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大王”的扶贫梦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11B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是穷乡,村是僻壤,山是连着山,连河都少见。在湘南新民村附近的柳泉水库上面,山谷里却是泉声淙淙,十几口泥鳅池静卧在山谷里,一尾尾大小不一的泥鳅不时跃出水面,给寂静的山村平添一股股盎然生机……4月下旬,在郴州市苏仙区诚斌泥鳅养殖合作社的基地里,几名养殖技术人员正在培育临武县欧老板订的8000余万尾泥鳅种苗。“经过五年的技术攻关,目前基地培育的台湾泥鳅已具备向市场大面积供应的条件。”回乡创业者陈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说起自己的创业之路,陈彬很是感慨。今年40多岁的他是苏仙区栖凤渡镇新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初中毕业后先后拉过板车、卖过藕煤、做过广告、办过矿山。2006年国家整治非法矿山后,他改行经营过废旧钢材,结果亏损得一塌糊涂。
  2012年,穷困潦倒的陈彬来到四川省宜宾市打工,无意间来到郊区的农村游玩。当他看到一大片池塘里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泥鳅,且听到养泥鳅亩产能赚一万多元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陈彬当即找到老板了解泥鳅养殖行情,谈话中得知泥鳅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决定辞掉城里原有的工作,来到养殖场学养泥鳅。
  可发家致富的看家本领岂能随便外传,老板一开始不肯教他技术。陈彬却没有气馁,决定给老板打工,并不是为了拿工资,而是为了学技术。别的饲养员6点起床,他则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帮同事们做事,重体力活也是抢着做。
  也许是陈彬的勤劳和诚心感动了老板,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加上老板随后的悉心指点,陈彬掌握了泥鳅产卵、孵化、培育、养殖及病菌防治等系列技术。
  2015年,致力于泥鳅养殖的陈彬回到家乡考察,看上了柳泉水库旁边新民村的一片荒地。这里水资源丰富,周边数十里无污染企业,水质、气候、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也是发展生态泥鳅养殖的绝佳之处,陈彬决定在此兴办泥鳅养殖基地。
  为了把泥鳅产业做得更强更大,陈彬采取“公司 农户 合作社”的模式。2016年4月,他牵头成立了郴州市苏仙区诚斌泥鳅养殖合作社,邀请有养殖意向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一起来搞泥鳅养殖。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是,由基地提供泥鳅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对农户养殖的泥鳅实行保护价回收,让养殖户吃了“定心丸”。
  一人富,不算富。陈彬觉得要把乡亲们一起带动,让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新民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占了三分之一,为了帮助乡亲们致富,合作社吸纳的成员大多是在区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三年多来,陈彬带动近百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相继脱贫,也将其他养殖户带上了致富路。贫困户罗世周、陈德高家2015年收入均不到1万元,家里穷得叮当响。2016年,他俩到陈彬的泥鳅养殖场打工,有两万多元的收入。2017年加入合作社,两家都养殖了7亩多泥鳅,年收入能达5万元,已摆脱了贫困。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能降脂降压,用它加工成的湘味泥鳅罐头,香气浓郁,鳅体酥软、麻辣鲜味适口,是佐餐、佐酒的美味佳肴。
  受过金融风暴打击的陈彬,如今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合作社的新鲜泥鳅大部分出口到韩国做美容护肤产品,虽然销售行情较好,利润却不太高,有时还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一旦市场不稳定,又会造成合作社亏损,养殖户的利益最终也难以得到保障。
  陈彬想到把泥鳅的附加价值提高,把泥鳅产业链拉长,發展泥鳅深加工,像东江鱼那样做成休闲食品。他上网搜索了一下,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关产品。别人没有的,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市场上找不到类似产品,意味着在产品研发上要投入更大的精力。
  2017年,陈彬向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授和食品专家请教,通过反复研发,找人多次试吃,都说非常好吃。他还给合作社加工生产的泥鳅注册了一个商标,叫作“馋鳅妹”,请广告公司制作出别致的包装。如今已研发出的泥鳅产品有:休闲泥鳅、泥鳅罐头、泥鳅干、泥鳅酱等四大类别12种风味的“馋鳅妹”即食泥鳅系列食品,自2018年投入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今年,陈彬又在栖凤渡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土地300亩,建设“藕鳅共生”示范基地。围绕“藕鳅共生”打造农村体验式生态旅游,抓小泥鳅、办农家乐、做泥鳅宴,构建“水里有泥鳅、水面有荷花、休闲有泥鳅、岸上有农家”的立体经济模式,实现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
  (北方摘自《郴州日报》2020年5月17日)
其他文献
明人陆灼《艾子后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艾子带着执和通两个弟子一起郊游,途中口渴,派弟子讨水喝。正在门口读书的农家老人指着书中“真”字说:“认得这个字,给你水喝。”先去的执认着“真”字,无功而返。再去的通读成“直八”二字,得水而归。艾子便喝水边说:“通也智哉!”  林语堂先生认为,道家思想是蕴含了幽默基因的,他比较推崇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幽默,譬如庄子的寓言故事,像《庄周梦蝶》等。《艾子后语》仿道家著作
1994年4月18日,我随李济生、徐鈐在舒乙、殿熙陪伴下到北京医院看望曹禺先生。走进病房,舒乙便告诉曹禺:“这次巴老委托他弟弟李济生把二十年代留法时编的《平等》刊物捐给了现代文学馆。这是世界上最齐全的一套。”曹禺听后说:“这真是宝贝啊!你们要好好保存。”接着,他又说道:“巴老真厉害,他把几十年前的这些书、信、照片都保存得那么好,厉害、真厉害!”我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见此,他马上解释道:“我说的厉害是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人们就把信用看作成事的根本,成事的土壤。  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关于“取信于人,守信于人”的故事。我的这位同学就这样。  十几年前,他放弃了城中優越的工作,回家创业。那几年养殖发达,饲料供不应求,便和朋友在当地一起开了家饲料加工厂。随着产量日益增加,仅靠当地货源已不能满足生产,于是他通过网络联系到东北的一家农场。双方沟通后,他和朋友一起去农
鄭板桥有一副自题书斋联:“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真是有味,尤其上联,可称警句。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从舅唐仲俊,年八十五六,极康宁。自言少时因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 这个真不简单,少年时读到的几个字,就咬住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  我们也读书,甚至还读过不少书,但可曾咬住一句两句?比如孔孟老庄,我们都读过
儿时听各种鸟声,觉得那是很日常的事,后来离开故土,在异乡听到鸟声,就会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原来鸟声能勾起一个人的乡愁。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乡村广袤的天地有着鸟儿欢快的叫声,它会感染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何况是春光中的鸟声呢。春日回老家,当双脚踏进故土,首先迎接我的是鸟声。晚上,躺在老屋的床上,侧耳静听,能听见草丛里的虫鸣和夜莺的叫声。夜深了,乡村变得无比寂静。  天蒙蒙亮的时候,屋外就传来鸟儿
电影《芳华》中的男主角叫刘峰,这名字拖长了音节念,便是——“雷又锋”,而这个人恰恰是一个雷锋般的存在——大伙儿工具坏了找他修,脏活累活找他干,连猪跑了都找他去追……刘峰自己也一直都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螺丝钉精神”要求自己的。  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提倡这种“螺丝钉精神”。所谓螺丝钉精神,就是在社会这架“机器”上,只要需要,无论将你“装配”到什么位置,你都能无怨无悔,安居乐业,用一句
由守约看一个人  一个自尊、可信而成功之人,必定是严格守时、守约的,他们言简意赅、言则必负、谨言慎行,尊重别人其實是自珍自重。那种轻易以没办法为由而食言、毁约,惯于显摆、说大话、水话、拉关系,或者总是以客观原因而随便迟到和给别人带来不便的人,必定是不够自尊且无能成大事者。  拒绝  拒绝一个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尊敬他,并和他拉开距离。所谓敬而远之。  拒绝,是一种力量!  阻力与动力  记得蒙田说
小明年近而立,已有7年职场经历。由于未婚,如今偶尔还被称为“男孩子”。这七年间,小明跳来跳去,换过七八份工作,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群众,被管理人员。不过比起职场菜鸟,他多了一些生存经验,比如进一家新公司,知道首先要摸排与自己相关人等的情况。在中国,做人永远比做事重要。  小明到新公司报到的第一周里,起码有5个同事提醒他留意真真,告诫他此人难缠。后来小明知道“真真”并非小名,也不是笔名,只是个外号。那位
我和她的对立从少女期就开始了,那时我十一二岁,已经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不允许她进我的房间打扫卫生,不允许她动我书桌上的东西,我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拒绝来自她的关爱。晚上,我学习到很晚才休息,她收拾完家务,端一杯红糖水送到我房里。我冲她吼:“出去,我不喝!”她无奈地把水放在我的床头,悄悄地退了出去。  我事事和她作對,却又处处维护她。我七岁那年,有一天,她带我到奶奶家玩,伯伯正在看叔叔从部队寄来的信,
我喜欢回忆,回忆在我,是打捞幸福的别样方式。  想想,五六岁或者七八岁,不需要大人照顾了,自己又有了小小的思想,脚下像刮着风,既可以呼啦啦地到处疯跑疯玩,又没到该懂事该帮大人分担劳作的年龄。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买卖——钻沟爬崖下河,哪里刺激哪里让大人提心吊胆哪里就是小家伙们的主战场。只有在收麦时节,小家伙们才最最安静,变得异常听话。  ——温暖的麦秸,是他(她)们无法抵抗的诱惑!  在小家伙们的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