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他们都是利用音乐活动这种途径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感悟。
音乐活动不拘形式,幼儿在其过程中能自主地去认知、感知,从而得到亲自体验的快乐。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同。作为幼儿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内化教育行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应恰到好处,让幼儿在自发的探究学习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基础
对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提高音乐能力的基础。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的动力。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进行音乐活动。这种兴趣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将得到延续和提高,使他们对音乐活动有更新的认识和理解。由于音乐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幼儿会慢慢被音乐旋律的美所吸引、所陶醉,会一点点地去领会音乐活动的内涵,从而获取一些初步的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如:用唱歌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美,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形象等。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因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或是简单的舞蹈来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若注意观察便可以发现,在没有心理压力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随歌起舞,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之中。我们要努力使音乐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音乐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其生活经验,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音乐兴趣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外,还能产生自信心、成就感,并能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应保护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赏识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大胆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以他们的兴趣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
二、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条件之一
丰富的音乐环境能让人的情绪得到感染,这种无意或有意的感染可促使人去接受音乐、寻找音乐、创造音乐,铃木教学法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认为这是早期教学法的核心。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易被新鲜的事物所转移,他们的情绪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在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父母都喜爱音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因从小受其父母的感染、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音乐,很小就会在大众场合进行音乐技能表演。曾有资料报告,在非洲尼日利亚的亚拿人中,母亲让生下来还不到一周的婴儿去接触音乐和舞蹈,父母为子女制作小乐鼓,孩子到了2岁时便进入了能学到许多基本技巧的圈子。又如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具有一定音乐氛围的特定环境中,因而,他们从小就能理解他们的民族音乐并能进行表现或是在父辈的带动下进行简单的音乐创造,这与其说是天赋的作用,不如说环境的因素更重要。为此,幼儿园、家庭都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幼儿经常能感受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幼儿最自然的活动方式是生动活泼的游戏。德国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录培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认知、感知得到丰富,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弱,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因此,必须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通过说唱、跳、动、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只有在游戏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幼儿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游戏与音乐应紧密相连,让幼儿在充分感受了音乐、分辨音乐性质时就让他们进入游戏,这样,幼儿就能从游戏中寻找音乐、体验音乐,这样音乐的美才能真正地感染幼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游戏可以贯穿音乐活动的始终,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寻找答案,一步步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四、即兴活动、儿歌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途径
幼儿的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发展创造性能力,还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限于能力,幼儿还不可能有意地运用音乐知识进行即兴创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幼儿的即兴创作是他们对音乐感受的真实的自我表现,在其创作中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创造音乐、表现音乐,他们的创作不受人牵制和限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他们创作处于自由状态之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儿歌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节奏感,最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儿歌也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节奏,也有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动作,组织游戏。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节奏,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认为“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本国语言的韵律、音调入手”,因此,我们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儿歌童谣的潜在因素,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听觉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根本保证
铃木教学法重视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教材来教孩子,他认为,教师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更应有一颗爱心与耐心。并让儿童一开始就听世界音乐大师演奏、演唱的名曲,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使自己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能力和情感表现力,以自身的礼仪、文化、文学、艺术修养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音乐活动不拘形式,幼儿在其过程中能自主地去认知、感知,从而得到亲自体验的快乐。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同。作为幼儿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内化教育行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指导应恰到好处,让幼儿在自发的探究学习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基础
对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提高音乐能力的基础。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的动力。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进行音乐活动。这种兴趣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将得到延续和提高,使他们对音乐活动有更新的认识和理解。由于音乐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幼儿会慢慢被音乐旋律的美所吸引、所陶醉,会一点点地去领会音乐活动的内涵,从而获取一些初步的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如:用唱歌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美,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形象等。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因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或是简单的舞蹈来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若注意观察便可以发现,在没有心理压力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随歌起舞,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之中。我们要努力使音乐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音乐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其生活经验,那么他们所得到的除了音乐兴趣的增强和技能的提高外,还能产生自信心、成就感,并能促进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应保护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赏识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大胆地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以他们的兴趣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
二、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条件之一
丰富的音乐环境能让人的情绪得到感染,这种无意或有意的感染可促使人去接受音乐、寻找音乐、创造音乐,铃木教学法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认为这是早期教学法的核心。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易被新鲜的事物所转移,他们的情绪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在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父母都喜爱音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因从小受其父母的感染、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音乐,很小就会在大众场合进行音乐技能表演。曾有资料报告,在非洲尼日利亚的亚拿人中,母亲让生下来还不到一周的婴儿去接触音乐和舞蹈,父母为子女制作小乐鼓,孩子到了2岁时便进入了能学到许多基本技巧的圈子。又如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具有一定音乐氛围的特定环境中,因而,他们从小就能理解他们的民族音乐并能进行表现或是在父辈的带动下进行简单的音乐创造,这与其说是天赋的作用,不如说环境的因素更重要。为此,幼儿园、家庭都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丰富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幼儿经常能感受音乐,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幼儿最自然的活动方式是生动活泼的游戏。德国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录培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认知、感知得到丰富,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弱,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因此,必须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通过说唱、跳、动、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只有在游戏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幼儿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游戏与音乐应紧密相连,让幼儿在充分感受了音乐、分辨音乐性质时就让他们进入游戏,这样,幼儿就能从游戏中寻找音乐、体验音乐,这样音乐的美才能真正地感染幼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游戏可以贯穿音乐活动的始终,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寻找答案,一步步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四、即兴活动、儿歌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途径
幼儿的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发展创造性能力,还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限于能力,幼儿还不可能有意地运用音乐知识进行即兴创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幼儿的即兴创作是他们对音乐感受的真实的自我表现,在其创作中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创造音乐、表现音乐,他们的创作不受人牵制和限制,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他们创作处于自由状态之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儿歌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节奏感,最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儿歌也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节奏,也有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动作,组织游戏。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节奏,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认为“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本国语言的韵律、音调入手”,因此,我们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儿歌童谣的潜在因素,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听觉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根本保证
铃木教学法重视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教材来教孩子,他认为,教师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更应有一颗爱心与耐心。并让儿童一开始就听世界音乐大师演奏、演唱的名曲,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过硬的音乐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使自己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能力和情感表现力,以自身的礼仪、文化、文学、艺术修养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