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皖西庐剧文化特质研究

来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of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戏曲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样式,是区域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地方戏曲,成为研究的重要范式。本文基于此,首先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三个角度剖析了皖西庐剧的生态环境,继而讨论了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皖西庐剧艺术特征,包括剧目种类繁多、锣鼓伴奏居主、风格韵味独特、润腔技巧多样等特点,从地方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伦理教育文化四个维度归纳了皖西庐剧的文化特质,并对皖西庐剧的发展做了展望。
其他文献
不论是表现题材的关注与选择,图案造型的组织与构建,还是图案颜色的选取与搭配,蒙古族图案无不流露出与自然表象及内在规律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表达着蒙古族对于自然生态的深刻理解与虔诚信仰.万物皆美、平衡循环、原始单纯不仅是蒙古族图案中自然世界的具体审美表现,同时也是蒙古族生态观的核心内涵所指.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工作重要指示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而有效地进一步推进美育工作,我校成立“美育研究中心”.2021年7月8日上午,“美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学校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学校领导及相关党政职能部门与各教学单位、研究机构负责人、教师代表出席.揭牌仪式由副校长孟显波主持.
期刊
本文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艺术人类学,该阶段是人类学领域动荡且发生重大转型的一个时期.艺术人类学领域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是对“艺术”范畴本身不稳定所作出的回应.这一转型时期随着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而拉开帷幕:198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展览“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Primitivism”in 20th Century Art)所引起的反响,日益增长的表述危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不断增长的去殖民化和全球化趋势,这种趋势以1984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中国北方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艺术的“民俗化”倾向,它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部条件.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民俗的形成,多借助艺术的形式加以包装完成,而定格化的民俗活动,又依靠艺术“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日渐程式化,并最终使艺术成为民俗活动固定的标配.艺术的民俗化,是以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天人互益的生产、生活为载体,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媒介,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一种程式化、符号化的浓缩、固化过程,也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以蒙古族艺术中的若干实例,来印证并分析这一文化现象,以
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是1905年左右由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为传教的需要,在滇东北汉族传道员李斯提反和苗族知识分子杨雅各等人的协助下,根据拉丁字母和苗族服饰图案,以石门坎苗语为标准音创制的拼音文字。这套拼音文字其字母形状和发音与拉丁字母近似,称“柏格里苗文”或“石门坎苗文”,亦称“滇东北老苗文”。基督教仪式有大量的赞美诗,为了让苗族信教群众尽快学会唱诗,柏格理参照英国首调唱名法的原理,采用这套苗文的声母和韵母创制了一套苗文字母乐谱。七个基本音阶是在老苗文的24个单音声母中选用了七个发音接近简谱的声母。韵母代表音
本文立足历史与当下,以审美共同体视角,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新的传播语境和媒介环境下对审美范式的共同期许解析出发,从新媒体动漫与“三少民族”非遗审美范式的现实存在分析入手,以新媒体动漫审美属性对该非遗审美范式的转型与提升路径解析为重点,详尽梳理了该动漫对“三少民族”非遗审美范式的转型与提升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头,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成功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使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展开定下基调。导入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回顾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激疑导入、板书标题“留白”导入、对比导入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
南曲《山险峻》是南音传统的中滚十三腔名曲之一,其音乐结构特殊,且极具代表性,曲子中深厚的感情内涵,丰富的调式调性系统,颇富特色的润腔形式,有着极高的音乐曲体理论研究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分析十三腔滚门中旋律的调式调性及其转调和旋律特点、十三腔滚门的润腔和风格特点和十三腔滚门的旋律走向和音乐结构等方面对南曲《山险峻》,探究其音乐特色。
布里亚特蒙古部落是跨界而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境内。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尼河流域的东、西两岸,是中国布里亚特蒙古人驻牧聚居的地方。布里亚特蒙古部落移居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已有90余年,他们世世代代在草原上游牧,坚守着自己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传统,用民歌和氏族部落时代的集体歌舞记录历史,表达感情,传承文化。内蒙古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民歌广泛传播,久唱不衰,世代传承,至今不绝。究其原因,皆因其特殊的传承机制使然。内蒙古锡尼河流域的布里亚特蒙古人,通过家族亲缘传承、师徒授艺传承、社会民俗传
国家艺术基金“民族地区编导人才培养”项目,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申请获批,是我国首个高水准民族地区舞蹈编导人才培养的项目.该项目的授课,均由国内舞蹈界著名专家及活跃在舞蹈理论前沿的学者担纲,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和背景的32名学员,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培训以讲授教学、分组练习、交流研讨、观摩演出、实践调研、汇报演出等多种培训方式进行,旨在提高民族地区舞蹈编导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夯实舞蹈务实人才成长根基,助推民族地区舞蹈编导人才的健康成长,推动民族舞蹈艺术传承、繁荣舞蹈新作品创作,促进我国舞蹈艺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