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废名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er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道教书中都有所谓的“真人”,我这里说的“真人”和道家、道教书中讲的“真人”不相干。道家、道教书中的“真人”都是虚构的、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假人”,而废名这位“真人”是“真诚的人”。是有“真性情的人”,一个在生活中已逝去的真实的人。
  废名是我的老师,我直呼其名,在中国传统上说,似乎有点不敬,我应该称他“冯文炳老师”,可是想来想去,我还是只能用“废名”来称呼我的这位老师,因为“废名”多么能表现我这位老师是一位“真诚的”人,是一位有“真性情的人”呀!
  废名教我们大一国文,上第一堂课讲鲁迅的《狂人日记》,一开头他就说:“对《狂人日记》的理解,我比鲁迅先生自己了解得更深刻。”我们这些新入大学的学生,一时愕然。我当时想:“是不是废名先生自己变成了‘狂人’?”废名的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后来渐渐有所悟,有时作家写的人物的内涵,会被高明的解读者深化。我想,一定有不少研究鲁迅《狂人日记》的学者、作家认为自己对这篇短篇小说了解得如何如何深刻,甚至比鲁迅自己更深刻,但他们大概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的说:“我比鲁迅先生自己了解得更深刻。”只有废名会这样,因为他是“真人”,一个有“真性情的人”。
  有一次,废名讲写作要炼句,他举出他的小说《桥》中的一段描写炎热的夏日,两个女孩在烈日下走了很长的路,忽然“走近柳荫,仿佛再也不能往前一步。而且,四海八荒同一云!世上难有凉意了。——当然,大树不过一把伞,画影为地,日头争不入”。他说:“你们看,这‘日头争不入’真是神来之笔,真是‘世上唯有凉意了’。写文章就要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才叫大手笔。”当时,我也觉得“日头争不入”写得真妙。多少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废名当时说这段话时的神态,他那么得意,那么自信,那么喜悦,这就是废名,一位天下难得的“真性情人”。
  1947年北京大学的大一国文课,是每月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作文,交给老师,由老师批改,在批改后要在课堂上发回给每位同学,并且要讲评,自然废名是批改我们这一班的作文。有次发文,在发了几个人的文章并说了他的评语之后,当他发到我的文章时,他说:“你的文章像下雨的雨点,东一点西一点乱七八糟。”我一时很窘。当他发给一位女同学的文章时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真像我的文章。”当时我很羡慕。下课后,我看看废名在我文章上写的批语:“有个别句子不错,整篇没有章法,东一点西一点。”我自己看看也真是这样。特别是,废名说“好文章”就像他的文章一样,这大概也只有“真性情”的人才会在课堂上众多同学面前说吧!
  我很喜欢废名的诗,但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再没有机会读他的诗。我只记得,我读过的一首废名的诗《十二月十九日夜》,但是否记得准确,已经没有把握了。近日想起,就请朋友帮我找找这首诗,谢谢这位朋友,他帮我找到了,现抄在下面:
  《十二月十九日夜》(收于废名诗集《水边》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日的声音。
  我记得,在1947年我读这首诗,我就喜欢了它。为什么?说不清,是韵律,是哲理,是空灵,是实感,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总之说不清。可是这首诗也许是我至今唯一依稀记忆的一首现代诗。我有一个感觉,废名是不是想在一首诗中把他喜爱的都一一收入诗中,“灯”、“海”、“花”、“梦”、“镜子”、“思想”、“美人”、“家”、“日”、“月”、“炉火”、“树影”、“声音”等等,如何由诗句把这些联系起来,这真要有一种本领,废名的本领就在他的眼睛和耳朵和心灵。你看,他开始用“灯”,结尾用“声音”,中间用“思想是一个美人”联系起来。我有另外一个感觉,这首诗表现废名的思想在自由的跳跃,无拘无束,信手拈来,“情景一合,自成妙语”。这是“真人”的境界,“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我爱这首诗,一直爱到今天。
  1949年后,大概是在1951年或1952年吧!有一天,我忽然看到一篇刊登在报纸(或杂志)上的废名的文章:《一个中国人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的喜悦》,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当时读这文章的情境,我却有清楚的记忆:当时我为他读《新民主主义论》的“喜悦”而喜悦了,因为我又一次感到废名是一位“真人”,他的文章表现着他的“真性情”。废名的“喜悦”是真情的流露,无丝毫1949年后流行的大话、假话、空话,完全无应景义。今天我仔细想想,也许废名真有慧眼,他看到中国如果真的按照“新民主主义”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这不仅是他一个中国人的“喜悦”,而且是所有中国人的喜悦了。可是我们没有按照“新民主主义”来建国,回忆起我当时因废名的“喜悦”而喜悦,而现在却变成了永远的遗憾。如起废名先生于地下,他会怎么想?!
  说个故事,作为这篇短文结束吧!在1949年前中国有两个怪人,一个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熊十力,一个是莫须有先生的化身废名(冯文炳)。大概在1948年夏日,他们两位都住在原沙滩北大校办松公府的后院,门对门。熊十力写《新唯识论》批评了佛教,而废名信仰佛教,两人常常因此辩论。他们的每次辩论都是声音越辩越高,前院的人员都可以听到,有时甚至动手动脚。这日两人均穿单衣裤,又大辩起来,声音也是越来越大,可忽然万籁俱静,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前院人感到奇怪,忙去后院看。一看,原来熊冯二人互相卡住对方的脖子,都发不出声音了。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只有“真人”、有“真性情”的人才会作出这种有童心的真事来。
其他文献
有病早查“镜”  许国铭
中美双方决定与墨西哥联手组建高级别外交使团,防止最后30只小头鼠海豚灭绝。据报道,世界最小的鼠海豚的處境看来十分不妙。此前,人们计划捕捉加利福尼亚湾幸存的小头鼠海豚,然后把它们放到海上围栏里保护起来,但是其中一只小头鼠海豚不幸死亡,计划被迫中止。  现在,中美墨三国在日内瓦一次重要的国际保护野生动物峰会结束之际出人意料地达成协议,人们寄希望于外交努力能够发挥作用,拯救小头鼠海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
北海道狼的故事要从加班讲起。  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们晚上一般是不加班的。但在整个社会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渴望之下,夜间劳动越来越多,人们对夜晚照明的需求急剧上升。而鲸油凭着亮度高、燃烧状态好、无异味的特点,成为了照明燃油的主要来源。  迅猛发展的捕鲸业让美国的捕鲸船从北大西洋近海区域,逐渐驶向了北太平洋的守备范围。进入远洋航行的水手们需要稳定安全的港口,来放松身心、补充食水与药物。位于北太平洋而港
黛玉、寶钗和湘云都是寄住在贾府的亲戚。同样是寄人篱下,三位姑娘的表现却各不相同。   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那天去见两个母舅时也是小心谨慎,注意礼节,在邢夫人处被苦留吃饭依然谢绝,在王夫人处选择坐在哪个座位,陪笑回答与宝玉相关的问题,吃饭时见了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却要入乡随俗,把过去的习惯都改掉。   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
豆瓣小组“假装生活在2050年”有2000多位成员。這些以“未来人”自居的成员,平时喜欢在组里讨论自己在2050年的生活。   2050年,我们可以自由移民去月球,我们和机器人谈恋爱,我们把自己的基因永久冰冻在仪器里……和科幻电影里一样,2050年的人类可以上天入海,穿越时空。   2050年,我们怎样生活?这个小组不能给你答案。但现在的年轻人在焦虑什么,每一个问题都能在小组里找到。到底应该在
李叔同(弘一法师)像  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等,出家后号弘一,天津人。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是学术界公认的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的通才和奇才。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二十文章惊海内”,后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
记忆,并不是一种纯心理活动,首先,在大脑内部,有它的物质结构基础,也就是说大脑的某些特定部位司记忆的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采用最新扫捕技术,观察了一位十分健忘的病人,发现她的脑图象上出现一个小而黑暗的月牙形,这个部位相当于大脑的边缘系统,海马、颞叶及顶叶等部位。正是因为这些部位的损害,造成了这位患者记忆的丧失。这决非巧合。它说明,这些部位,很可能就是大脑内部的“信息(记忆)贮存库”。扫描新技术还证
[摘 要]在游戏中感受乐趣,在乐趣中进行学习,在学习后反思原因,这就是学习之路、创新之路。游戏中,实际上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游戏;学习;教学做合一;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6-0079-02  游戏,不但孩子喜欢,其实成人也喜欢,因为它充满趣味,化枯燥为有趣,可以
译事甚难。  在优胜美地的山头上看远方山景,景物说明牌上注明最高的那座峰头叫半穹山(half dome),半穹后面的则叫clouds rest,我一见,不免兴奋:  “呀!这就是陶渊明的停云嘛!”  然而,它显然不是陶渊明的停云。  简单地说,它只指云缭雾绕的一方山头。  如果将之翻得“和式风格”一点,可说成“云丛驻在所”,但驻在所里的人显然要办公的,不似此间云闲。  如果要译得像旧小说上的地名,
导语:通过举行一些有关食物的活动,不但能让儿童学习与烹饪有关的知识,还可以学习自然科学,数学,语言以及读写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自古以来食物不断出现在文学、音乐和诗歌中,食物很早就介入了儿童教育中,比如儿歌《小丝瓜》,小丝瓜,羞答答,掩着一块绿手帕。小蜜蜂,偷着瞧,原来她在戴金花。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小孩子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喜欢吃东西,食物不但能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影响,而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