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是形,意,情的集合,这句话通俗点来讲,就是说语文是表形的符号,是情感的载体,是意义的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情谊语文”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意内涵,以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到文本所要流露出的情味,意味,进而获得文本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等等。那么,在“情意语文”的课堂中,学生们能够真正从中收获到什么呢?这种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揣摩到作者的精神诉求,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地位去感受文本情感以及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等等。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渲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或者儿童独到的表演以及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正深入文本,去感悟那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虎门销烟》一课时,由于课文所描写的事情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很难体会到林则徐销烟给我国人们带来的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影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一上课,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民国时期,大量鸦片运入,给就中国人民带来的身体以及心灵方面的双重压迫与摧残,在学生观看图片影像资料的基础上,我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到:同学们,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人们自己当家作主,衣食无忧,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旧中国,人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日子吗?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他们用鸦片来麻醉我国的老百姓,人们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的民族英雄出现了,他就是——林则徐,他为旧中国人们带来了哪些利益呢?虎门销烟这一行为对旧中国人们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呢?如此一来,情动而心动,学生也自然被感染,被熏陶,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上,为了引起学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我主要从情境渲染方面入手,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媒体环境与语言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真正走向了深刻,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显著。
二、移情想象
“移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主要是指人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到他物上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移情”的优势,以唤醒学生美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在困难时期,“水”给村子里人们带来的快乐以及作者忆苦思甜的表现手法,在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体验,我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假如没有水的话,自己会是什么感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有的说没有水的话就不能洗脸,刷牙,洗澡等等,有的说没有水,日子就没法过等等,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又趁机提出:如果你是生活在缺水地区的孩子,在炎热的夏天,当母亲用勺子匀水给你们冲澡的时候,水从你的头顶上,脸上,脖子上滑下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们经过移情想象,对于文中所描绘的缺水的酸楚以及水的珍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以作者的苦与乐为自己的苦与乐,真正深入了文本内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潛心品味
“情意语文”最大的特点与优势就是可以使儿童在触摸言语,文本的过程中,去理解文本背后所隐含的精,气,神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文本言语的潜心品味中逐渐去完善学生的品格,实现儿童精神生命的自由成长。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军神》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军神刘伯承的形象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主要采取了引领学生潜心入文本,深入品味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军人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有学生说:“手术开始了,刘伯承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床单……雪白的床单竟然被抓破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追问到:读了这段话以后,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学生说“我觉得这手术太疼了,你瞧,床单都被抓破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追问到:由此你看出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们从中自然感受到了军人刘伯承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引领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读的更投入,朗读的效果也更好,这就是情意主导下学生阅读学习的真正习得,教学效果显著。
四、揣摩感受
在“情意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揣摩,领会文本的精神诉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学生就需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真正沉入文本,去用心体味作者的感受,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情意语文的精神主张,进而对文本的意蕴能有更进一层的理解感受。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之链》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乔依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置身其中,去揣摩感受乔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而领会乔依精神品质的可贵。于是,在阅读乔依给老妇人修车那段话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乔依,工厂倒闭了,一分钱也没有,天气寒冷,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妇人,她向你求助,让你帮她修车,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为了帮助老妇人修车,你的手都被冻僵了,皮也蹭破了,当老妇人给你报酬的时候,你又会做如何选择?通过角色置换以后,许多学生表示自己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自己不仅没有乔依的耐心,而且当老妇人给报酬的时候,自己也不会拒绝,还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假如没有自己,即使她有钱,也不一定就能尽快地修好车子,回家。就这样,将心比心,通过角色置换,学生很容易就从中感受到了乔依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不怕苦,不怕累等精神品质特点,而这些精神品质都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使其受到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真正走向了深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爱之链》一课的教学上,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意,我主要从角色置换入手,引领学生真正品味揣摩,感受,如此教学,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正领会与感受,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情意语文”可以使学习直击儿童的“感性区间”,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味,意味的课堂中徜徉,领略文本的至真与大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与升华,从而能使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三小学(224000)
一、情境渲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或者儿童独到的表演以及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正深入文本,去感悟那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虎门销烟》一课时,由于课文所描写的事情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学生很难体会到林则徐销烟给我国人们带来的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影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一上课,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民国时期,大量鸦片运入,给就中国人民带来的身体以及心灵方面的双重压迫与摧残,在学生观看图片影像资料的基础上,我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到:同学们,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人们自己当家作主,衣食无忧,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旧中国,人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日子吗?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他们用鸦片来麻醉我国的老百姓,人们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的民族英雄出现了,他就是——林则徐,他为旧中国人们带来了哪些利益呢?虎门销烟这一行为对旧中国人们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呢?如此一来,情动而心动,学生也自然被感染,被熏陶,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虎门销烟》一课的教学上,为了引起学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我主要从情境渲染方面入手,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媒体环境与语言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真正走向了深刻,获得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显著。
二、移情想象
“移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主要是指人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到他物上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移情”的优势,以唤醒学生美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在困难时期,“水”给村子里人们带来的快乐以及作者忆苦思甜的表现手法,在教学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体验,我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假如没有水的话,自己会是什么感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有的说没有水的话就不能洗脸,刷牙,洗澡等等,有的说没有水,日子就没法过等等,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又趁机提出:如果你是生活在缺水地区的孩子,在炎热的夏天,当母亲用勺子匀水给你们冲澡的时候,水从你的头顶上,脸上,脖子上滑下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们经过移情想象,对于文中所描绘的缺水的酸楚以及水的珍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就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以作者的苦与乐为自己的苦与乐,真正深入了文本内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潛心品味
“情意语文”最大的特点与优势就是可以使儿童在触摸言语,文本的过程中,去理解文本背后所隐含的精,气,神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在文本言语的潜心品味中逐渐去完善学生的品格,实现儿童精神生命的自由成长。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军神》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军神刘伯承的形象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主要采取了引领学生潜心入文本,深入品味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军人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有学生说:“手术开始了,刘伯承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床单……雪白的床单竟然被抓破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继续追问到:读了这段话以后,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学生说“我觉得这手术太疼了,你瞧,床单都被抓破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追问到:由此你看出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们从中自然感受到了军人刘伯承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引领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读的更投入,朗读的效果也更好,这就是情意主导下学生阅读学习的真正习得,教学效果显著。
四、揣摩感受
在“情意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揣摩,领会文本的精神诉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学生就需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真正沉入文本,去用心体味作者的感受,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情意语文的精神主张,进而对文本的意蕴能有更进一层的理解感受。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之链》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乔依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换位思考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置身其中,去揣摩感受乔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而领会乔依精神品质的可贵。于是,在阅读乔依给老妇人修车那段话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乔依,工厂倒闭了,一分钱也没有,天气寒冷,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妇人,她向你求助,让你帮她修车,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为了帮助老妇人修车,你的手都被冻僵了,皮也蹭破了,当老妇人给你报酬的时候,你又会做如何选择?通过角色置换以后,许多学生表示自己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自己不仅没有乔依的耐心,而且当老妇人给报酬的时候,自己也不会拒绝,还会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假如没有自己,即使她有钱,也不一定就能尽快地修好车子,回家。就这样,将心比心,通过角色置换,学生很容易就从中感受到了乔依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不怕苦,不怕累等精神品质特点,而这些精神品质都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也正是这一点,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使其受到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真正走向了深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爱之链》一课的教学上,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意,我主要从角色置换入手,引领学生真正品味揣摩,感受,如此教学,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正领会与感受,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情意语文”可以使学习直击儿童的“感性区间”,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味,意味的课堂中徜徉,领略文本的至真与大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与升华,从而能使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三小学(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