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过程动力电池充电策略与热管理技术综述

来源 :储能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ryt40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双碳”目标,电动汽车成为了交通工具转型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充电速度影响电动汽车用户体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为此,发展大功率充电是提升电动汽车市场渗入率的重要技术途径.然而,由于大功率充电带来的动力电池加速老化以及快速产热导致的动力电池组温度分布不一致性等问题,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策略的制定和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策略优化和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两个角度,归纳了目前面向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过程的管理技术研究现状.围绕大功率充电方式对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评价了不同充电策略和热管理系统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策略及热管理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其他文献
为提高半挂汽车列车高速变道行驶时的侧向稳定性,开展了挂车车轮主动转向控制研究.考虑侧风干扰和车身侧倾,建立挂车主动转向半挂汽车列车的5自由度车辆模型;以挂车的质心侧偏角和挂车质心处的侧向加速度为控制目标,设计挂车车轮主动转向的鲁棒控制器;为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基于搭建的Truck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在高速单移线和双移线行驶工况下,仿真研究挂车车轮主动转向的半挂汽车列车侧向动力学特性和挂车跟踪牵引车轨迹的跟随性.研究表明,所设计的挂车车轮主动转向鲁棒控制器是有效的,它能有效抑制变道时
我国偏远地区通常采用主动配电网和孤岛微网相结合的方式供电.然而,当储能电池规模较小时,难以消解可再生能源出力随机性、波动性和反调峰特性影响,而规模较大时又影响经济性.另外,传统配网环网柜受五防联锁保护和备用间隔稀少等问题限制,无法为移动储能提供快速接入条件.近些年带支线快速插接功能新型开关设备为移动式储能的利用提供了物理基础.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区内电池共享模式的主动网-孤岛微网协同经济调度策略.首先,提出使用卡车转移区内电池、实现储能分时复用的构想,利用新型节点柜的快速插接功能,建立了车-储动态关联的
硅因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有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剧烈体积膨胀会引起颗粒粉化、SEI膜过量生长以及活性物质失去电接触等问题,最终导致容量快速衰减.开发新型硅负极黏结剂和硅碳复合是提升硅负极性能的重要策略.生物高分子材料成本低、环境友好且富含有机官能团,非常适合用来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硅负极黏结剂,也适合作为碳前体合成硅碳复合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生物高分子的硅负极黏结剂和以生物高分子为碳前体的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海藻酸钠、壳聚糖、淀粉的硅负极黏结剂
为了研究翅片数量、倾斜角度及相变材料对带有纵向翅片的电源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在恒定热负荷为16 W的条件对含相变材料和不含相变材料两类工况下的5种不同结构散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搭建的由实验段、直流电源、数据采集设备等组成的实验系统开展实验,分析了翅片数量(1~5片)、散热器倾角(0°~90°)和相变材料(正二十烷)对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具体影响,并通过含相变材料散热器的温升变化特征以及相变传热特征对散热器热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倾斜角度和翅片数对液相相变材料对流单元的形成以及传热和运行时间起着关键作
水系电池以其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离子导电率高等优点,在规模储能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电荷载流子是二次电池关键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电池的机制和性能.相较于被广泛研究的金属离子作为载流子的二次电池,以非金属阳离子,如NH4+、H+、H3O+,作为电荷传输载体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与金属离子作为载流子相比,非金属离子载流子通常具有更小的水合离子半径、更低的摩尔质量,因此往往展现出更高的扩散速率与较长的循环寿命,且其制造成本更为低廉.然而,开发适于储存非金属离子的电极材料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对近几年相关研究报道进行
为实现大功率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的实时准确估算,以三元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加权多新息理论与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算法.利用多个时刻的残差和卡尔曼增益对估计值进行校正,并根据所包含的信息量为每个残差配置不同的权重.通过对系统噪声协方差和误差协方差的实时更新,自适应地调节和修正当前估计值.为验证算法合理性,采用二阶RC等效电路模型来表征电池动态特性,并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DST和BBDST工况下的估算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1%和1.23%,验证了所提出算法具有良好的精度和
锂离子电池作为常见的储能和动力装置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滥用条件下会引发热失控,对其安全性的研究很有必要.热失控仿真因其独有的优势,成为研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近期文献的研究,从热失控仿真、热蔓延仿真以及热失控仿真的应用三个方面对热失控仿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着重介绍了不同诱因(热滥用、机械滥用和电滥用)导致热失控的产热机理和仿真方法,电池组内热蔓延仿真的研究现状和如何抑制热蔓延以及对热失控预测方法的研究.当前的热失控模型已经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可以模拟出电池发生热失控时主要
风储联合运行可有效地应对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提高风电竞争力,然而储能与风电联合运行的优化调度问题是一大难点.为保证储能可调控容量的基础上实现风储联合运行收益最大化,提出了基于改进K-means和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MADDPG)算法的风储联合系统日前优化调度方法.首先,根据储能特性和运行状态采用萤火虫优化的改进K-means聚类算法实现储能分组;然后,将风电与分组后的储能设备建模为不同的智能体,组成多智能体系统,采用MADDPG算法求解,设计了MADDPG算法的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和奖励函数;最后,
伴随着大型电化学储能项目的大量投产,如何保证大容量储能电池的本质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回顾了本质安全概念的演变,介绍了本质安全的内涵.参考煤矿行业本质安全型蓄电池的设计规范,提出了电池储能本质安全分级方案,将电池储能安全等级分为本质安全、非本质安全以及不安全三类.针对储能电池以模组和集装箱形式运行的现状,根据不同的组成形式,将电池储能的本质安全区分为电芯、模组以及集装箱系统三个层面的理解,并分别对其本质安全性进行论述.针对储能电池电芯的本质安全梳理了不同方向的技术路线,围绕水系电池、固态电池和安全剂
精确的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对于电池管理系统至关重要.模型参数辨识是SOC估计的前提,也是影响其估计精度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避免噪声对参数辨识的影响,采用偏差补偿递推最小二乘法(BCRLS)进行在线参数辨识.在此基础上,采用自适应容积卡尔曼滤波(ACKF)算法估计电池SOC,对系统噪声进行实时更新以提高估计精度.此外,对于计算过程中由于协方差矩阵失去正定性而出现平方根无法分解的问题,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代替Cholesky分解,以提高数值计算的稳定性.最后将B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