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标记理论,同一语法参数(parameter)内不同选值(value)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均等的,这种不对称不仅体现在语言结构中,而且见于语言使用频率上。Clements (2005)在跨语言对比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对区别特征值的标记关系,得到了全球部分语言的语料统计数据支持,然而其信度需要更多的语种验证。本文在分析汉语语音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汉语口语语料库,对Clements提出的每一对标记关系予以检验。研究表明,汉语的音位构成及语料中汉语音位的频率分布支持Clements标记关系中的十三对,区别特征值的不对等性在汉语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 标记理论 区别特征 语料库
1.引言
作为语言类型学的核心理论,标记理论指出,同一语法参数内的不同选值间存在系统性的不对称,也就是说,选值的标记性(markedness)有强弱之分。标记性的强弱有三个指标:蕴含共性、行为潜势和使用频率。比如在元音的鼻音性这个参数上有两个选值:一个元音要么是鼻腔音(即[ 鼻音性]),要么是口腔音(即[-鼻音性])。跨语言对比发现一个语言普遍性:一个语言若有鼻腔元音,那么就有口腔元音;但是一个语言若有口腔元音,却不一定有鼻腔元音(Croft,2003:57)。这一语言共性(称“蕴含共性”)表明口腔音和鼻腔音地位是不对等的,我们说口腔音的标记性弱于鼻腔音,这一标记关系记作:口腔音<鼻腔音。同时,在世界语言的音位系统中,口腔元音数目几乎总是大于鼻腔元音,即口腔元音行为潜势大于鼻腔元音。此外,经统计,在一个含1000个元音的法语文本样本中,口腔元音频率高于鼻腔元音,达83.7% (Greenberg,1966)。以上两点进一步表明口腔音的标记性较弱。
之所以蕴含共性、行为潜势、使用频率被称为标记性的指标,是因为人们提出的标记关系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指标。一个被提出的标记关系满足的指标越多,就越可靠。Clements (2005)在蕴含共性基础上,根据跨语音位系统对比而提出14个区别特征的标记关系,它们的信度需要接受行为潜势和使用频率的检验。部分标记关系已得到Greenberg (2005)考察诸种世界语言语料给出的频率方面的实证支持,然而涉及的语种数目有限,统计方法亦有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透过分析汉语音位系统和汉语语料,检验Clements的标记关系,并对统计分析频率的方法作出改善。以类型学视角审视汉语音系的研究多数局限于汉语方言音系系统的结构对比,以得出方言共性(Zee
关键词: 标记理论 区别特征 语料库
1.引言
作为语言类型学的核心理论,标记理论指出,同一语法参数内的不同选值间存在系统性的不对称,也就是说,选值的标记性(markedness)有强弱之分。标记性的强弱有三个指标:蕴含共性、行为潜势和使用频率。比如在元音的鼻音性这个参数上有两个选值:一个元音要么是鼻腔音(即[ 鼻音性]),要么是口腔音(即[-鼻音性])。跨语言对比发现一个语言普遍性:一个语言若有鼻腔元音,那么就有口腔元音;但是一个语言若有口腔元音,却不一定有鼻腔元音(Croft,2003:57)。这一语言共性(称“蕴含共性”)表明口腔音和鼻腔音地位是不对等的,我们说口腔音的标记性弱于鼻腔音,这一标记关系记作:口腔音<鼻腔音。同时,在世界语言的音位系统中,口腔元音数目几乎总是大于鼻腔元音,即口腔元音行为潜势大于鼻腔元音。此外,经统计,在一个含1000个元音的法语文本样本中,口腔元音频率高于鼻腔元音,达83.7% (Greenberg,1966)。以上两点进一步表明口腔音的标记性较弱。
之所以蕴含共性、行为潜势、使用频率被称为标记性的指标,是因为人们提出的标记关系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指标。一个被提出的标记关系满足的指标越多,就越可靠。Clements (2005)在蕴含共性基础上,根据跨语音位系统对比而提出14个区别特征的标记关系,它们的信度需要接受行为潜势和使用频率的检验。部分标记关系已得到Greenberg (2005)考察诸种世界语言语料给出的频率方面的实证支持,然而涉及的语种数目有限,统计方法亦有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透过分析汉语音位系统和汉语语料,检验Clements的标记关系,并对统计分析频率的方法作出改善。以类型学视角审视汉语音系的研究多数局限于汉语方言音系系统的结构对比,以得出方言共性(Z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