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教育价值

来源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_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抗疫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定“四个自信”.通过阐述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及其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联系,并从生命价值观、团结合作意识、牺牲奉献精神、求真务实作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阐述抗疫精神对大学生起到的思想引领作用及教育价值,为充分利用抗疫素材,推动抗疫精神与思想教育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将抗疫素材转化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思政教育元素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初中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高尚的阅读写作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合理有效的指导.阅读与写作是鱼与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而随着写作水平的提升,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便可挑选更适合自己的读物.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与写作训练的结合,这样学生更好地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进而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双赢”,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训练的良性互动.
综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文化渗透的逻辑序列,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是小学生建树数学文化的启蒙期、蓄势期和活跃期.数学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渗透非一日之功,需要系统的谋划和精准的发力,既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方向,更得益于细致的方案和有效的策略.选择从数学史料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应用等方面着手和发力,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渗透数学文化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堂要作为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综合素质养成的主要平台.在该教育背景之下,数学教学工作如何以项目推进的形式实现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相融合,值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不断进行深入思考.本文提出要立足创设理想道德情境,激发学生数学知识、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培养兴趣;打造师生互动合作,力求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培育;组织过程性课堂评价,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与思想道德习惯.
随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步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全面推广普及.尤其新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还可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而从现实角度出发来看,美术学科本身便属于艺术领域范畴,美术教学是学生艺术启蒙和艺术审美得以切实培养的关键路径,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展现美术课堂的“生动性”“丰富性”,使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得到有效激发,这也是新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作用展现,有助于促进
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效能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由于道德与法治学习场域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脱钩.建构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场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学习敏感力,促进学生学习洞察力.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场域的建构,陪伴学生度过人生的关键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单元复习课是比较难上的课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整合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棵“知识树”.为了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情境主线.如何整合知识和巧妙衔接知识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上好一节单元复习课的时候,教师要分析学情,全面了解学生,要认真研究教材、拓展教材,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强调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伟大成就.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表明具有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华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我们要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探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化发展路径,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近年来,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学生上下学途中的安全之外,校园之内、课堂之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安全保障时时不可松懈,处处不能忽略.初中体育教学也应在课堂学习和运动过程中预防学生发生运动损伤,这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认识开展运动损伤预防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根源上深挖,深入了解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从策略上跟进,有效实施避免学生运动损伤产生的策略.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三份历史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三篇重要党史文献,贯穿其中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审视历史决议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三大历史决议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文本的开篇之作、继承之作和创新之作,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引领中国更好地走向未来统一了思想、汇聚了力量,实现了党内外的团结统一.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即第三个历史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是百年变局的外部要求,是民族复兴的内在需要,是建党百年的直接推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思考决议制定的必然性,有助于加深对决议内容的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