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中的主观性

来源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人们对客观实在的认识,是一个“复写,摄影、反映”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对客体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主体印记”。而不是机械地“复写、摄影、反映”客体。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頂理出发,以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为对象,谈谈人们在对客观因果关系的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加工,即对客观因
其他文献
繁荣社会科学事业促进湖北振兴和崛起贾志杰近五年来,我们国家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一九九二年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促
<正> 一、美国国会征税权的含义美国国会的征税权在美国宪法中属于“可以列举的权力”,有如下几条专款规定:第1条第7款第1项规定:“一切征税的法案应在众议院中提出;但参议院得以处理其他法案方式,以修正案提出建议或表示同意”。
<正> 证据,顾名思义,就是证明的根据。是用已知的事实,证明未知的事实。已知的事实是证据,未知的事实是证明对象。用证据来证明某种事实的活动,无论在社会生活中,或者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里,都是经常进行的。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实验所取得的数据或结果证明原来不知
<正> 民事审判工作历来是人民法院的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多年来的统计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相当于人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这些案件涉及而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还关系到党的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从形式上看,每一个
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经济目标,即力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速经济增长,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二是政治目标,即政治支持最大化.在传统体制内在矛盾尖锐
<正> 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法。这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本原则,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中国近代宪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回顾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宪法所经历的道路,将会激励我们更由衷地尊重宪法,更自觉地实施宪法,更坚定地捍卫宪法。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下简称《地方组织法》)是保障全国各族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利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第一号令,《地方组织法》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过去一年中,由于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和生产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为全国各地开好人民代表大会,改组各级人民政府创造了有利
<正>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我国的义务教育问题作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定,为在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开始走上法制轨道,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