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响应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拓展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从学科角度思考,科学拓展课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这是一个关乎课程设计导向和课堂有效执行的话题。鉴于此,笔者以两次试教拓展课《面筋和凉皮》为例,谈谈科学拓展课必须具备的若干特征。
“吃货”吃出拓展课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任务,要我在区级活动中上一堂拓展课。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什么呢?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这让我好几天都心神不宁、一筹莫展。
恰逢周末在美食街晃悠,看到一位中年妇人将面粉团放入清水中,像洗衣服一样揉洗起来……好奇心促使我驻足而观,面团放入水中不是应该散开并沉入水底的吗?然而眼前并非如此,只见她动作娴熟地将湿面团由内而外地翻洗着,清水渐渐变白,手里的面团也变得越来越有韧性。疑窦顿生的我抬头一看“油炸面筋”四个招牌大字,才明白原来是在制作面筋。
接着,她在洗好的面筋里包入肉馅,制成一个个面筋馅饼,再将面筋馅饼放入油锅,不一会儿,美味的油炸面筋就做好了。更令我惊讶的是,刚刚洗过面团的沉入水底的湿粉,在她的手中,转眼又变成了美味的凉皮……
边欣赏着店主高超的手艺,边品尝着美食,心中忽然略过一阵惊喜,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拓展课素材吗?
生活即科学,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主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科学的提升过程。科学拓展课,可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丰富资源,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到此,一堂拓展课的雏形框架已经在我心中渐渐清晰。
两次试教引发的思维碰撞
1.第一次试教:活动有余,科学味不足
第一次教学设计以生活中的科学“面筋的制作”为逻辑起点,舍去了凉皮的制作,课题为《自制面筋》。简要流程如下:
(1)洗面筋。教师讲解洗面筋的方法。学生分组洗面筋。
(2)包面筋。利用微视频指导学生将准备好的肉馅包进面筋团。每位学生包一个面筋。
(3)炸面筋。现场协助学生炸面筋。品尝美食。
热热闹闹的40分钟下来,教学优点一目了然: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亲历了洗面筋、包面筋、炸面筋三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且整堂课趣味盎然。
缺点也一目了然:这节课更像综合实践课,学生动手实践贯穿整节课,动手有余,科学味严重缺乏;老师要准备的实验材料相对复杂,学生活动时的场面也较难调控;炸面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品尝在实验室制作的面筋,食品安全上也存有风险。
2.第二次试教:张弛有度,探究待深入
反思优劣,在初次试教的基础上,去掉“包面筋”和“炸面筋”环节,添加“辨识面粉和米粉”与“凉皮”内容。简要流程如下:
(1)探究活动一:辨识面粉和米粉。了解面粉和米粉分别是由什么粮食加工而来的。通过看、闻、捻等方法,正确区分面粉和米粉。
(2)探究活动二: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小组实验,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借助微视频,知道面粉团洗出来的是面筋,沉淀在水底的是凉皮粉;米粉团洗过之后,都分散到了水中。
(3)拓展延伸:辨别营养成分。教师演示实验,用滴碘酒的方法鉴别凉皮粉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出示阅读材料,知道面筋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植物蛋白;还是用滴碘酒的方法,知道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
给学生和家长提供详细版微视频《面筋和凉皮的制作》,让学生课后尝试制作。
比较两次试教,第二次的优点是:两次主题探究,无论是活动开展的形式还是内容本身都具备了浓浓的科学味;从鉴别面粉和米粉入手,再到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学生对面筋和凉皮的由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比第一次试教,这一次的课堂从始至终处于可调控范围内的“有趣”。
课无完课,本课最大的缺憾在于受40分钟课堂时间的羁绊,探究不够持续和深入,例如,什么是植物蛋白、米粉中有植物蛋白吗、稻谷和小麦的区别等,这些问题都只能浅尝辄止。如果能够以《面筋和凉皮》为出发点,打造成基于项目实践的探究活动,相信学生将会收获满满。
科学拓展课的必备特征
以上述两次试教为标靶,并结合近期观摩到的拓展课,我们提炼了科学拓展课的一些必备特征。
1.科学味
科学课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就是科学味。科學味的内涵是丰富的,科学的探究、思考、创新等都是体现科学味的重要元素,要打造科学味浓郁的科学拓展课课堂,主要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
简单来说,科学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就是发现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因此,我们在甄选科学拓展课内容时应该从科学的本质出发,挑选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素材,拓宽《科学》教材的学习内容。
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科学实践,我们可以将科学学习的一些典型方法转嫁到科学拓展课之中,如观察、实验、考察、参观等。
2.综合性
综合性与科学味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并不是说科学拓展课从头到尾只需要浓浓的科学味,恰恰相反,科学拓展课更强调学科统整。
在小学阶段进行全科教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2017年7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小学部增设“小学全科”学科。在随后的政策解读中又提出:全科教师并不是说一位老师要教语数英音美各学科,而是把这些科目融合在一起教,实现小学课程的学科整合。虽然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彻底的学科统整还非常困难,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拓展课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例如在科学拓展课中渗入STEM教育,就是一种明智之举。 3.互补性
拓展课是基础课的有益补充,基础课是拓展课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在《面筋和凉皮》一课中,至少存有3处非常明显的互补关系。
互补一:“面粉和米粉的由来”与“花、果实和种子”。学生在了解面粉和米粉的由来时,与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中的核心内容是吻合的,都指向植物种子的认识,面粉是由小麦种子加工而来的,米粉是由水稻种子加工而来的。《面筋和凉皮》中辨识面粉和米粉、面筋和凉皮的来源与制作则是对教材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经历由种子到食物的变化过程。
互补二:“湿面粉团和湿米粉团进入水中”与“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湿面粉团和湿米粉团进入水中时,学生会根据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中“面粉进入水中的现象”进行对照,觉得面粉或米粉应该先散开,然后沉在水底。然而事实并非都如此,湿面粉团经过醒面后,不再是原来的面粉,再通过揉洗的方法可以将淀粉和植物蛋白分开。湿米粉团通过揉洗,则全部分散到了水中,最后沉在水底。拓展课与教材的基础课结合,对“面粉进入水中的现象”进行有益的补充,并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互补三:“面筋、凉皮和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与“食物中的营养”。如何鉴别“面筋、凉皮和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学生用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滴碘酒的方法加以判断,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的。
4.趣味性
科学拓展课需要具备趣味性毋庸讳言。趣味性能调剂学生的“胃口”,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之学而不厌。从某种角度而言,科学拓展课可以更具实践性和趣味性,因为这类课型的取材更广,内容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也可以广开思路、不拘一格。
展望
《面筋和凉皮》一课经过两次试教,基本成型,并且我们还尝试探讨了科学拓展课必須具备的几个特征。再深一步思考,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止步于课的开发,应该以此为基点,朝课程建设的方向继续努力。
《面筋和凉皮》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归类到美食制作,也可以归类到中国传统手工艺。如果从传统手工艺入手,具备科学味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还有许许多多,如做豆腐、抽丝剥茧、手工造纸……我校以此为契机,经过进一步地梳理筛选,已经开发了一门《传统手工艺》的科学拓展性课程。
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
(310003)
“吃货”吃出拓展课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任务,要我在区级活动中上一堂拓展课。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什么呢?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这让我好几天都心神不宁、一筹莫展。
恰逢周末在美食街晃悠,看到一位中年妇人将面粉团放入清水中,像洗衣服一样揉洗起来……好奇心促使我驻足而观,面团放入水中不是应该散开并沉入水底的吗?然而眼前并非如此,只见她动作娴熟地将湿面团由内而外地翻洗着,清水渐渐变白,手里的面团也变得越来越有韧性。疑窦顿生的我抬头一看“油炸面筋”四个招牌大字,才明白原来是在制作面筋。
接着,她在洗好的面筋里包入肉馅,制成一个个面筋馅饼,再将面筋馅饼放入油锅,不一会儿,美味的油炸面筋就做好了。更令我惊讶的是,刚刚洗过面团的沉入水底的湿粉,在她的手中,转眼又变成了美味的凉皮……
边欣赏着店主高超的手艺,边品尝着美食,心中忽然略过一阵惊喜,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拓展课素材吗?
生活即科学,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主张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科学的提升过程。科学拓展课,可以充分挖掘生活生产中的丰富资源,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到此,一堂拓展课的雏形框架已经在我心中渐渐清晰。
两次试教引发的思维碰撞
1.第一次试教:活动有余,科学味不足
第一次教学设计以生活中的科学“面筋的制作”为逻辑起点,舍去了凉皮的制作,课题为《自制面筋》。简要流程如下:
(1)洗面筋。教师讲解洗面筋的方法。学生分组洗面筋。
(2)包面筋。利用微视频指导学生将准备好的肉馅包进面筋团。每位学生包一个面筋。
(3)炸面筋。现场协助学生炸面筋。品尝美食。
热热闹闹的40分钟下来,教学优点一目了然: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亲历了洗面筋、包面筋、炸面筋三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且整堂课趣味盎然。
缺点也一目了然:这节课更像综合实践课,学生动手实践贯穿整节课,动手有余,科学味严重缺乏;老师要准备的实验材料相对复杂,学生活动时的场面也较难调控;炸面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品尝在实验室制作的面筋,食品安全上也存有风险。
2.第二次试教:张弛有度,探究待深入
反思优劣,在初次试教的基础上,去掉“包面筋”和“炸面筋”环节,添加“辨识面粉和米粉”与“凉皮”内容。简要流程如下:
(1)探究活动一:辨识面粉和米粉。了解面粉和米粉分别是由什么粮食加工而来的。通过看、闻、捻等方法,正确区分面粉和米粉。
(2)探究活动二: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小组实验,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借助微视频,知道面粉团洗出来的是面筋,沉淀在水底的是凉皮粉;米粉团洗过之后,都分散到了水中。
(3)拓展延伸:辨别营养成分。教师演示实验,用滴碘酒的方法鉴别凉皮粉中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出示阅读材料,知道面筋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植物蛋白;还是用滴碘酒的方法,知道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
给学生和家长提供详细版微视频《面筋和凉皮的制作》,让学生课后尝试制作。
比较两次试教,第二次的优点是:两次主题探究,无论是活动开展的形式还是内容本身都具备了浓浓的科学味;从鉴别面粉和米粉入手,再到洗面粉团和米粉团,学生对面筋和凉皮的由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比第一次试教,这一次的课堂从始至终处于可调控范围内的“有趣”。
课无完课,本课最大的缺憾在于受40分钟课堂时间的羁绊,探究不够持续和深入,例如,什么是植物蛋白、米粉中有植物蛋白吗、稻谷和小麦的区别等,这些问题都只能浅尝辄止。如果能够以《面筋和凉皮》为出发点,打造成基于项目实践的探究活动,相信学生将会收获满满。
科学拓展课的必备特征
以上述两次试教为标靶,并结合近期观摩到的拓展课,我们提炼了科学拓展课的一些必备特征。
1.科学味
科学课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就是科学味。科學味的内涵是丰富的,科学的探究、思考、创新等都是体现科学味的重要元素,要打造科学味浓郁的科学拓展课课堂,主要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
简单来说,科学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就是发现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因此,我们在甄选科学拓展课内容时应该从科学的本质出发,挑选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学习素材,拓宽《科学》教材的学习内容。
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科学实践,我们可以将科学学习的一些典型方法转嫁到科学拓展课之中,如观察、实验、考察、参观等。
2.综合性
综合性与科学味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并不是说科学拓展课从头到尾只需要浓浓的科学味,恰恰相反,科学拓展课更强调学科统整。
在小学阶段进行全科教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2017年7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小学部增设“小学全科”学科。在随后的政策解读中又提出:全科教师并不是说一位老师要教语数英音美各学科,而是把这些科目融合在一起教,实现小学课程的学科整合。虽然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彻底的学科统整还非常困难,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拓展课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例如在科学拓展课中渗入STEM教育,就是一种明智之举。 3.互补性
拓展课是基础课的有益补充,基础课是拓展课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在《面筋和凉皮》一课中,至少存有3处非常明显的互补关系。
互补一:“面粉和米粉的由来”与“花、果实和种子”。学生在了解面粉和米粉的由来时,与四年级下册《花、果实和种子》中的核心内容是吻合的,都指向植物种子的认识,面粉是由小麦种子加工而来的,米粉是由水稻种子加工而来的。《面筋和凉皮》中辨识面粉和米粉、面筋和凉皮的来源与制作则是对教材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经历由种子到食物的变化过程。
互补二:“湿面粉团和湿米粉团进入水中”与“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湿面粉团和湿米粉团进入水中时,学生会根据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中“面粉进入水中的现象”进行对照,觉得面粉或米粉应该先散开,然后沉在水底。然而事实并非都如此,湿面粉团经过醒面后,不再是原来的面粉,再通过揉洗的方法可以将淀粉和植物蛋白分开。湿米粉团通过揉洗,则全部分散到了水中,最后沉在水底。拓展课与教材的基础课结合,对“面粉进入水中的现象”进行有益的补充,并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互补三:“面筋、凉皮和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与“食物中的营养”。如何鉴别“面筋、凉皮和米粉的主要营养成分”,学生用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滴碘酒的方法加以判断,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的。
4.趣味性
科学拓展课需要具备趣味性毋庸讳言。趣味性能调剂学生的“胃口”,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之学而不厌。从某种角度而言,科学拓展课可以更具实践性和趣味性,因为这类课型的取材更广,内容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也可以广开思路、不拘一格。
展望
《面筋和凉皮》一课经过两次试教,基本成型,并且我们还尝试探讨了科学拓展课必須具备的几个特征。再深一步思考,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止步于课的开发,应该以此为基点,朝课程建设的方向继续努力。
《面筋和凉皮》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归类到美食制作,也可以归类到中国传统手工艺。如果从传统手工艺入手,具备科学味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还有许许多多,如做豆腐、抽丝剥茧、手工造纸……我校以此为契机,经过进一步地梳理筛选,已经开发了一门《传统手工艺》的科学拓展性课程。
浙江省杭州市青蓝小学
(3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