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连续剧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童一和他的妹妹甜妞睡觉前,一直是听我读故事书。上次去度假,由于没带够绘本,后面几天睡前时光就变成了我来编故事。度假回来后,绘本有了,可孩子们对我的“故事会”上了瘾,要求我继续。
  从那以后,即使爸爸给他们刚读了书,我也得应两位小看官要求,加演一段故事。
  我借用的是连续剧的手法,讲一个超长的故事,是一只蝴蝶和一匹小白马的冒险旅程,里面穿插的场景基本都是童一去过、看过、读过的,为了增加他的亲切感,故事里还有个小男孩叫Adrian。
  孩子们对角色的理解,总是简单而明快。所以基本上只需要一个反面人物——老巫婆。老巫婆把公主的家人都变成了小动物,蝴蝶和小白马要帮助公主找到老巫婆,可惜每次都被狡猾的老巫婆跑掉了。这就是我发挥的主线。
  为了让孩子们开心,情节里需要多出现一些“坏蛋倒霉”的时刻,例如老巫婆逃跑时,我会让她踩到狗屎、手被划破,或者撞到鼻子、摔个跟头、小鸟拉粑粑在她头上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剧情更加好玩有趣,还能激发童一的形象思维——他好像亲眼看到了那个老巫婆倒霉的样子。
  每次讲完后,我照例丢个包袱,问接下来会怎样。童一就会猜:“我觉得老巫婆会逃跑!我觉得红尾巴是迷路了!我猜公主去看她的外婆了!我觉得三条路都应该找找看!”那么我接着编的情节有时会照顾童一的猜测,满足一下他的成就感;有时会和他猜测的正好相反,加强他的期待感。
  3岁半的甜妞也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过程中也经常插话,除了会给故事里的角色起名字,还会奇奇怪怪地加入一段情节。因为她是妹妹,我和哥哥每次都会鼓励她把话说完。不过更多时候是故事才讲到一半,她就申请“闭着眼睛听故事”,然后一分钟没到,她就香甜地睡着了。
  从4月18日到5月22日,故事讲了一个多月了,他俩听得津津有味。这几天下午很热,讲故事竟然还能让他们好好睡午觉。蝴蝶和小白马的故事终于收尾了,童一给故事编的结尾是:Adrian骑着摩托车帮大家一起找,后来他们终于抓到老巫婆,老巫婆把公主的家人又全变回人了,公主的家人和她的好朋友们都住在城堡里,开心地一起生活!
  总算讲完了,以为可以松口气了。谁知这边才结束,那边童一马上说:“妈妈,明天你得想个新故事给我们讲了!”
  嗯,好吧。我想,要不就给他们讲《西游记》吧,孙悟空大战妖怪,我相信可以讲很多很多很多集……根本停不下来。
  不同孩子,不同故事
  爸爸妈妈要针对自家孩子的气质类型、年龄层次来讲故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接受能力不相同,适合听的故事也不尽相同。
  0~3岁 没有长期记忆,记不住整个故事,形象思维尚未建立,更没有抽象思维,所以要给他们讲非常简单易懂的故事。最好是用歌谣的形式,有韵律和节奏感,琅琅上口。
  3岁左右 可以讲叠加故事,故事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只是重复性的情节,反复地讲,让孩子可以预知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从而带来愉悦的体验和安全感。比如乌克兰童话《一只手套》,就是一个典型的叠加故事。
  3~6岁 可以听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自然故事、气质类型故事和回忆性故事,还可以根据故事给孩子演手偶戏。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尚处于前图像思维时期,手偶戏能帮助他们建立图像思维。如果要讲格林童话,可以挑一些甜蜜的、简单的故事,不要讲《小红帽》、《白雪公主》之类的原型故事。
  6~8岁 基本上已经开始小学教育,至少是学前班,可以听一些更加复杂的故事,比如格林童话那样的民间传说以及寓言(7岁以上)、传奇和神话故事(8岁以上)。
其他文献
“妈妈,今天我想跟倩倩一起去玩土滑梯,行吗?”周末早上起床后,女儿问我。  “有那么好玩吗?都玩好几天了,还没玩腻?”  “真的很好玩。”女儿兴奋地说,“不信的话,我带你去看看。”  这一周来,女儿开口闭口就是土滑梯如何如何好玩。她曾和小伙伴们去玩过几次,每次回来,都是满身的土,有一次还将裤子的膝盖处磨破了一个大洞。女儿兴奋地向我讲述玩土滑梯时的趣事,说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如何分成小组比赛爬土坡,
前段时间,虫虫拉肚子,起因是吃了鱼肝油。由于肚子疼,虫虫一直哭闹,一天拉了4次,阿姨说:“可能是腻到肚子了,我上去摘点‘鱼鳞草’煮水给他喝。”她说的“上面”是指天台,那里的菜地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些“鱼鳞草”,草药市场喜欢叫它另外的名字——“马齿苋”。阿姨说拉肚子吃马齿苋效果好,所以就没拔掉,现在终于派上用场了。  阿姨的做法很简单:将摘下来的马齿苋洗净,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煮15分钟左右,加冰
女儿稍微懂事之后,常指着她身上的疤痕问我:“妈妈,我这里怎么了?”我总是耐心地说:“这是伤疤啊,现在成了你的记号了呢!”女儿撅着小嘴不开心:“我怎么这么多疤呢?”我爱怜地摸摸她的头:“你应该感谢它们,因为正是这些伤疤,让你学会了成长。”  看女儿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开始与她一起回忆身上疤痕的来历,同时希望我“感谢疤痕”理论可以让女儿接受。额头上那道疤痕最深,那是女儿一岁半的时候落下的。那时她走路还不
天气一变,女儿便抵抗不住病倒了,我无奈地摇摇头,恐怕又要打针了。打针是女儿的死穴,从小到大几乎没试过不哭。我施过软来过硬,女儿兵来将挡全然不受,我几乎快要绝望了。  在女儿哭哭啼啼地挂上第二瓶液体时,进来了一个比她还小的女孩儿,整个扎针过程中,女孩一直安安静静的。我忍不住夸她:“小朋友真乖,不怕疼吗?”女孩说:“怕,但哭了也会疼啊。”我的心蓦地一柔,多懂事的孩子啊!  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
这个夏天,一则“抱冬瓜入睡好凉快”的微博在网上疯传,博主称,将大冬瓜洗干净放在床上,晚上热得睡不着时就摸一下,或者干脆抱着睡觉,体温一小时能降3℃,比空调风扇环保多了。  有电视台记者做了实验,买来一个20斤重的冬瓜,将其洗净后抱着睡觉。睡前他在左侧手臂测试体温为35.4℃,1小时后再次测试为32.4℃,相比起来真的降了3℃。  “抱冬瓜”降温的做法在广东并不稀奇,在许多老广东的记忆里,睡觉前都会
天天小朋友不爱吃饭,偶尔吃多了就会喊着肚子不舒服,妈妈看到电视宣传后,开始购买消食片给他吃。酸酸甜甜的消食片天天很爱吃,而且吃完后饭量确实增长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不明显,现在不吃消食片,天天就更不愿意吃饭了……  类似的家长不少:孩子胃口不好,大人就着急,自行到药店购买大山楂丸、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来提高孩子的食欲,认为这些药物不仅口感好,孩子乐于接受,而且有消食开胃的作用。有的家长甚至把它们当
斗鸡眼,又名“对眼”,学名“内斜视”,指两眼视线不一致: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却偏向一边;或需要歪着脑袋才能看清东西。  宝宝“斗鸡眼”是生理特征  4个月内的婴儿,调节眼球活动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双眼的协调能力较差,由于视力所限,宝宝习惯用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近距离的事物或与人对视,这样就容易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不过半岁后,眼睛调节功能逐渐完善,假性内斜视多可以自行消失。  另
我们固执地认为, 不让孩子玩得脏兮兮,是对他们最好的一种保护。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式。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尽情去看、去摸、去闻、去探索。  吃成大花脸不是问题  国内小孩吃饭,妈妈手里常拿着一块毛巾,随时给宝宝擦嘴擦脸,就怕吃成个大花脸,而国外的妈妈更愿意放手让幼儿自己吃,并不介意他们吃得满嘴满地都是。在美国,宝宝刚会坐时,就被放在餐椅里,没什么特殊的训练,依着自己
超市,对大部分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地方,喜的是孩子喜欢,去多少次也不嫌烦;忧的是超市里的诱惑太多,孩子站在某件商品前又哭又闹的情形常发生。  桐桐在超市里的表现比较好,我想,这跟我从小就带她去超市有关。  多去,诱惑反而少  桐桐几个月大时,我们便开始带她逛超市,在她面前讨论商品的包装与价格,比较哪个划算哪个不划算。有时兴致来了,也会在超市里对桐桐进行“识物启蒙”,告诉她不同水果、蔬菜的名
在和一些妈妈聊天时,我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我们孩子对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他听故事没两分钟就跑了”等等。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却不知道不专注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一个不专注的家长——  你是否在孩子玩得正欢的时候,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强行拉他回家?  你是否在孩子专心搭积木的时候,嚷嚷说“快点,把玩具收起来,饭吃好再来玩”?  你是否在孩子试图接触一个新玩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