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家国情怀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路径探析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o126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指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不断促进学生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对此,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往观念的限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收获丰富知识的同时,逐步升华自身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阶段学生会学习大量爱国主义作品,诗歌是其中主要的类型之一。通过对爱国主义诗歌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爱国思想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要避免学生只从诗歌的大意去笼统理解,应结合不同诗人的时代和经历及作品内容深入细致地全面理解。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体现诗歌的育人功能。鉴于此,本文对“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爱国主义诗歌 教学方法 家国情怀教育 初中语文
  爱国主义是中国文学的永久话题,古往今来,诗人们写下过无数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包含了他们对当时时代的认识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他们基于一定的社会现状抒发的强烈感情。所以,爱国主义诗歌有着浓重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入学习,能感染学生、召唤学生,开创未来的社会功能的认识。
  一、了解作者生平,感受爱国情怀的永久性
  爱国主义诗歌的作者一定是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的。而作者的爱国情怀来自何处,这与他们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从诗歌的表面浅显地让学生认识诗中的爱国情感,而是首先要将诗人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诗人经历的艰难困苦,让学生认识诗人的坚强和无私,从人格上认识诗人,再从作品理解诗人,是爱国主义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学习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学生很容易觉得诗歌的内容很浅显,表达的就是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朝代兴亡的感慨,因而认为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但实际,结合张养浩生活的时代才能发现,《山坡羊·潼关怀古》虽然浅显易懂,但字里行间都有着真实而浓厚的现实社会写照,只有从诗人的时代和经历入手,才能感受到诗人由于爱国而生发的对现实的悲愤。张养浩作为一个元代知识分子不能施展才能报效国家,只能四处流浪,看着腐败的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欺压,他才通过此诗来鞭挞社会。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并不是随意间就写出这样的爱国诗歌,而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张养浩的诗歌体现了中国人爱国情怀的永久性。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行培养,使其能在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中,促进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语文作为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学科,能对学生文化素养和精神修养进行发展的科目,是对“家国情怀”教育进行融合的良好课程。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以此为基础,利用“家国情怀”的融合教育,促進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强,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基于典型形象,感染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人才、英雄辈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就可从文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着手,以此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南宋辛弃疾的诗词就有许多家国情怀渗透其中。在那个年代,他的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境况,他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但实现理想的机会却被剥夺,无法进一步凸显个人价值,故在文学方面施展自己的抱负,写出诸多慷慨悲歌的诗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但最后一句却把作者拉回现实,二者间的对比彰显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对此,教师就应将这些典型形象作为基点,让学生切实感悟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作者的用语内涵进行领会之后,就能对祖国语言的丰富表现力有所感受,从而能实现对喜爱祖国语言之情的激发。初中语文课本中,容纳了许多醒世诗篇,这些诗篇涵盖了许多热忱的爱国之情和乡土情怀。如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论是雄伟的气魄,还是博大的胸怀,都是净化心灵的鼎力之作。
  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为我国汉语的博大精深,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总是会失去原有的文采,所以我国很多优秀的作品未能得到这样的文学奖项,当莫言获得这个让世界上所有作家向往的文学奖项时,每一位国人都为其感到骄傲,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初中生也概莫能外。例如,学习《邓稼先》一文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邓稼先在为祖国的建设中所付出的一切激发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邓稼先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毕生付出,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邓稼先对祖国的热爱,感受到邓稼先在研究中国原子弹时拼尽全力、毫不放弃的精神。教师为学生拓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时的相关资料,并告诉学生当时我国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当时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惊叹于邓稼先的科研成果,敬佩邓稼先的努力,从他们的眼神中能看到他们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骄傲,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的德育教学课堂,学生能自发的体会、感受前辈们的艰苦付出,民族自豪感也能油然而生。
  三、体会象征手法,感受爱国情怀的深沉性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使事物具有深厚丰富的意义,从而表达出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可以说,象征手法既有意义上的委婉性,又有表达效果上的强烈性和豪放性。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分析,能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情怀的厚重与深沉。让学生身体力行,真正感觉到爱国的严肃性和伟大性。例如,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中的象征性对于全诗爱国情怀的抒发有着重要作用。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局面下,曹操作为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本可安享晚年,但一统天下、开创太平的大任始终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信念。曹操将自己比作一匹年迈的老马,虽已十分疲惫,但依然充满远大的志向,为了国家统一不懈努力。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重视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从事物的象征性中感受诗人爱国情怀的坚定与深沉。
  爱国诗歌感情充沛,是最能感染人的作品之一。很多学生一见到爱国主义诗歌,就直接越过对作品作者分析,大谈作品流露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学习只会让爱国主义诗歌作为一个引子,而没有发挥诗歌的主体作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未免过于粗糙与笼统。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可引导品味其中的爱国情怀,让作品由静而动,充满活跃的情感。“左牵黄,右擎苍”一句,黄狗和苍鹰都是充满生命力的动物,诗人带着这些动物,让自己也充满了活力。“千骑卷平岗”一句中一个“卷”字富有动感,仿佛让学生看到作者骑马在山岗奔腾的场景。本诗正是通过这些富有动感和生命力的场景内容及事物来表现作者为了报效国家而不辞辛苦,老当益壮的生活状态,真正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既是一种人类的共性,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能让国家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凝聚力。“家国情怀”是初中教育中应大力培养的。教师要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教学资源从深刻的层面真正让学生理解爱国情怀的内涵:那就是要勇于面对现实的考验,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要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奉献国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作品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积极性,要避免浅尝辄止的表面分析,真正从时代、从作者、从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坚毅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感召下,实现对“中国梦”理想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 蒋乃嘉《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渗透策略》,《才智》2017年第29期。
  [2] 刘波《初中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渗透刍议》,《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素养提升的需求更为现实而迫切,而作为语文素养中的关键环节,阅读和写作教学往往更加引人关注,教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也相对较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思路和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共同提升、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意义和路径进行分析研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是新一轮课程的核心和目标。思想政治课要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树立科学精神,以此来促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 理性思维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认为当前的中学生急需要培养思维能力,只有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
摘 要: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可以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并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时政材料,创设有效情景;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多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  关键词:活动型课堂 高中政治 构建策略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
摘 要:语文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初中教学重难点内容。初中阶段,学生们正在经历青春期以及较大的升学压力,学习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其他学科作业等情况,这些不良课堂表现,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应该从当下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出发,探讨如何创设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水平。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