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从合肥市区向北20公里,再走一段坑洼的沙土路,就到了吕面坊村。上午9时,村里显得有些安静。
三十头镇的吕面坊村很小很偏僻,只有28户人家,却备受关注,因为这28户人家有近二十户寄养了福利院的残障儿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合肥市福利院就选择吕面坊村作为首批试点,将残障孩子寄养在农户家,每月给予适当补贴和其他实物资助。吕面坊村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乳娘村”。
“妈妈,我要喝水!”63岁的杜经玉蹲在门口洗衣服,几个孩子坐在一旁看着她。闻听13岁的琪琪叫喊,她立即起身甩掉手上的肥皂沫,到屋内倒水,试了一下水温递给琪琪。
15岁的嘉嘉、13岁的琪琪和8岁的良良,是寄养在杜经玉家里的3个残障孩子。3个人中,嘉嘉的身体健全一些,却因智力障碍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琪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行动不便;良良则是视力障碍,对外界声音特别敏感,胆子也特别小。
从早晨6点多起床,杜经玉一直忙到现在,没有停歇,衣服洗好后就要为孩子们忙午饭了。
“刚来的时候只有两三个月大,特别可爱。和我在一起整整5年。”说起琪琪,杜经玉的眼睛开始湿润。5岁时因为要做手术,琪琪被福利院接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杜经玉时常因为想她而流泪。有一次她去赶集,竟在集市上另外一个寄养家庭看到了琪琪。她呆住了,跑上前去抱着琪琪哭了起来。
杜经玉和福利院向琪琪的新妈妈做工作,将琪琪带了回来。现在,每次和人提起琪琪,她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在这里,琪琪也备感幸福。
杜经玉是吕面坊村首批残障孩子寄养户之一。最初的时候,只有两三户,后来慢慢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全村有22户人家寄养了五十多个孩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媳也成为残障孩子的妈妈。
“一些孩子养大后回福利院、被别人领养或者独立后离开这里,又会来一批新的孩子。几十年,我这里来来回回有二十多个孩子。”杜经玉说,“孩子走了一茬又一茬,每次都会伤心,常常孩子哭自己也哭,但最多的却是牵挂。”这些孩子到她家的时候,最小的只有几天,最大的也不过五六岁;最短的在这里待了一两年,最长有10年……
“待在一起那么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也忘记不掉。”最让杜经玉牵挂的,是女孩彬彬和男孩亚亚。彬彬离开已经7年,没有她任何消息。在杜经玉的记忆中,彬彬虽然眼睛看不见,却是那么聪明,唱歌也特别好听。现在只能从客厅里悬挂的相框中寻找彬彬的影子。
牵挂亚亚,不是他们在一起8年,不是亚亚聪明调皮,而是因为亚亚被诊断出脑瘤,在北京治疗,她作为“母亲”却不能守在一边,只能暗暗流泪。
杜经玉的家仅仅是吕面坊村寄养孩子的众多家庭中的一个。
邢新英,63岁,家里寄养着彤彤、桂桂和庆庆,她家近三十年里寄养的孩子有二十多个。
韩永华,69岁,家里寄养着瑶瑶、萍萍、文文3个脑瘫孩子。韩永华是该村第一个寄养户,近三十年从家里走出去了二十多个孩子。
徐玉琴,48岁,家里寄养着齐齐、玉玉和英子,15年时间收留的孩子有12个。
谢翠红,35岁,家里寄养着奇奇、峰峰。她是村里最年轻的寄养妈妈,亲生孩子只有两岁时,就接受寄养孩子。8年寄养的孩子有10个。
……
在三十头镇,像吕面坊村这样的村庄很多,寄养家庭有百余个,寄养的孩子有两百多人。这些孩子从出生发病,到被亲生父母抛弃,他们是不幸的。然而,他们又是幸福的,可以得到这些善良的人们的照顾,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成长。
在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并感谢这些朴实的农户。
三十头镇的吕面坊村很小很偏僻,只有28户人家,却备受关注,因为这28户人家有近二十户寄养了福利院的残障儿童。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合肥市福利院就选择吕面坊村作为首批试点,将残障孩子寄养在农户家,每月给予适当补贴和其他实物资助。吕面坊村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乳娘村”。
“妈妈,我要喝水!”63岁的杜经玉蹲在门口洗衣服,几个孩子坐在一旁看着她。闻听13岁的琪琪叫喊,她立即起身甩掉手上的肥皂沫,到屋内倒水,试了一下水温递给琪琪。
15岁的嘉嘉、13岁的琪琪和8岁的良良,是寄养在杜经玉家里的3个残障孩子。3个人中,嘉嘉的身体健全一些,却因智力障碍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琪琪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行动不便;良良则是视力障碍,对外界声音特别敏感,胆子也特别小。
从早晨6点多起床,杜经玉一直忙到现在,没有停歇,衣服洗好后就要为孩子们忙午饭了。
“刚来的时候只有两三个月大,特别可爱。和我在一起整整5年。”说起琪琪,杜经玉的眼睛开始湿润。5岁时因为要做手术,琪琪被福利院接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杜经玉时常因为想她而流泪。有一次她去赶集,竟在集市上另外一个寄养家庭看到了琪琪。她呆住了,跑上前去抱着琪琪哭了起来。
杜经玉和福利院向琪琪的新妈妈做工作,将琪琪带了回来。现在,每次和人提起琪琪,她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在这里,琪琪也备感幸福。
杜经玉是吕面坊村首批残障孩子寄养户之一。最初的时候,只有两三户,后来慢慢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全村有22户人家寄养了五十多个孩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媳也成为残障孩子的妈妈。
“一些孩子养大后回福利院、被别人领养或者独立后离开这里,又会来一批新的孩子。几十年,我这里来来回回有二十多个孩子。”杜经玉说,“孩子走了一茬又一茬,每次都会伤心,常常孩子哭自己也哭,但最多的却是牵挂。”这些孩子到她家的时候,最小的只有几天,最大的也不过五六岁;最短的在这里待了一两年,最长有10年……
“待在一起那么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也忘记不掉。”最让杜经玉牵挂的,是女孩彬彬和男孩亚亚。彬彬离开已经7年,没有她任何消息。在杜经玉的记忆中,彬彬虽然眼睛看不见,却是那么聪明,唱歌也特别好听。现在只能从客厅里悬挂的相框中寻找彬彬的影子。
牵挂亚亚,不是他们在一起8年,不是亚亚聪明调皮,而是因为亚亚被诊断出脑瘤,在北京治疗,她作为“母亲”却不能守在一边,只能暗暗流泪。
杜经玉的家仅仅是吕面坊村寄养孩子的众多家庭中的一个。
邢新英,63岁,家里寄养着彤彤、桂桂和庆庆,她家近三十年里寄养的孩子有二十多个。
韩永华,69岁,家里寄养着瑶瑶、萍萍、文文3个脑瘫孩子。韩永华是该村第一个寄养户,近三十年从家里走出去了二十多个孩子。
徐玉琴,48岁,家里寄养着齐齐、玉玉和英子,15年时间收留的孩子有12个。
谢翠红,35岁,家里寄养着奇奇、峰峰。她是村里最年轻的寄养妈妈,亲生孩子只有两岁时,就接受寄养孩子。8年寄养的孩子有10个。
……
在三十头镇,像吕面坊村这样的村庄很多,寄养家庭有百余个,寄养的孩子有两百多人。这些孩子从出生发病,到被亲生父母抛弃,他们是不幸的。然而,他们又是幸福的,可以得到这些善良的人们的照顾,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中成长。
在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并感谢这些朴实的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