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治学之道》的小册子,只有17万字,但给我的感觉却是沉甸甸的。它是业师萧宗六先生80高龄时献给读者的毕生治学经验。据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样的书籍,是绝无仅有的事。
先生不仅是一位在学术界取得骄人成绩的学者,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慈祥老人。文如其人。读《我的治学之道》,你会发现无一字不识,无一字不懂,没有一点矫情,更没有一点卖弄,作者只是平平淡淡地告诉读者他对某个问题的所思所想,读完有让人豁然开朗之感。有一则校园幽默说,“小学教师水平”与“大学教授水平”的差别,就在于“小学教师水平”能将你不懂的讲得你什么都懂,而“大学教授水平”则能把你懂的讲得你什么都不懂。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的治学之道》,恐怕作者只够“小学教师水平”。化繁为简,返璞归真,这是先生一辈子的追求。一位读过先生文章的中学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苏格拉底让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萧先生让高深的学问归于自然。”我想,这也是《我的治学之道》一书的最大特点。
学术界常有质疑,但先生的质疑与众不同:(1)敢于涉禁。在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思想解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极左思想依然笼罩学术界,人们对敏感问题依然噤若寒蝉。可是先生的第一个质疑就冲着教育方针而来,第二个质疑就冲着“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来,一时石破天惊,引起理论界巨大震动。在此期间,虽然先生遭受很大的政治压力,但是先生始终坚信“学术观点有对错,理论研究无禁区”。(2)不跟风。先生对教育方针和学校领导体制的质疑,是为先河,而对贵族学校、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等问题的质疑则明显是“逆潮流而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特立独行的学术个性。当时,社会上对这些事物只是一片叫好声,唱反调要冒很大风险。在此情况下,享有盛名的先生大可明哲保身,但是先生出于学术良知毅然秉笔直书。对先生关于“贵族学校”的观点,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明确的支持,喧嚣一时的“贵族学校”终于偃旗息鼓了。(3)宽容。先生严守学术界限,争论中虽指名道姓,但绝不上纲上线搞人身攻击。无论与质疑对象是否熟悉,质疑之后都与质疑对象没有私怨,甚至成为知交。先生对学生亦如此宽容。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给我们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怎样做研究生”。他提出:研究生就是要研究,要研究就要敢于怀疑,“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他还要求我们“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不惟师”,让我们把“超过导师”作为自己的最低目标。(4)从善如流,不文过饰非。先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并不固执己见,一旦发现自己错了,马上纠正。他提出的某些观点,即使早已为自己所抛弃,也绝不掩饰,绝不把自己扮成一贯正确的神。这种敢于否定自己、展示自身不足的精神,比仅仅敢于质疑的更可贵。
三秋桂影藏新蕊,一树寒梅送晚香。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一个人的影响大小不在于他的权力,而在于他的思想。《我的治学之道》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汇聚着的先生的治学观点,而且还在于其蕴涵着的先生的治学精神。
(编辑陈首锋)
先生不仅是一位在学术界取得骄人成绩的学者,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慈祥老人。文如其人。读《我的治学之道》,你会发现无一字不识,无一字不懂,没有一点矫情,更没有一点卖弄,作者只是平平淡淡地告诉读者他对某个问题的所思所想,读完有让人豁然开朗之感。有一则校园幽默说,“小学教师水平”与“大学教授水平”的差别,就在于“小学教师水平”能将你不懂的讲得你什么都懂,而“大学教授水平”则能把你懂的讲得你什么都不懂。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的治学之道》,恐怕作者只够“小学教师水平”。化繁为简,返璞归真,这是先生一辈子的追求。一位读过先生文章的中学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苏格拉底让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萧先生让高深的学问归于自然。”我想,这也是《我的治学之道》一书的最大特点。
学术界常有质疑,但先生的质疑与众不同:(1)敢于涉禁。在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思想解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极左思想依然笼罩学术界,人们对敏感问题依然噤若寒蝉。可是先生的第一个质疑就冲着教育方针而来,第二个质疑就冲着“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来,一时石破天惊,引起理论界巨大震动。在此期间,虽然先生遭受很大的政治压力,但是先生始终坚信“学术观点有对错,理论研究无禁区”。(2)不跟风。先生对教育方针和学校领导体制的质疑,是为先河,而对贵族学校、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等问题的质疑则明显是“逆潮流而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特立独行的学术个性。当时,社会上对这些事物只是一片叫好声,唱反调要冒很大风险。在此情况下,享有盛名的先生大可明哲保身,但是先生出于学术良知毅然秉笔直书。对先生关于“贵族学校”的观点,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明确的支持,喧嚣一时的“贵族学校”终于偃旗息鼓了。(3)宽容。先生严守学术界限,争论中虽指名道姓,但绝不上纲上线搞人身攻击。无论与质疑对象是否熟悉,质疑之后都与质疑对象没有私怨,甚至成为知交。先生对学生亦如此宽容。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给我们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怎样做研究生”。他提出:研究生就是要研究,要研究就要敢于怀疑,“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他还要求我们“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不惟师”,让我们把“超过导师”作为自己的最低目标。(4)从善如流,不文过饰非。先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并不固执己见,一旦发现自己错了,马上纠正。他提出的某些观点,即使早已为自己所抛弃,也绝不掩饰,绝不把自己扮成一贯正确的神。这种敢于否定自己、展示自身不足的精神,比仅仅敢于质疑的更可贵。
三秋桂影藏新蕊,一树寒梅送晚香。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一个人的影响大小不在于他的权力,而在于他的思想。《我的治学之道》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汇聚着的先生的治学观点,而且还在于其蕴涵着的先生的治学精神。
(编辑陈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