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鲁迅,如今才知是闰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1月,绍兴。鲁迅冒着严寒,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他以为故乡依旧像当年一样美好,没想到,早已物是人非。他十分伤感,写了一篇小说叫《故乡》。80年后,《故乡》的一段被选人小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少年闰土》,成为小学生必背、必考的重要课程。
  曾几何时,我们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
  通篇全是“我、我、我”,于是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潜意识里就把自己代入鲁迅的少爷角色,对有点傻的闰土,恐怕只剩下鄙视。可是长大后才发现,我们自己才是闰土啊。
  文章还是那篇文章,只是当年的小孩长大了。
  一
  少年时的闰土,是个阳光少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闰土出生在农村,没有别的娱乐活动。什么游戏机、电脑统统没有,早教班、课外辅导班等负担也没有,他甚至没有读书的机会,唯一的生活,是帮父亲干活。
  父亲去大户人家鲁迅家里打工,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闰土也带去,既可以帮自己干活,也能给家里省点粮食。夏天的晚上,别人在家里纳凉唠嗑,闰土还得跟父亲去田里照看西瓜,免得西瓜被小动物偷吃,卖不出好价钱。
  按照现在的说法,闰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闰土心里没有成年人的负担和顾忌,他依然没心没肺地生活,天不怕地不怕,就算有人惹恼他,估计他也敢抄家伙和对方打一架。
  这就是闰土的少年意气——成年人被社会磨平棱角后,最怀念的东西。
  所以,当少年闰土见到鲁迅的时候,没有工人见到少爷的畏缩,也没有因为身份地位不同而自卑,反而把鲁迅当作朋友,很开心地跟鲁迅聊农村生活。捕鸟、看瓜、刺猹、捡贝壳,闰土说得兴高采烈,鲁迅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关系在迅速升温。
  我们在学校读书时,不也是这样吗?谁家多么有钱,关我什么事?谁的父亲是局长、部长,不喜欢照样不喜欢!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小心思,只凭着自己的感情交朋友、做事情,不把一切世俗的眼光放在心上,只求自己开心。
  那是我们最怀念的青春岁月。
  二
  然而20年后,物是人非。闰土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当初的少年闰土,早已成了中年大叔。仔细想想,其实也很正常。
  闰土的主要工作是种地,但是收成不好,即便田里长出点东西,也卖不出去,只能在家里烂掉。他就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样,做着普通的工作。没有高学历、没有天赋、没有背景、没有富亲戚、没有特殊机遇,他甚至连走出去看看世界的机会都没有。
  从小逼仄的生活,禁锢了他的眼界。从来没有人教过他要读书奋斗,也没有人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他只能沿着父辈的道路,懵懵懂懂地往前走。
  生活在羊群里,怎能生出搏击蓝天的雄心?能做到的,恐怕万中无一。慢慢地,那个聪慧、阳光的少年闰土不见了,他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成了“懂规矩”的中年人。
  站在鲁迅面前,他不敢肆无忌惮地开玩笑,而是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还解释说小时候和鲁迅玩耍是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是啊!当年的朋友鲁迅,如今是给闰土发工资的老板。他一家八口人的生活,还得仰仗老板的关照。肩上有了家庭的负担,就没有任性的胆量,一旦惹得老板不高兴,全家都得喝西北风。这是成年人的宿命。
  三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闰土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人。
  少年时的闰土,或许也鄙视过自己的父母:“成天低头哈腰的,一点尊严都没有,我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他有理由看不起父母。
  老板的儿子是我的朋友,这是人脉啊;我以后要把西瓜卖到全世界,没问题的;我还年轻,以后一定有远大前程。
  是的,不管他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还是“站在世界的最中心”,他都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但不管愿不愿意,他都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人。
  他在该工作的时候,接过父亲的锄头和钢叉,成为一名最普通的工作人员;在该结婚的时候,通过相亲娶了一个不爱的女人,凑合着过日子,然后生了六个孩子,为生活而奔波。
  鲁迅要送闰土一些不用的东西,闰土选了两条长桌、四把椅子、一幅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像领奖金一样开心,几天后,还划船来搬走所有的草灰。
  劳累了一天之后,闰土看看熟睡的女人和孩子,或许依然会想起自己当年的雄心壮志,和暗恋过的翠花,但是也只能想想罢了。
  闰土觉得人生苦,但又形容不出来,只能像石像一般坐着、沉默着,拿起烟管默默地吸烟,然后上床睡觉,准备明天的工作。那一刻,又有多少人会发出同样的叹息?
  经常读史书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受:“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这是一种落差,關于身份,关于理想。
  不是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人人都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可是人生还要继续,不是吗?与自己和解,就成为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懂得世界的复杂,明白人生的艰难,原谅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宽恕冷嘲热讽的身边人,孝敬生养自己的父母,照顾相互扶持的爱人……然后,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留一点本钱,让他比自己过得轻松一点。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不再执拗地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也不再强迫自己完成什么目标,而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现实,努力地活下去。然后在不完美的生命中,不忘少年时的意气风发。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月满天心,专职作家,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茶缘心语》《长相思不相忘》及各类散文随笔集等20部,发表各类文字500万字,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  唐玄宗在位时,后宫庞大,美女如云,但玄宗是个文艺的、有情调的皇帝,他喜欢的女人不但要美,还要能和他保持灵魂对话,所以整个天宝年间,玄宗宠爱的女人也就四个:早年的惠妃,后来的梅妃,再后来的杨贵妃,还有老年之后的谢阿蛮。  这几个得宠过的女子,都不是庸脂俗粉,纵然
1197年,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者就做出精准判断:“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当金国还在浑然不觉时,南宋已经发现了蒙古的威胁。所以,当1211年,蒙古和金国在北方杀得天昏地暗时,隔岸观火的南宋王朝早已开始精心应对。名臣真德秀给南宋定下三策,既有联蒙灭金也有联金抗蒙,每一条都有详尽方略。大臣乔行简更有石破天惊的言论:应当增大对金国的援助,让金国变成抵御蒙古的屏障。  而以蒙金战争爆发前六年的
这两天,樊老师的嗓子因为生病哑了。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谁愿意当回小老师,替老师讲讲月考试卷?”望着老师疲惫的身影、期待的眼神,我自告奋勇地举起了手。樊老师望着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鼓励我说:“你可要好好准备一下,不要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了。”我冲妈妈比出V字形胜利手势:“保证完成任务。”  我拿出月考试卷,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温习起来。我不放过每个读音,
北宋真宗年间的张君房擅写志怪小说,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最有名的叫《乘异记》;他还有本《丽情集》,专收历代风月往事——像这样玄幻、言情都能玩转的作家,倘若放在如今定能称霸各大小说网站,名利双收。可他大概不在乎这个,因为进士出身的他还有个光鲜亮丽的头衔——国史馆专职学者。  宋真宗崇尚道教,搜罗了一大堆道家典籍,负责整理校勘的人就是张君房。成书后,他被晋封为著作郎,笔下的牛鬼蛇神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愈发
朱元璋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低,登基后,严重自卑的他花了很大力气招揽各国进贡,营造“万邦来朝”的氛围,以彰显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他向各国派出使节,诏书所至,各国带着贡品纷纷来朝。按字面理解,所谓朝贡就是向“天朝”进献特产。“蛮夷之国”大抵物产贫瘠,献三两样特产就可以了。  但各属国并不满足于此,他们送来的东西往往有很多不是本国所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琉球。据《明会典》载,琉球的贡物包括:马、刀、
唐朝贞观九年,五月庚子日。这一天是公元635年,阳历6月25日,唐帝国的开国皇帝、69岁的李渊,在风烛残年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是一位老来英雄,却最终孤独至死的开国皇帝。  千百年来,人们从来只关心他那位英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有多少人关注过,在玄武门之变后,日渐苍老的李渊,看看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痛苦和悲凉,以及他孤独落寞的晚年。因为历史从来都是: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這一切,还要回
帝姬明霜失神地望向无月的天幕,黑暗里有数点淡绿的荧光,如鬼火般幽幽飘近一一那是群狼的眼睛。她想逃,可身体竞无法动弹。她埋怨命运,为何对自己如此残忍。  为与萨仁部结盟共抗西秦,明霜被父皇送来和亲。和亲队伍刚到草原,老单于便暴病身亡,继位的是唯一的王女南燕。亲是和不成了,但盟还得结,她只能陪着几百车嫁妆留在草原。她与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她想回江南,可父皇和南燕都不许,她只好偷偷逃跑,偏又遇上了狼群。
程序员要供祖师爷的话应该供谁?  神回复:沈从文,他在1934年就用汉语写了一本书叫“biancheng”。  想象中的爱情是这样的:枯藤老树昏鸦,晚饭有鱼有虾,空调WiFi西瓜, 夕阳西下,你赚钱我败家。  神回复:枯藤老树昏鸦,挣钱还不够花,虽是孤家寡人,你丑但我没瞎。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却终究看不懂人心。  神回復:你有100亿个脑细胞,却尽想些没营养的问题。  为什么秀恩爱都选择
文天祥名垂青史,世人皆知,殊不知他的朋友张千载也很了不起,尤其在文天祥遭受牢狱之灾时,张天载尽到了一个朋友应尽的责任,堪称文天祥的贵人。  张千载跟文天祥是同乡好友,从小在一起读书。可惜张千载的运气不太好,当文天祥高中状元、飞黄腾达甚至官至宰相时,他还只是一个举人,郁郁不得志。文天祥知道他的才学,就想拉他一把,推荐他出来做官。但张千载无动于衷,始终没有去见文天祥,一直在家里种田、读书,安贫乐道——
嘉靖年间,何以尚在户部任职,严嵩为逢迎嘉靖而提议修建宫殿与先帝陵墓,但此时正值倭寇入侵,云南又有地震,何以尚接连三次拒绝拨钱。还有一次,嘉靖因沉迷炼丹而需进购域外珍贵的龙涎香,何以尚再次驳回。嘉靖气得骂他“沽名钓誉”,但关于灾情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嘉靖只好作罢。  耿直的何以尚得罪不少权臣,海瑞却对他青眼有加。他们对嘉靖昏聩误国、枉杀忠良的行为痛心疾首,海瑞决定冒死进谏,对何以尚说:“万一我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