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nd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概述
  《物体的运动》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单元。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对物体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1、4.1、4.2、4.2、4.2、4.3、4.3和18.3中对3~4年级相关学习内容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科学知识目标
  ●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和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体会到重复测试对提高证据有效性的意义。
  ●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提高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第1课《运动和位置》
  本课将物体与地面比较,观察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部分的两个问题直指本节课的重点——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习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这两个问题与研讨部分呈现的两个问题一一对应。
  “探索”活动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科书提供了三组照片,通过同一主题前后两张照片的比较,学生能明显地观察到赛跑的两位男生、公交车、天空上的老鹰和地面相比,位置变了,是运动的;其他物体和地面相比,位置没变,是静止的。在探索活动1中,如果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应当鼓励。
  参照物概念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参照物(参考系)对于机械运动乃至整个物理学科是至关重要的,本活动就隐含了参照物(参考系)这一概念。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没有出现“参照物”这一科学词汇,但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照物”概念的表述。
  “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与探索活动1融合;问题2“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与探索活动2~4融合,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
  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
  本课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3课做好认知铺垫。
  “探索”活动1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并观察、比较运动形式是否一样。教科书呈现了五种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分别是:指尖陀螺是转动,弹拨后的钢尺是振动,玩具车前进过程中车身为平动、车轮是滚动,弹簧摇马的马身是摆动、弹簧上下的弹跳是振动,溜溜球甩出去后绕轴进行转动、顺着线往回收是滚动,前两个是简单运动,后三個是复合运动。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问题:怎样描述和记录这些物体的运动形式呢?这就引向下一个活动——用贴圆点的方式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
  “探索”活动2是本节课的重点活动。本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贴圆点,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教材首先以钢尺和指尖陀螺为例,分别呈现贴了圆点的图片和运动过程中的图片,用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教学时教师还需示范记录)。接着,又列举了一些可用作探索的其他物体,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例如:钢尺,压住一端弹拨另一端,形成上下振动;把钢尺有洞的一头套在削尖的铅笔(或小棒)上,甩动钢尺,钢尺的运动形式是(绕轴)转动。
  教材还提示“更换圆点的位置,观察与之前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圆点贴在不同位置,就会观察到不同的运动方式,如弹簧摇马,马身为前后摆动或者左右摆动,而弹簧为振动;摆钟的指针是转动,摆锤是左右摆动。另外,发条青蛙和弹弹球都是由竖直方向的平动和水平方向的平动形成的复合运动。弹簧彩虹圈相当于多个不同弹簧的串联,由于每个弹簧的弹性系数不同,以及固有频率不同,导致振动不同,形成波状的振动。本活动并不要求学生能全面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也无须把上述内容详细分析给学生听,教师要有选择地提供用于观察的物体,学生在充分的体验活动中观察、记录。
  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运动路线和击球、撞球的探索活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聚焦”部分的“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直指本课的核心问题——从运动路线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教科书第7页呈现了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画面,提出问题:“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呈现学生前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启下的问题——引出“探索”版块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探索”活动2:“先尝试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再分别利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教科书呈现的图分别是两位学生直接击球、利用直线轨道击球、利用曲线轨道击球,轨道的宽度刚好能使一个小球通过。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出现,旨在为学生画运动路线时做参考,降低他们在纸上画出运动路线的难度。两位学生的对话“这颗球在做直线运动”“这颗球在做曲线运动”,指出了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科学词汇。
  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本课通过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斜面上,发现它们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斜面的高低、物体的形状会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
  “探索”活动2和活动3,要求学生把三种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教科书希望小木块、小六棱柱、小球的运动情况分别是静止不动、滑动、滚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小木块的运动会受到斜面高度以及光滑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课前务必进行“下水实验”,选择合适的斜面,调整支架的高度。另外,把小六棱柱轻放在斜面上端时,运动情况会受放置方式的影响,如果是用一个面与斜面接触,容易出现的是滑动现象;如果是用一条棱与斜面接触,容易出现的是滚动现象。教学时,教师可以规定学生用小六棱柱的一个面与斜面接触,也可以不做限制,等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再进行讨论。
  “拓展”部分要求学生将斜面逐渐变高,再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当坡度增大后,部分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改变,如原本静止在斜面上的小方块会滑动;原本在斜面上滑动的六棱柱会滚动;当坡度增大后,原本运动的物体速度会变快。这些新的发现,会激发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甚至探索原因所在。特别是第2点,学生发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就自然而然地引向了下两节课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研究。
  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借助秒表、软尺等测量工具,使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描述速度的大小。
  “聚焦”部分提及的“怎样来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的问题,是第5、6两课要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
  “探索”活动2是在两条相同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探索”活动3是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学生需要借助秒表重复测量(至少3次)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本活动中用到的两个球,一个球可以与探索活动2中的一样,另一球必须更换,这是为了实际测量之前具有不确定性,以保持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本课与第5课类似,要求学生学习借助秒表、软尺等测量工具,使用“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描述速度的大小。
  “探索”活动2中,两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教科书中用文字描述了具体的比较方法: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同时沿直线出发,听到第2次口令停止走动。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两次口令,意在保证两位同学运动的时间相同。配图上,两位同学在两条摆放方向不一致的软尺旁,用相同方式行走。两条软尺分开摆放且方向不同,是为了让两位学生从不同地点出发,并且不能直接比较他们运动距离的长短;将软尺铺在地上,一是方便学生走直线,二是便于测量。图片旁还提示“可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这是考虑到教学场地的活动范围小,建议用这样的方式行走以减小移动距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场地情况,自行选择安全可行的动作,比如单脚跳、双脚跳等。
  “探索”活动3,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个活动在活动2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需要学生思考如何保证两位同学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教科书的配图给出了具体操作提示:两位学生在教室内外的地上都铺有一条软尺,旁边都有一位计时的同学;秒表和旁白提示学生可以通过计时来控制两位同学的运动时间相同,用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快慢。教科书建议行走的时间为10秒,是考虑到教室的场地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行走的时间。
  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
  本课要求学生针对具体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利用给定的材料,结合前面几课所学,设计、制作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并进行评价、改进完善,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
  “聚焦”部分展示了五张形态各异的过山车的图片。图片中的过山车,有的在爬升,有的在滑落,有的在做直线运动,有的在做曲线运动,这样呈现,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又为他们后续设计“过山车”运动路线做铺垫。聚焦问题“让我们来设计和建造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直接指明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
  “小实践”部分分为设计、制作、评价三个部分。在设计部分,学生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必須在学生熟悉材料特征(“探索”活动1的观察材料)、预先操作(“探索”活动1建造的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明确设计要求(“探索”活动2)之后,才能有效进行。如果上课伊始教师直接让学生在白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这种设计是虚假的、低效的,是无法发挥工程设计图应有作用的。在制作部分,学生根据设计图和已有材料进行“过山车”的拼搭。在评价部分,学生观察“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情况,完成对“过山车”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就是“探索”活动2中设计要求的五条内容,其中,小球能否不脱轨走完全程是通过观察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做出判断的。
  第8课《测试“过山车”》
  本课要求学生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为主线开展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一步将作品进行优化改进。
其他文献
邵国平先生从事健康产业多年,2008年第一次走进长白山,便被认参吸引,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强烈感受到东北人参的价值被忽视……  人参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人参应用最早的国家,相传早在远古黄帝时期,有关人参的神奇功效就已为人所知。汉代以前,由于人参的采挖地在深山之中,多为险象环生之地,采挖技术要求相当高,且人参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对自然环境要求苛刻,繁殖能力较差,使得能进入市场的人参成为稀
近年来,为响应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拓展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从学科角度思考,科学拓展课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是一个关乎课程设计导向和课堂有效执行的话题。鉴于此,笔者以两次试教拓展课《面筋和凉皮》为例,谈谈科学拓展课必须具备的若干特征。  “吃货”吃出拓展课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任务,要我在区级活动中上一堂拓展课。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什么呢?怎样才能上出
科学课以科学实验为载体,通过探究活动的经历与体验,可以对学生思维上的分析维度和象征维度进行有效培养,但这种培养不是对全脑思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STEM教育中的工程设计过程正好能弥补科学探究活动在思维训练上的维度缺失,将工程设计活动中有关思维参与的部分进行提炼,可以得到其核心內容——设计思维。本文就实验教学与STEM教育理念中的设计思维融合创新展开研究与论述。  设计思维的内涵与定义  设计
2018年5月,在全国第六届小学《科学》(教科版)优秀课评选暨新教材培训会上,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磁铁的两极》。本节课以探究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为线索,通过感受磁力大小、观测磁铁不同部位吸引铁质物体的顺序、观察铁粉在磁铁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等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磁铁的两极的概念,最后指向的是“磁场”的认识。  本课内容由4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聚焦:通过推测条形磁铁不同部位
《三十六计》之反间计的原文是: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并巧妙地利用以攻击对方。科学课上的反间计,并不是诱使学生做出错误判断,而是指挑起学生之间的辩论。《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证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5种癌症杀手。农村地区癌症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而癌症高发地区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而全球最常见癌症依次为肺癌(180万,13%)、乳腺癌(170万,11. 9%)和结肠直肠癌(140万,9.7%);最主要致死癌症为肺癌(160万,19. 4%)、肝癌(80万,9.1%)和胃癌(70万,8.8%)。这些数据表明,癌症已经成为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沈建
《基于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学习性评价实践研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立项课题,该课题以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下文简称“《科学》教材”)的内容为基础,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按照学习进阶的模式设定“学习性评价三级框架”评价体系。学习性评价是将“教”与“评”相互融合,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而评”,也不是为了给学
探究实验是在科学课中培养实证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那么,从发现实验现象到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中,教师如何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呢?我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为例谈了几点措施:确定观察重点,引领探究与交流;改进实验材料,放大实验现象;坚持科学态度,搜集充足证据。  确定观察重点,引领探究与交流  新课程教育理想的状态不是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走,
护士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工作,纵览世界近代战争史,几乎每场战争都少不了战地护士们的身影。战场离不开护士,近代护理事业就源于战事,近代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在19世纪中叶欧洲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率38名护士抵达前线,不分昼夜为伤病员清洗伤口、包扎换药,仅用半年时间就将英军受伤战士高达42%的死亡率下降到2.2%,创造了战争救护史上的奇迹。  南丁格尔在前线提灯巡视病房的美丽身影,定格在战地伤员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