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新课改路上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而是教师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配合,不管新课改的呼声多么强烈,那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永远比制度更为重要。当然一线教师并不排斥课改,置课改于不顾,依然我行我素。一线教师比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向往课改,一线教师长时间地立在应试教育的浪尖,生活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的夹缝里,渴望着有一天能真正地实践素质教育,离开数字世界,营造教学新生活。可面对新课改,一线教师有话要说,“要为教师说话,要让教师说话,要说教师的话”。
  
  迷惑且努力着
  
  改革应是传统中孕育的一次生命的提升,而不是革命。面对新课改,听到最多的不是关于新课改如何来进行,而是对传统教学一次又一次的批判。新课改是否真的要与传统教学决裂,一直追求“中庸之道”的国人,何时不再容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课堂中赞赏赶走批评?”—难道教育只能肯定学生而不能否定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课堂中笑声赶走严肃?”,——难道教育本身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课堂中学生主体赶走教师主体?”——教师从主宰走向主体,走向主导。走向引导,我们并不想搞清课堂上教师究竟是什么,可是我们决不能放任学生自流;“课堂中研究性学习赶走接受式学习?”——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陈述性知识更适合接受式学习;“生活经验赶走逻辑思维?”——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来学习,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可这种厚积薄发,能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吗?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经过亲历、实践才能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再也容不得半点传统教学的沙子,难道传统教学真的一无是处?“存在就是价值”,既然传统教学存在过,甚至还存在着,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如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存在必然有其生态价值,不会因人的爱憎而失色。我们并不一定要非此即彼,也可以亦此亦彼,让课堂中赞赏与批评共存、笑声与严肃共处、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和谐、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用:生活经验与逻辑思维并使。
  我们迷惑着,但并不是对新课改的实施迷惑着。迷惑者的是我们的过去,是否真的没有价值,是不是真的要抛弃过去的“自我”,用一个“超我”来投入新课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放弃对新课改的努力,可我们有理由来怀疑新课改的一些提法是否过于偏激,或许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可我们确确实实被这些现象迷惑了,我们想努力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可通过完全否定实践者过去的行为,实践者能同意吗?教师并不仅是制度实践的终点,而且是挑起这次新课改的支点,是具有自己想法和愿望的主体,可新课改关心教师少了,要求教师多了。我们并不怕付出,我们怕得不到承认,和谐的本质就是承认,人的追求同样是承认,一线教师觉得我们得到的“承认”并不多。
  
  不能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典故谁都知道,不知道的是,我们有时也身临其境,却浑然不知。第一轮新课改的学生将要毕业,毕业不了的是教师的准备状态,这一轮中许多教师已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接受状态,但还是缺少教学理念的接受状态,接受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接受很难通过行政命令来达成,它需要教师真诚的合作和投入。新课改最需要达成的和谐就是教师与课改的真诚合作,这种合作绝不是一次培训或一个文件所能达到的,这种和谐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给教师一个喘息的机会,不能不顾教师的真实感受而随意施压,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合作,新课改只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春雷。
  给教师一个成长的时间,不仅是对老师的等待,更是对教师有信心。教师中有一种心情在弥漫,那就是许多教师都觉得自己面对新课改无能为力,听到教育专家夸夸其谈,心中就更没底,没有教师的自信就没有教育的自信,结果受害者还是学生。雷海宗先生就说:“中国知识分子一言不发的本领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可以考第一名。”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教育界中,如果教师承认自己对新课改无知,努力去改进,不失为一件好事。可惜的是,宁愿不做声,不努力,也没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生怕同行见笑,这样的一种心态去面对新课改,其结果可想而知。苏格拉底说过:“承认我们无知。乃是开启人类智慧之母。”教师不愿承认自己无知,行政部门又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是新课改最大的阻力。
  
  我们正赶在路上
  
  “说实话是累人的,不说实话是折磨人的”,并不是新的都是好的,要考虑学生和教师的胃口,新课改作为一次改革,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搞好教育,改变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其良好的愿望无可厚非。当今的教育达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问题是一线教师们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是怎么回事,就大刀阔斧地操作起来。卢梭说过:“如果在订立社会契约时,有人反对它,则他们的反对并不能使社会契约无效,只能阻止他们自身加入其中。”但是教师对新课改有想法,并不是反对,并不是想阻止自身进入,相反,正是因为有想法,所以要努力,有想法代表有思想,或者感觉到不足。感到不足就有动力,就有求知欲。
  卢梭说过:“一切自由的行为都是由两个原因结合而生的:一为精神的原因,即是决定行为意志;二是物质的原因,即是实行这意志的力量。例如我走向一目标,首先要有到那边的意思,其次,我的脚要能走。如果患瘫不能走而想走,或能走的人不想走,都将仍然停留在原处。”面对新课改,老师们最想说的就是:我们正赶在路上。并不是为赶路而赶路,我们在赶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着,其实是为了给我们思考、准备的时间,在这个时差里让我们去调节自己、充实自己。
其他文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应归功于教育,而承担教育这一光荣任务的主要是教师。教师在伟大而神圣的岗位上,练就了崇高的师德,为造就一代新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师德对于社会道德的先导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如今,社会对教师寄托着更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崇高师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
“我是一只蜗牛,小小的壳里,有我自己完整的世界——因为这样的学生,每一节课都让我充满期待;每一个40分钟,都可能是心与心的美妙合奏。一条充满绿茵的路在我眼前铺开了,老师和学生行走其间,讨论读书心得,记下点滴收获,阳光透射,树荫斑斑驳驳,生命充满着诗意的美丽。”读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像是在聆听一首优美的教育诗,欣赏幅美丽的田园画,又如喝下一碗清新的“心灵鸡汤”。清秀隽永的文字
一个深秋的午后,秋日的余晖把校园中的一排银杏树涂染成斑驳的金黄色,在图书馆的浓浓书香中,高一·一班举行了一个仪式——“与书籍相约”。这是每一届学生都要进行的仪式。语文科代表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子,在走上图书馆的台阶前,我问她:“你们上高中之前读的课外书多吗?”“我的妈妈和原来的班主任不许我们读课外书,他们说那些东西对分数没有用;他们让我们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将来才能考上好大学。”从她惴惴的神情
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奇才”的不断涌现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本身对完善中国的高考选拔机制而言,未尝不是一个进步。且公众的质疑同样有其可取之处,他更是在提醒着人们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校长:要有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从而促进校长们能按规则出好手中的“牌”,使中国学生的成才之路越来越宽广。  在今天,高考还是学子们进入梦寐以求的高校的主要方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弊端已是众
在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题,开展以学科课题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学科课题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预期结果的研究项目。在学科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教学问题。课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等特点。课题始于问题,但是课
原著/[美]大卫·麦考劳夫 译/王广义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我们最好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我们的常春藤同学会在热闹的气氛中进行着,外面下着雪。我同25名全是历史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坐在一起,他们都是很有名气的学生,尖子生里的尖子生。“你们中有多少人知道乔治·马歇尔?”没人知道,一个人也没有。在中西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里,一名年轻的本科生告诉我她非常高兴听了我的报告,因为,在那时以前,她从未想到过美国最
面对国际间竞争的激烈形势,教育不能排斥竞争,不可忽略对竞争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激烈的竞争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就日显其重要性了。  所以把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新目标,是适宜的。    竞争与合作    “竞争”,语出《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编者按:同2005年春天的“两会”一样,在今年春天的两会上,“教育公平”问题再一次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一年的时间,相对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而言,无疑是非常短暂的;而相对于人们急切的要求和期盼来说,又是相当漫长的。走向教育公平的道路并不平坦,所以呼唤与期待还要继续,与此同时,努力和行动也必须开始。    1“教育公平改革”风雷隐动  文/陈初越     200
生活中还有无数个如同阿石的问题学生,大多不外乎长期坐后排,无人搭理。上课听不懂,无人理睬,厌学进课,无人问津,再接着逃出校园后与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也就有了新闻里屡屡报道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这些问题学生是哪里来的?他们是天生的“坏孩子”?是家庭教坏的?是社会教坏的?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偶然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看到学生论坛里关于“老师对坐在前排的同学和坐在后排的同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对待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全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创建开放的数学教学呢?  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