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公正视角下的老工业社区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名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ble_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社区是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初期大力发展工业企业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聚居样式.随着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完善和更新老工业社区环境,并满足居民公平享有社区环境的需求受到日益重视.引入景观公正的理念,尝试用新的视角探讨老工业社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更新策略,以期为老工业社区的可持续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图形表征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在平面向量的学习中运用较多,在解题过程中对已知条件、待求问题和解题过程进行表征,能够简化运算思路、强化运算法则、优化运算程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荣光中,在新华社建社90周年的奋进凯歌中,我们告别2021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新召唤中,我们迎来2022年.rn迈上新征程,新华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新华社建社90周年的贺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各项工作迈出关键性步伐、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开好局、起好步,更
期刊
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江南文化是浸润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文化共同体,而徽州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江南文化同根同源、长期交流、相互影响,两种文化的融合和协同发展对于长三角区域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内涵基础上,探讨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给文化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徽州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策略,以期实现整个长三角地区文化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城市分工各不相同,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形成新的区域发展组织形式.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间交通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功能多中心指数分析皖江城市带功能多中心特征,判断区域功能多中心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内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城市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并未实现规划的“一轴双核两翼”的发展格局.为实现成熟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皖江城市带在未来发展中还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间发展的平衡.
全国文化中心是北京重要的首都功能.新时代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关键一环,可以把首都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都、全球文化中心城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高地;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为内容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新;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标杆;以文化规
城市体检作为检测城市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发现城市安全韧性问题及各类人群安全感知差异.基于2020年济南市城市体检满意度调查数据,通过T检验方法探究济南市不同个体属性中老年居民城市安全韧性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表明:40至59岁的中老年人群对济南市安全韧性建设最不满意,安全感低;中老年人的人群属性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其安全满意度,其中50至59岁的独居中老年人安全满意度最低;从空间上来看,居住在天桥区、历城区的中老年人安全满意度低.对此应因地制宜地对各城区进行安全韧性适老化建设,重点关注低
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和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为完善村庄规划体系提供了平台,强化了村庄规划的层层传导和落实.村庄规划作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一项内容,立足于全域空间覆盖和全要素统筹的系统性思维,发挥着从战略规划到落实详细规划的上下传导作用.从新时期的村庄规划诉求出发,基于乡村地区的规律性、特殊性,从相关规划衔接、全域要素统筹、村庄分类引导、规划有效传导方面探讨全域村庄规划的新思路,并结合渭南市村庄规划的实践探索,为新时期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作出一点探索.
近年来,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成为国际焦点的背景下,欧洲强调多部门、多尺度、跨区域协调空间发展的空间规划被视为助力保护与发展整合的有力工具.荷兰作为欧洲空间规划的先行者,在21世纪成为欧洲推动遗产政策融入空间规划的先驱之一,20多年来面向空间规划的遗产政策实践体现出3大趋势,即面向“文化空间”的多样遗产整合,从“部门”“因素”到“载体”的空间政策升级,简明、高效的空间授权尺度配置.同时,初步总结其对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具有的启示.
城市文化是由人类通过长期的聚集性活动创造出来的,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的形态总和,深刻影响城市人群生产生活状态和城市物质空间生产方式.城市文化空间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撑,许多城市片面地将城市文化理解为非物质层面的成果,忽略了城市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物质载体的深刻作用.绿地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剖析城市绿地空间的特质,阐述城市文化绿地空间生产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当今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文化定位、城市格局、历史文脉、空间文化传导4个方面,提出城市文化绿地空间的构建策略.结
历史城区是城市文化遗产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近年来,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采用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方式推进实施历史城区遗产空间保护与活化日益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从历史城区文化遗产价值识别和历史城区更新需求评估两个维度,建立了历史城区“特征识别—分级分类”的有机更新框架,借助城镇历史景观的研究方法,梳理历史城区核心物质空间载体的价值内涵,从多元主体情感认知和更新需求的维度,问题导向挖掘历史城区民生发展需求,以更新单元的导控手段,依托城市管理机制,推动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深度融合,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环境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