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上海文化出版社新近推出的《DK人类登山史:关于勇气与征服的伟大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话。
珠穆朗玛,珠穆是藏语“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对珠峰地区的人来说,珠穆朗玛峰就是他们的“神”。

耸立在中尼边境的这座高峰,见证了世事变迁,从高不可攀的神,到中英角逐的筹码,再到人类壮举的体现,山还是山,看山已不是山,看山却又是山,几度春秋,几度风雨,这是攀登珠峰的传奇。
《攀登者》:电影与现实
2019年9月30日,电影《攀登者》公映,却遭遇了差评,豆瓣评分竟然只有6.1分。
去年国庆档的三部献礼片,记者都看了,不得不说,《攀登者》是这三部电影中拍摄难度最大,拍得也是最荡气回肠、艺术质量最高的一部。
李仁港作为香港地区的导演能够将内地的主旋律献礼片拍到这个份上,已经让人惊喜过望了。更何况,这可能是李仁港除了《黑侠》之外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可惜,因为观众不喜欢章子怡和吴京的感情戏而打了低分,一部电影大片里有感情戏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为什么对这部电影就这么苛刻呢?
这一次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也许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重新来审视这部电影,一部用心拍摄的好电影——中国第一部登山冒险题材电影。
《攀登者》拍摄的是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的故事。1960年第一次登顶珠峰,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但由于没有拍下照片,因而这一次登顶珠峰并没有被西方世界承认。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电影中描写的故事惊心动魄、困难重重,电影之外,吴京在2019年1月初就抵达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亲自上阵爬雪山,冻得鼻青脸肿,中间还经历了缺氧、生病等考验,他都坚持了下来。其中的过程也是甘苦自知,虽然拍片的过程没有真正的登山运动员要付出那么多,但较之于普通的电影来说,显然有更多的艰难要克服。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段戏,张译赤脚拍摄搭人梯的戏是因为曲松林的鞋上有冰太滑了,情急之下张译只能赤脚登上去。拍摄时他的体感温度大概在零下摄氏二三十度,把脚放到雪地上的那种疼是钻心的,喘不过气的疼,但是在导演没喊卡之前他就必须要把戏演完。
还有,每一位演员都要背着行囊与氧气瓶等装备登山,一共约有17公斤重,但在高原上感觉会比正常还要翻几倍重。戏里六七十度的雪坡都是要演员自己去爬,为此吴京专门去学了攀冰,这是拍摄这部电影的演员必须要学会的技能。
《攀登者》记录的是中国登山运动员的艰辛与汗水,而拍摄《攀登者》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电影演员的笑与泪呢?
真实的珠峰攀登,远比《攀登者》要惊心动魄,胡歌在电影《攀登者》中饰演的杨光,其原型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的队员夏伯渝。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时因帮助丢失睡袋的队友,他把自己的睡袋让给别人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截肢。之后,他历经截肢、癌症、多次大手术等磨难。却始终用独有的坚强、乐观与执着对抗着人生骤变和世事沧桑。

面对人生的磨难,他并没有抱怨和放弃。面对珠峰这座正常人都不易征服的高山,他一个残疾人,却要誓与天公试比高,这就是一个不服输、不认命的真汉子。
2014、2015年,夏伯渝登珠峰连续遭遇雪崩和地震。2016年5月13日,第四次攀登珠峰,在8750米时遇暴风雪而撤退,距终点只差94米。命运弄人到这样的程度,一般人早灰心打退堂鼓了,可是,面对命运的戏弄,夏伯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017年12月,夏伯渝递交了登山手续,准备次年5月向峰顶奋进。结果,他没想到,2018年1月,尼泊尔发出禁令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疾人被禁止登山,夏伯渝决定打官司,争取暂停禁令。3月7日,尼泊尔最高法院暂停了禁令。这一次,恐怕连老天爷都被他感动了,5月14日,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终于成功。世界屋脊珠穆朗玛的峰顶,一双钢制的假肢,深深地插在山岩的积雪上。
2019年2月18日,夏伯渝获得劳伦斯最佳体育时刻奖。
一波三折,夏伯渝用了30年,圆了自己的梦。2019年,他来到上海,在《攀登者》首映观众见面会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无数人为之感动,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珠峰史诗》:“因为山就在那里”
相比之下,夏伯渝還是幸运的,那些长眠在珠峰的攀登者,再也没有机会站在山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