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纳斯县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1.1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5万人。2009年,全县GDP达8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78元。全县森林面积达445.3万亩;其中集体林面积23万亩,有经济林10.7万亩,防护林6.66万亩。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否实行林改,玛纳斯县做了积极探索。
一、荒漠大地盼林改
玛纳斯县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属于典型的绿洲灌溉型农业。1979年调查发现,六户地公社境内的一些沙丘,每年南移1—1.5米。一年内耕地中便出现了50厘米高、面积达7—8亩的沙包。当地的老人说,六户地大队五队个别房屋的迎风墙被沙掩埋1米多。因历年来毁林严重,荒漠林防风固沙作用降低,致使沙漠化面积不断向南扩大。为了遏制沙漠对环境的危害,减轻干旱高温天气的影响,防治风沙侵害农作物,就必须大力植树造林,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发展生态保护型林业,才能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绿洲生态农业生产。
在农业税费取消前,大部分集体所有的防护林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多年来,全县农民人均耕地8.86亩,而林地人均仅1亩多。经营经济作物的收益远高于林业,村民对林地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出现了“集体林权人人都有人人都没有,有人栽树无人管,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栽树老地方”的窘境,林业发展停滞不前。林业要发展,风沙要治理,唯有林改这条路,才能为玛纳斯创造绿色的奇迹。
二、干部带头抓林改
2007年,玛纳斯县被确定为自治区林改试点县以来,研究制定了《玛纳斯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林改工作稳步推进打好了基础。为做好林改工作,县里多次选送县林业局和试点乡镇林改骨干14人次,到自治区、北京等地接受林改专题培训。组织各乡镇林改骨干人员培训3期45人次,他们掌握了政策,熟悉了林改业务,成为一支精干的林改队伍。研究制定了《玛纳斯县集体林权改革操作规范》。指导乡村林改骨干规范操作,开展具体工作,充分尊重村民的林改主体地位,让村民大会决定过去的林改如何维持、现在的林权如何改、林改的收益如何分配,县林改办逐村指导林改各环节工作。
林改过程中,我们尊重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创新,主动汲取群众智慧。结合村情林情,充分尊重村民的林改主体地位,将责任田地头的林地林权承包落实到各家各户,实行谁的地头谁栽树谁经营,将一部分防护林承包给村民自主经营。为了解决村民参与集体林权经营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还有部分村尝试将集体林权向本村林业大户发包和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这些办法得到了群众认可,积极踊跃参与,林权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很好的实现了林权的市场价值。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县财政对发展经济林的农民给予补助,实行林业用水平价收费等政策,统筹助推林改工作向前发展,也使林业在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效。随着木材价格的逐年攀升,从来没有看到农民像今天这样喜悦和踊跃,全县6.66万亩集体所有的防护林,有5.51万亩白杨树的林权很快完成确权。还有1.15万亩是沙枣、榆树等纯生态林,因为没有经济效益,村民不愿意经营,就实行县财政每年每亩补助管护费50元,交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几年来,全县确权颁发林权证2354份,防护林发证率达71%。村民在耕地上栽植的10.5万亩酿酒葡萄等经济林,林木所有权也较快得以明确,经济林确权率达98%。积极探索出“政府引导、公开程序、规范操作、政策配套”的玛纳斯林改新模式。
三、农民群众赞林改
玛纳斯县林改模式的创新实施后,取得了很好成效。一是资源增长明显。村民领到了《林权证》,有了实实在在的权益,愿意投入舍得投入,把林业投入看作是银行储蓄。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明显增强,造林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改善。有了主人的贴心养护,树木成活率由2007年前的平均7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从来没有看到绿化效果像今天这么好。近三年,全县每年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以上,树木茂盛林相整齐,林木生长量增加明显,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21%。林木蓄积量由2007年以前的1.5万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6万立方米。群众说:“这几年,树栽得多,石头滩栽树成活率这么高,真是不容易啊。玛纳斯绿了,真了不起!”二是林业经济效益增长明显。林改后,林业产值的贡献份额逐步加大,全县平原人工林每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林业产值由200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2亿元,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从来没有看到林业经济发展这么快,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林改明晰了产权,林木经济价值增值较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达125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2%。全县每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村集体变现资金都在400万元以上。
(责编:于源)
一、荒漠大地盼林改
玛纳斯县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属于典型的绿洲灌溉型农业。1979年调查发现,六户地公社境内的一些沙丘,每年南移1—1.5米。一年内耕地中便出现了50厘米高、面积达7—8亩的沙包。当地的老人说,六户地大队五队个别房屋的迎风墙被沙掩埋1米多。因历年来毁林严重,荒漠林防风固沙作用降低,致使沙漠化面积不断向南扩大。为了遏制沙漠对环境的危害,减轻干旱高温天气的影响,防治风沙侵害农作物,就必须大力植树造林,建设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发展生态保护型林业,才能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绿洲生态农业生产。
在农业税费取消前,大部分集体所有的防护林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多年来,全县农民人均耕地8.86亩,而林地人均仅1亩多。经营经济作物的收益远高于林业,村民对林地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出现了“集体林权人人都有人人都没有,有人栽树无人管,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栽树老地方”的窘境,林业发展停滞不前。林业要发展,风沙要治理,唯有林改这条路,才能为玛纳斯创造绿色的奇迹。
二、干部带头抓林改
2007年,玛纳斯县被确定为自治区林改试点县以来,研究制定了《玛纳斯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林改工作稳步推进打好了基础。为做好林改工作,县里多次选送县林业局和试点乡镇林改骨干14人次,到自治区、北京等地接受林改专题培训。组织各乡镇林改骨干人员培训3期45人次,他们掌握了政策,熟悉了林改业务,成为一支精干的林改队伍。研究制定了《玛纳斯县集体林权改革操作规范》。指导乡村林改骨干规范操作,开展具体工作,充分尊重村民的林改主体地位,让村民大会决定过去的林改如何维持、现在的林权如何改、林改的收益如何分配,县林改办逐村指导林改各环节工作。
林改过程中,我们尊重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创新,主动汲取群众智慧。结合村情林情,充分尊重村民的林改主体地位,将责任田地头的林地林权承包落实到各家各户,实行谁的地头谁栽树谁经营,将一部分防护林承包给村民自主经营。为了解决村民参与集体林权经营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还有部分村尝试将集体林权向本村林业大户发包和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这些办法得到了群众认可,积极踊跃参与,林权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很好的实现了林权的市场价值。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县财政对发展经济林的农民给予补助,实行林业用水平价收费等政策,统筹助推林改工作向前发展,也使林业在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效。随着木材价格的逐年攀升,从来没有看到农民像今天这样喜悦和踊跃,全县6.66万亩集体所有的防护林,有5.51万亩白杨树的林权很快完成确权。还有1.15万亩是沙枣、榆树等纯生态林,因为没有经济效益,村民不愿意经营,就实行县财政每年每亩补助管护费50元,交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几年来,全县确权颁发林权证2354份,防护林发证率达71%。村民在耕地上栽植的10.5万亩酿酒葡萄等经济林,林木所有权也较快得以明确,经济林确权率达98%。积极探索出“政府引导、公开程序、规范操作、政策配套”的玛纳斯林改新模式。
三、农民群众赞林改
玛纳斯县林改模式的创新实施后,取得了很好成效。一是资源增长明显。村民领到了《林权证》,有了实实在在的权益,愿意投入舍得投入,把林业投入看作是银行储蓄。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明显增强,造林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改善。有了主人的贴心养护,树木成活率由2007年前的平均7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从来没有看到绿化效果像今天这么好。近三年,全县每年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以上,树木茂盛林相整齐,林木生长量增加明显,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17%提高到现在的21%。林木蓄积量由2007年以前的1.5万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6万立方米。群众说:“这几年,树栽得多,石头滩栽树成活率这么高,真是不容易啊。玛纳斯绿了,真了不起!”二是林业经济效益增长明显。林改后,林业产值的贡献份额逐步加大,全县平原人工林每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林业产值由200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2亿元,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从来没有看到林业经济发展这么快,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林改明晰了产权,林木经济价值增值较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达125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2%。全县每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村集体变现资金都在400万元以上。
(责编: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