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科学拓展课的几个特征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响应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拓展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从学科角度思考,科学拓展课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是一个关乎课程设计导向和课堂有效执行的话题。鉴于此,笔者以两次试教拓展课《面筋和凉皮》为例,谈谈科学拓展课必须具备的若干特征。
  “吃货”吃出拓展课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任务,要我在区级活动中上一堂拓展课。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什么呢?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这让我好几天都心神不宁、一筹莫展。
  恰逢周末在美食街晃悠,看到一位中年妇人将面粉团放入清水中,像洗衣服一样揉洗起来……好奇心促使我驻足而观,面团放入水中不是应该散开并沉入水底的吗?然而眼前并非如此,只见她动作娴熟地将湿面团由内而外地翻洗着,清水渐渐变白,手里的面团也变得越来越有韧性。疑窦顿生的我抬头一看“油炸面筋”四个招牌大字,才明白原来是在制作面筋。
  接着,她在洗好的面筋里包入肉馅,制成一个个面筋馅饼,再将面筋馅饼放入油锅,不一会儿,美味的油炸面筋就做好了。更令我惊讶的是,刚刚洗过面团的沉入水底的湿粉,在她的手中,转眼又变成了美味的凉皮……
  边欣赏着店主高超的手艺,边品尝着美食,心中忽然略过一阵惊喜,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拓展课素材吗?
  生活即科学,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主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科学的提升过程。科学拓展课,可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丰富资源,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到此,一堂拓展课的雏形框架已经在我心中渐渐清晰。
  两次试教引发的思维碰撞
  1.第一次试教:活动有余,科学味不足
  第一次教学设计以生活中的科学“面筋的制作”为逻辑起点,舍去了凉皮的制作,课题为《自制面筋》。简要流程如下:
  (1)洗面筋。教师讲解洗面筋的方法。学生分组洗面筋。
  (2)包面筋。利用微视频指导学生将准备好的肉馅包进面筋团。每位学生包一个面筋。
  (3)炸面筋。现场协助学生炸面筋。品尝美食。
  热热闹闹的40分钟下来,教学优点一目了然: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亲历了洗面筋、包面筋、炸面筋三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且整堂课趣味盎然。
  缺点也一目了然:这节课更像综合实践课,学生动手实践贯穿整节课,动手有余,科学味严重缺乏;老师要准备的实验材料相对复杂,学生活动时的场面也较难调控;炸面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品尝在实验室制作的面筋,食品安全上也存有风险。
  2.第二次试教:张弛有度,探究待深入
  反思优劣,在初次试教的基础上,去掉“包面筋”和“炸面筋”环节,添加“辨识面粉和米粉”与“凉皮”内容。简要流程如下:
  (1)探究活动一:辨识面粉和米粉。了解面粉和米粉分别是由什么粮食加工而来的。通过看、闻、捻等方法,正确区分面粉和米粉。
  (2)探究活动二: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小组实验,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借助微视频,知道面粉团洗出来的是面筋,沉淀在水底的是凉皮粉;米粉团洗过之后,都分散到了水中。
  (3)拓展延伸:辨别营养成分。教师演示实验,用滴碘酒的方法鉴别凉皮粉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出示阅读材料,知道面筋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植物蛋白;还是用滴碘酒的方法,知道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
  给学生和家长提供详细版微视频《面筋和凉皮的制作》,让学生课后尝试制作。
  比较两次试教,第二次的优点是:两次主题探究,无论是活动开展的形式还是内容本身都具备了浓浓的科学味;从鉴别面粉和米粉入手,再到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学生对面筋和凉皮的由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比第一次试教,这一次的课堂从始至终处于可调控范围内的“有趣”。
  课无完课,本课最大的缺憾在于受40分钟课堂时间的羁绊,探究不够持续和深入,例如,什么是植物蛋白、米粉中有植物蛋白吗、稻谷和小麦的区别等,这些问题都只能浅尝辄止。如果能够以《面筋和凉皮》为出发点,打造成基于项目实践的探究活动,相信学生将会收获满满。
  科学拓展课的必备特征
  以上述两次试教为标靶,并结合近期观摩到的拓展课,我们提炼了科学拓展课的一些必备特征。
  1.科学味
  科学课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就是科学味。科學味的内涵是丰富的,科学的探究、思考、创新等都是体现科学味的重要元素,要打造科学味浓郁的科学拓展课课堂,主要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
  简单来说,科学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就是发现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因此,我们在甄选科学拓展课内容时应该从科学的本质出发,挑选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素材,拓宽《科学》教材的学习内容。
  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科学实践,我们可以将科学学习的一些典型方法转嫁到科学拓展课之中,如观察、实验、考察、参观等。
  2.综合性
  综合性与科学味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并不是说科学拓展课从头到尾只需要浓浓的科学味,恰恰相反,科学拓展课更强调学科统整。
  在小学阶段进行全科教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2017年7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小学部增设“小学全科”学科。在随后的政策解读中又提出:全科教师并不是说一位老师要教语数英音美各学科,而是把这些科目融合在一起教,实现小学课程的学科整合。虽然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彻底的学科统整还非常困难,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拓展课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例如在科学拓展课中渗入STEM教育,就是一种明智之举。   3.互补性
  拓展课是基础课的有益补充,基础课是拓展课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在《面筋和凉皮》一课中,至少存有3处非常明显的互补关系。
  互补一:“面粉和米粉的由来”与“花、果实和种子”。学生在了解面粉和米粉的由来时,与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中的核心内容是吻合的,都指向植物种子的认识,面粉是由小麦种子加工而来的,米粉是由水稻种子加工而来的。《面筋和凉皮》中辨识面粉和米粉、面筋和凉皮的来源与制作则是对教材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经历由种子到食物的变化过程。
  互补二:“湿面粉团和湿米粉团进入水中”与“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湿面粉团和湿米粉团进入水中时,学生会根据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中“面粉进入水中的现象”进行对照,觉得面粉或米粉应该先散开,然后沉在水底。然而事实并非都如此,湿面粉团经过醒面后,不再是原来的面粉,再通过揉洗的方法可以将淀粉和植物蛋白分开。湿米粉团通过揉洗,则全部分散到了水中,最后沉在水底。拓展课与教材的基础课结合,对“面粉进入水中的现象”进行有益的补充,并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互补三:“面筋、凉皮和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与“食物中的营养”。如何鉴别“面筋、凉皮和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学生用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滴碘酒的方法加以判断,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的。
  4.趣味性
  科学拓展课需要具备趣味性毋庸讳言。趣味性能调剂学生的“胃口”,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之学而不厌。从某种角度而言,科学拓展课可以更具实践性和趣味性,因为这类课型的取材更广,内容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也可以广开思路、不拘一格。
  展望
  《面筋和凉皮》一课经过两次试教,基本成型,并且我们还尝试探讨了科学拓展课必須具备的几个特征。再深一步思考,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止步于课的开发,应该以此为基点,朝课程建设的方向继续努力。
  《面筋和凉皮》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归类到美食制作,也可以归类到中国传统手工艺。如果从传统手工艺入手,具备科学味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还有许许多多,如做豆腐、抽丝剥茧、手工造纸……我校以此为契机,经过进一步地梳理筛选,已经开发了一门《传统手工艺》的科学拓展性课程。
  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
  (310003)
其他文献
近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人民警察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也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中国人民警察节”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警察隊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近年来,每年1月10日公安部及各地公安机关都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110宣传日”活动,这一日期具有极高的社会知晓度和
“顺手牵羊”源于兵家韬略《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二计,原文为:“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意思是:即使敌方出现的漏洞是十分微小的,我们也必须去利用;即使我方能够得到的优势是微不足道的,也必须不失时机地争取它;放弃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个小优势,也就失去了成就大事业的机会。  “顺手牵羊”是个比喻,指意外获得某种便宜,或毫不费力地获得某种平常要花大气力才能获得的东西。本文所说的“顺手牵羊”
《指纹探秘》是我校引进的璞远教育“小小STEM”课程系列的初中版中的一个内容。指纹这个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指纹就在他们的手指上,并且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拓印”以及“人的指纹”的相关知识,初中阶段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围绕指纹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场景中模拟搜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小学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指纹
实验原型及不足  教材中的方法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块在水中不同位置的浮力大小,通过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固定滑轮,将棉线穿过滑轮,一端固定泡沫块,另一端固定弹簧测力计,把泡沫块拉入水中的过程,进而求出泡沫块浸入水中不同位置的浮力(如图1)。此方法有一定困难:操作不便,实验过程中,轻轻一拉棉线就很容易导致橡皮泥脱落,实验就要重新开始,并且实验时学生需双手伸入水中,实验结束后,台面上到处是水,不利于整理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拓展性课程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  分析课例提炼几类课型  早些时候,我们开发了《给中草药做一张名片》一课,分析教学的几个片段,可以体悟拓展课的特有魅力。  片段一:品茗观茶  师:人们常
什么是帕金森病?帕金森是一種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帕金森病的症状有哪些吗?如何治疗帕金森病?来了解一下吧。
开发流程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研究课程开发的相关文献,认为乡村学校STEM课程的开发可以分为:前期调研、团队组建、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评估与修改。  1.前期调研  在开发出适合学生的STEM课程之前,首先要做相关的前期调研。一是对该校周边的资源进行相关考察,二是对该校学生对STEM课程的需求点进行调研,三是对该校教师就目前对STEM课程了解程度进行调研。  2.团队组建  STEM课程主要是教师
科学思维与创新作为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理解科学思维与创新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理解科学思维本身的特征、形式和方法。科学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精确性与近似性的统一。在进行科学思维时,要根带要求和问题的性质,处理好精确性与近似性的关系。二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抽象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形象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先导,具体的科学思维中往社同时存在着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相
笔者曾任高中化学教师,现任小学科学教师,把小学科学与高中化学前面的限定语拿掉,剩下科学与化学,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其实意识中距离远的应该是小学与高中,然而远吗?实则中间有若干条紧紧相连的线,其中一条是实验。  学生在十年寒窗苦读后,知识、智力在增长,思考的深度在加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否丢失了什么呢?为了對比,笔者特意选取了2个实验样本:高中部分,选的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四章
邵国平先生从事健康产业多年,2008年第一次走进长白山,便被认参吸引,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强烈感受到东北人参的价值被忽视……  人参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人参应用最早的国家,相传早在远古黄帝时期,有关人参的神奇功效就已为人所知。汉代以前,由于人参的采挖地在深山之中,多为险象环生之地,采挖技术要求相当高,且人参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对自然环境要求苛刻,繁殖能力较差,使得能进入市场的人参成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