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爷的茶

来源 :贵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爷爷是我在石阡茶园认识的采茶爷爷。
  2016年我回贵州,去了石阡县的龙塘茶园
  因为对茶的热爱,每到一处,都会尽可能地请朋友带着去寻访当地的茶园和茶场,在那里走一走、坐一坐,看一看。在飘着清香的茶场里,摘一片嫩叶,饮一口新茶,能让人真正地沉静下来。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场景,认识了王爷爷。
  那是一个早春,乍暖还寒。石阡因为海拔高,空气湿度大,因此比北京还要更阴冷些
  四月里的天气,羽绒服还脱不得。我缩手缩脚走在茶园间的园路里,举目都是齐整的茶树,蓬勃新绿,绵延数里。背景是墨绿的群山,有力地环抱着茶园。空气也是润的,润到叶尖有露珠,润到鼻尖有凉气。
  远远地,有一个岣嵝的身影在采茶。走过去,是一位满脸沟壑的老爷爷,他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明显地大,不知道是人瘦了还是这件衣服原本就不是他的;他戴着老式的翻毛帽,下颌有长须,早已白了;然而他笑着,眼里有光,声音洪亮。
  那一瞬,我仿佛看见了我爷爷的样子。那是长者特有的样子,温和宁静,福泽绵延。哪怕他已经衰老,他已经虚弱,但你还是会想要蜷缩到他的怀里,向他寻求一分安定,一分平静。
  爷爷姓王,仡佬族,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石阡仡佬族人的传统是世代皆茶、全民皆茶。
  六岁的王爷爷背着自己的小箩筐,跟在父母的身后,半玩半闹地进了茶山。背上的箩筐是外公给编的,脚下的千层底儿是母亲给纳的,采的茶是父亲教认的…..就这样,从那第一脚踏进茶山起,他的一生便再也不能与茶分割,安安稳稳做一辈子的茶人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
  眼前我见到的王爷爷,已经八十六岁了
  这个年纪的城里人,大部分要么躺在医院里,要么坐在轮椅上,哪能想象还在田间地头的从容劳作。八十年里,他与茶相依相存,茶给了他全部的生活来源,让他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养育了后代;而他也侍弄了一茬又一茬的茶叶,秋种、春采、晾晒、翻炒、保存,用手用心让这绿色的精灵在生命里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
  于王爷爷而言,八十多年的岁月走过之后,茶不再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而是他生命里蔓生出来的枝枝叶叶,采茶做茶就像活着一样自然而然。无须考虑什么因果,不必计较什么前程。枝叶也会有荣枯,但荣枯循环永不结束。
  王爷爷不懂说出这句话,但他深信这个理。
  自从少年离家到北京,我在这个城市里生活打拼了二十多年。早已不记得在这二十年里有多少个夜晚伴着窗外的街灯和车灯久久不眠,在一片黑暗中反复思考、反复追问我究竟要些做什么?我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我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我想王爷爷的一生里,一定很少这样的苦痛挣扎吧。他生在茶乡、长在茶场,海拔正好,茶品正好,气候正好,还有天赐的温泉带来适宜的地温,于是茶树绵延、铺展,他的生命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延伸、铺展,顺顺当当走过一生。
  说羡慕真不是矫情。
  自己年少时一腔热血,渴望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于是铆足了劲要“闯出来”。而当我中年惊觉,却早已退不回去。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自己还会有多少个犹豫、彷徨、挣扎的夜晚。
  如果我来一手采茶做茶,一定会被喝出浮躁的味道吧。
  “您是真正的匠人啊。”我說。带着些感慨。
  “犟?不犟。祖祖辈辈的手艺,老人教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犟。”王爷爷回答。
  是呀,在这个古镇里,多少年来似乎一切都没有变过,祖上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仿佛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变坏,山外的部分制茶人早已摸索出了种种“妙招”。
  王爷爷邀请我到他家中小坐。
  路上经过楼上收茶站,我看到了排队等收茶的村民。现实里,卖茶的少有《诗经》中的袅袅少女,多数是粗壮的大妈,是淳朴的老人,他们背着背篓,脸上的表情是自信平和的。
  “当然手工采,都是最嫩的尖差了人家也不收啊。”
  “我们的茶干净得很,不用除草剂,打农药的。”
  苔茶是贵州石阡县当地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经农业部检验,该茶致病菌卫生指标、重金属及农残含量,均低于欧盟、日本的标准,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含锌、硒、钾等有益物质。
  仡佬族大妈谈起她们的石阡苔茶,就像谈起自己那个最出息的孩子,眼里亮晶晶的。她们说话时嗓门高亢,但这更会让你觉得仡佬族人身上带着强烈的生命气息,他们是寒春里的一轮小太阳。
  王爷爷家的堂屋里,当中一个火炉,台面上咕嘟着一缸茶。不需要什么招待,客人自管大大方方坐下来,喝杯热茶。茶是山上最常见的苔茶,在炉子上咕嘟得久了,掀开盖,是浓郁的陈香,倒出一杯来,滚烫地喝下去,五脏六腑都被安抚了一遍。
  我想起小时候在故乡,奶奶每年从自家茶园采茶制茶,一整年里,每天都会在火盆边放一大罐子热茶,打门口过路的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可以被邀请进来,烤烤火,喝杯茶,简单而温暖。有时候会有橘子,橘瓣剥出来,急急地吃了,剩下金色的橘皮,放在暗红的碳火边,慢慢地烤着……碳火一明一灭,橘皮酸甜的香气一丝一丝地飘出来,深红色的茶汤冒着热气……那是我最难忘的故乡。
  《红楼梦》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妙玉美丽,资质不凡又有品位。茶的背后是奉茶人,所以她的茶好。然而王爷爷的茶更好,他虽没有老君眉,也没有“旧年蠲的雨水”,但他的茶是饮着天赐的甘露长大,被一双专注的手采摘炒制,由山泉泡开。最重要的是,淳朴的仡佬族人没有妙玉的分别心,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进得门来,都是同一缸茶。
  这样的一杯苔茶,干净、纯粹,是几十年前故乡的味道。
  如今,王爷爷走了,但他的儿女依旧会延续着他的生活。种茶、采茶、制茶……仡佬族人会把他们与茶叶的命运交缠继续下去。
  茶是仡佬族人生命里蔓生出来的枝枝叶叶,他们一定会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去对待制茶业,会用所有的努力去守护传统。
  石阡苔茶,会永远是我喝过的最纯净的茶。
其他文献
平坝产茶历史悠久,在全国有相当的知名度。近年来,平坝区大力发展荼产业,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把荼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放心产业、长效产业。以荼为先,不仅巩固了脱贫成果,也推动了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来到平坝区十字乡上坝种植场采访,刚好遇到平坝区委区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相关乡镇负责人前来调研,一同前来的,还有平坝区各荼企负责人。政府调研企业建议,共同分析发展瓶颈,探讨发展对策,平坝逐渐
期刊
从贵阳市出发一路西行,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安顺市西秀区。到过西秀区的人无不对这里的茶园有着美好的记忆,青山伴秀水,山间叠翠绿,通往茶园的乡间小路上荼人来来往往,老百姓更是享受着青山绿水下的生态福利……如今,荼产业正成为西秀区新的名片。  资源禀赋天生丽质  安顺市西秀区是茶树原产地中心区域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间,大规模“调北征南”的军屯、商屯活动,掀起了西秀区历史上茶叶的第一次发展高潮。由
期刊
摘要:针对广义虚拟经济消费行为微观分析理论的欠缺,本文借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建立一个包含广义虚拟经济产品在内的消费决策框架模型。具体内容涉及广义虚拟经济消费品的界定、消费者的消费束与预算集、效用函数的引入及广义虚拟产品消费数量的最优求解,最后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获得恩格尔曲线和需求法则。实证研究显示,广义虚拟经济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内容;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广义虚拟经济消费品呈现出明显
期刊
座座山峰郁郁葱葱,片片茶园青翠欲滴。近年来,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关岭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  荼产业。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也让关岭的一棵棵古茶树,变成了当地人的“摇钱树”,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又一抓手。  沉睡百年迎春天  關岭县出产的“永宁贡茶”大约起源于明朝洪武时期,距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贡茶基地主要分布在永宁、花江、普利、岗乌等乡镇。由于茶树被栽种在地梗上,当地
期刊
在镇宁一处深山里,有一首传颂了81年的“红军荼”童谣:磨石山的水,磨石沙的坡,湿土大雾浪风关坡。浪风关坡坡茶树多……这首诗是描写镇宁县江龙镇。温润气候、高峻山脉、深厚肥沃的微酸磨石土,形成绝佳的生态环境。  “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农所有、集中连片、科学种植、分户经营”是镇宁县发展荼产业采取的“六步”形式。目前,镇宁县茶叶种植面积达7. 32万亩,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基地为发
期刊
汉、苗、布依、仡佬、彝等民族和谐共存,共同缔造了普定“朵贝荼”产业文化、“穿洞”历史文化以及“仙马”民族风情等丰富多彩的多元形态文化。普定全县主产荼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600米的缓坡地带,年均温15.1℃,荼区没有工业设施,远离城市和重点工矿区。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生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辐射能量低的气候环境,都为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历史长廊不
期刊
紫云县坝羊镇位于紫云县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0C以上,土质为偏酸性黄沙壤土,地下浅层腐质土蓄藏丰富,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也是紫云县荼产业的核心产区。2014年以来,坝羊镇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进一步推动全乡茶叶产业发展,助力产业扶贫效果显著。  茶企带动润一方山水  “我自己的茶叶基地属于青岛对口帮扶项目,青岛方面除了提供部分启动资金,还帮着挖井灌溉,让茶叶基地得以发展
期刊
普安的古茶资源让人振奋,普安红,很有特色,鲜甜滑爽,这个独特的口感一定是内在的品质作为支撑的,可以加以研究进行量化,普安红一定能成大器。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吕才有  贵州是中国山地风光的最好体现,海拔从100米到3000米,沟壑纵横,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民俗民风保留完好,贵州茶产业就是旅游的风景线,贵州的茶山就是非常好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我们现在的茶山有自行车道、步行栈道,茶区有农家
期刊
在匀山茶馆内,听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品着茶仙子奉上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都匀毛尖”,眼、耳、鼻、舌全都沉浸在一种祥和之中,使人感到心绪平静,与此时茶馆外的急风暴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我们将采访“都匀毛尖”现代炒制工艺创始人、“贵天下”茶业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  徐全福老先生,听他讲与“都匀毛尖”的故事。  在我们喝茶等待之际,一位神情矍铄的老人走进茶馆。徐老先生比“贵天下”宣传册上的穿着白大褂子、
期刊
7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之一的第五届中国一东盟荼文化论坛在贵州大学隆重举行,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荼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出席论坛并致辞。以下是致辞全文,部分内容作适当调整。  当今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经济多元、文化多姿、信仰多重、习俗多彩。但我们有共同的梦想追求世界和平、国家安宁、人民健康。  茶,是和平的使者,是安宁的家园,是健康的良药。今天,中国一东盟茶文化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