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作成果:
从“单薄”走向丰厚
以全国、全军性的大型影展、比赛获奖作品,来衡量军事摄影的创作现状,虽不尽准确,但大体上可以窥见这一门类摄影创作的大致轮廓。
2000年以来,军事摄影创作在全国、全军性的大型影展和比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以代表中国摄影创作最高奖励等级的“金像奖”为例,从2001年以来历届金像奖评选,军队摄影家都有获奖者,尤其是2009年的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军队获奖者人数达到空前的6位,除解放军报周朝荣获得金像奖——图片编辑奖以外,其余5位作者全部为金像奖创作奖。军事摄影创作成果,从“单薄”走向丰厚,展示的是军队摄影创作整体实力的提升,是以自发性业余创作,向有组织性的专业创作转型的标志。
衡量创作成果从“单薄”走向丰厚,有两个标志:一是数量上的单薄向获奖数量激增的丰厚发展,二是题材表现上的单一性向丰富多彩的转变。
常常会有人问起,什么样的军事摄影作品是好作品?从众多获奖作品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概括:好的军事摄影作品,就是以形象的视觉元素,生动、新颖、鲜活地反映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有着独特浓郁军味的作品。
观念形态:
从“传统”走向开放
军事摄影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就是战场纪实摄影,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战争史的真实客观记录。但是,这个好的传统没有能够一以贯之地继承下来。建国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以后,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战争环境消失以后,军事摄影的优良传统受到冲击。全国的摄影艺术创作在刚刚开始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不久,就受到“左”的干扰,走了一段弯路。改革开放后,摄影艺术的春天到来了,带来了摄影创作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而此时的军事摄影发展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观念形态的落后是其主要的根源。
这里值得特书一笔的是,80年代中期,一批军事摄影的老作者为我们解放思想,积极冲破“左”的束缚,带了一个好头。80年代末到90年代,军事摄影“传统”的框框受到猛烈的冲击,创作活动全面地开放起来。1988年全国影展,军队作者冯建新的作品《无名小站》获得金奖。这幅作品,在当时看来实在是算不上军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题材。作品反映的是驻偏僻地区部队基层干部家属来队探亲,临走时军人与爱人和孩子依依不舍地告别的情景。这一情景竟深深地震动和感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由于过去种种条框的禁锢,许多能够反映重大现实主题的平常小事、普通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偏差,都被忽视了。
如果说《无名小站》只是“传统”观念认为的“非重大题材”或“非典型人物”的话,那么,同在影展获银奖的袁学军的作品《初次进入舞厅》,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该作品最终为军事摄影领域接受,被广大官兵接受,就标志着军事摄影创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创作手法:
从“表面”走向深入
80年代中期,我国摄影界曾为“摆拍”和“抓拍”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和较量。一大批中青年摄影家率先打破了僵化、老化的创作观念。从历届影展比赛中我们看到,军事摄影创作正在日臻成熟,那种表面化、模式化的作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反映时代军营生活、深刻解读军营现实、蕴含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表现形式:
从“唯美”走向纪实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摄影艺术创作求美,讲究外在的形式美感,以其美的外表引起人们的注目和喜爱,这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对美的认识,对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单纯追求形式美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虽然军事摄影的优良传统来自于战场纪实摄影,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中,军事摄影创作仍然有大量纪实摄影的佳作频频诞生。正是在各种摄影艺术创作形式交叉发展的过程中,在“纪实”和“唯美”的反复较量中,军事摄影人逐渐在创作实践中认识到摄影艺术“纪实美”的真正价值所在。就军事摄影创作而言,纪实摄影中有“阳刚美”,但更多的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还原生活本真的那种淳朴自然的美感,取材于普通官兵训练生活、还原普通人七情六欲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情感美。
当前,一大批军事摄影的“新生代”正在悄然崛起,他们以思想的开放和活跃、观念形态的绝少“框框”束缚,大胆的革命和创新意识而活跃于军事摄影舞台,并且跻身全国纪实摄影创作的前沿。众多的军事题材需要更多的摄影人关注,军事摄影也将更加绚丽多彩。
从“单薄”走向丰厚
以全国、全军性的大型影展、比赛获奖作品,来衡量军事摄影的创作现状,虽不尽准确,但大体上可以窥见这一门类摄影创作的大致轮廓。
2000年以来,军事摄影创作在全国、全军性的大型影展和比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以代表中国摄影创作最高奖励等级的“金像奖”为例,从2001年以来历届金像奖评选,军队摄影家都有获奖者,尤其是2009年的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军队获奖者人数达到空前的6位,除解放军报周朝荣获得金像奖——图片编辑奖以外,其余5位作者全部为金像奖创作奖。军事摄影创作成果,从“单薄”走向丰厚,展示的是军队摄影创作整体实力的提升,是以自发性业余创作,向有组织性的专业创作转型的标志。
衡量创作成果从“单薄”走向丰厚,有两个标志:一是数量上的单薄向获奖数量激增的丰厚发展,二是题材表现上的单一性向丰富多彩的转变。
常常会有人问起,什么样的军事摄影作品是好作品?从众多获奖作品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概括:好的军事摄影作品,就是以形象的视觉元素,生动、新颖、鲜活地反映了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有着独特浓郁军味的作品。
观念形态:
从“传统”走向开放
军事摄影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就是战场纪实摄影,是中国革命历史和战争史的真实客观记录。但是,这个好的传统没有能够一以贯之地继承下来。建国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以后,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战争环境消失以后,军事摄影的优良传统受到冲击。全国的摄影艺术创作在刚刚开始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不久,就受到“左”的干扰,走了一段弯路。改革开放后,摄影艺术的春天到来了,带来了摄影创作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而此时的军事摄影发展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观念形态的落后是其主要的根源。
这里值得特书一笔的是,80年代中期,一批军事摄影的老作者为我们解放思想,积极冲破“左”的束缚,带了一个好头。80年代末到90年代,军事摄影“传统”的框框受到猛烈的冲击,创作活动全面地开放起来。1988年全国影展,军队作者冯建新的作品《无名小站》获得金奖。这幅作品,在当时看来实在是算不上军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题材。作品反映的是驻偏僻地区部队基层干部家属来队探亲,临走时军人与爱人和孩子依依不舍地告别的情景。这一情景竟深深地震动和感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由于过去种种条框的禁锢,许多能够反映重大现实主题的平常小事、普通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偏差,都被忽视了。
如果说《无名小站》只是“传统”观念认为的“非重大题材”或“非典型人物”的话,那么,同在影展获银奖的袁学军的作品《初次进入舞厅》,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该作品最终为军事摄影领域接受,被广大官兵接受,就标志着军事摄影创作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创作手法:
从“表面”走向深入
80年代中期,我国摄影界曾为“摆拍”和“抓拍”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和较量。一大批中青年摄影家率先打破了僵化、老化的创作观念。从历届影展比赛中我们看到,军事摄影创作正在日臻成熟,那种表面化、模式化的作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反映时代军营生活、深刻解读军营现实、蕴含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表现形式:
从“唯美”走向纪实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摄影艺术创作求美,讲究外在的形式美感,以其美的外表引起人们的注目和喜爱,这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对美的认识,对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单纯追求形式美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虽然军事摄影的优良传统来自于战场纪实摄影,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中,军事摄影创作仍然有大量纪实摄影的佳作频频诞生。正是在各种摄影艺术创作形式交叉发展的过程中,在“纪实”和“唯美”的反复较量中,军事摄影人逐渐在创作实践中认识到摄影艺术“纪实美”的真正价值所在。就军事摄影创作而言,纪实摄影中有“阳刚美”,但更多的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还原生活本真的那种淳朴自然的美感,取材于普通官兵训练生活、还原普通人七情六欲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情感美。
当前,一大批军事摄影的“新生代”正在悄然崛起,他们以思想的开放和活跃、观念形态的绝少“框框”束缚,大胆的革命和创新意识而活跃于军事摄影舞台,并且跻身全国纪实摄影创作的前沿。众多的军事题材需要更多的摄影人关注,军事摄影也将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