平菇品种的温型搞清楚, 便拿来种植, 造成不出菇或发菌失败。选择高温型品种: 子实体分化温度可达36℃, 最适20℃~28
1.公鹿的饲养管理:公鹿在1月下旬至3月下旬为长茸前期,4月至8月中旬为长茸期,8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配种期,11月下旬至1月中旬为恢复期。在恢复期和长茸前期,要喂给含有丰富的淀粉、无机盐类和适量蛋白质的饲料,日喂量为4.2~6公斤。饲料配合:精料1.2~1.5公斤,多汁料1~1.5公斤,青粗料2~3公斤,以及石粉、食盐等。精料每天投两次,青粗料投足,让其自由采食。长茸期营养供应要充足,日饲量7~
在豫东平原河南省夏邑县的田间地头、菜棚果园,能时常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是一个把30多个春秋默默奉献给夏邑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事业、寒来暑往无怨无悔的人,他就是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县分校党组书记、校长王留标。  不忘初心显峥嵘  1988年毕业于河南省豫西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业教育专业的王留标,被分配到夏邑县农广校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他爱农业、爱农村、爱农广教育事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学
铁轨是铁路轨道的简称,这是一种习惯性说法,其实它是钢轨,由高硬度、高韧性的钢材建造,为提高抗压耐磨强度,通常还加入了锰元素。高锰钢坚硬耐磨,有一定的冲击韧性,符合制造铁轨的条件。  高锰钢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遇到下雨或者各种污染,往往会产生锈迹,但只是表面上有一层锈迹,内部还是完好的。锰钢轨密度很大,当表面生成氧化锈膜后,会对内部形成保护作用,不会影响使用。而且每天有大量的火车经过,经过的地方
柿子是我国的主要果树之一,柿果味甜,营养丰富,既可生食,又可加工成柿饼、 柿干、柿醋、柿酒。但柿子刚采收后,由于柿果组织细胞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单宁物质,尤其是涩柿品种,人们在食用时,会感到很强的涩味,所以必须经过脱涩处理。常用的脱涩方法有以下几种:  1.温水脱涩法  先将新鲜柿果装入清洁缸内(忌用铁器),再注入40~50℃的温水,水量以淹没柿果为宜,加盖密封。为了保持水温,可在缸下烧温火,或在四
校园中有些学生对事“太较真”, 让人感到很偏执。偏执是较常见的一种性格特点,具有偏执心理的人,常常比较敏感,多疑又多心。经常觉得别人跟他过不去,甚至认为别人都是心狠手辣、不可交往的。这种多疑、自负、固执的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固执的人,但固执不同于偏执。适当的固执,为人平添一份可爱的“原则美”,而偏执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典型案
理清“人情”之要  近期《人民法院报》在评论版和法律文化版刊登了多篇以“情理法”为主题的文章,如评论版“说说司法裁判中的情理法”专栏刊登的《情理法交融让司法更有温度》《家事法官:依国法应天理顺人情》《好判决要讲究情理法的融合》《司法审判:道是“无情”却有情》《司法公正的实现与情理法之融合》等,法律文化版“法理之光”专栏刊登的《司法裁判如何实现国法与天理、人情的统一》。这些文章的题目即是作者观点的集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要求解说明白事物和事理。要达到这一要求,写说明文时就得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来进行说明,即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状态、特征、成因、关系、功用或发生、发展过程的说明,使人们对事物或事理有清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如桥梁、校园、雕塑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如统筹方法的实际运用、死海为什么不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一般而言,写好说
光阴拂过你的指尖,亲吻了你的脸,轻轻时间展开你的过往,重现你的恋恋风尘,淡淡火之淬炼,流年考验,一眼千年,荣枯变换;情之升华,神韵积攒,千古一线,姻缘不变。  来,一起,在暗香浮动中,畅游春风摇曳的城,缓缓  来,一起,在欢声笑语中,感受醉心痴狂的人,慢慢牡丹之源自“母丹”  天下之花,以牡丹为最;天下牡丹,以洛阳为甲。  人言,惟有读懂牡丹,方能读懂洛阳。其实,何止于此!读懂牡丹,您甚至可以明了
王凤双,出生于吉林省辉南县样子哨镇大椅山村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今年27岁。就是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发展林下经济的道路上谱写着一篇篇崭新的致富篇章!  8年前,在培训中药材的专业班中,王凤双还是一个班里年龄最小的小伙子,1米65左右的个头,高鼻梁、大眼睛、皮肤白皙,略显几分帅气,话语不多,言谈中还略显几分羞涩,还有几分书呆子气。可是他探讨问题的那种认真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