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珠峰:史诗中的传奇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高峰”一直都是灾难片、励志片的经典题材之一。

  “几百年来,攀登者们凭借勇气、耐力、技能和团队精神,不断将自己推到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这些伟大的登山者也带来新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上海文化出版社新近推出的《DK人类登山史:关于勇气与征服的伟大故事》中,有这么一段话。
  珠穆朗玛,珠穆是藏语“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因珠峰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对珠峰地区的人来说,珠穆朗玛峰就是他们的“神”。
《DK 人类登山史:关于勇气与征服的伟大故事》。

  耸立在中尼边境的这座高峰,见证了世事变迁,从高不可攀的神,到中英角逐的筹码,再到人类壮举的体现,山还是山,看山已不是山,看山却又是山,几度春秋,几度风雨,这是攀登珠峰的传奇。

《攀登者》:电影与现实


  2019年9月30日,电影《攀登者》公映,却遭遇了差评,豆瓣评分竟然只有6.1分。
  去年国庆档的三部献礼片,记者都看了,不得不说,《攀登者》是这三部电影中拍摄难度最大,拍得也是最荡气回肠、艺术质量最高的一部。
  李仁港作为香港地区的导演能够将内地的主旋律献礼片拍到这个份上,已经让人惊喜过望了。更何况,这可能是李仁港除了《黑侠》之外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可惜,因为观众不喜欢章子怡和吴京的感情戏而打了低分,一部电影大片里有感情戏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为什么对这部电影就这么苛刻呢?
  这一次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也许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重新来审视这部电影,一部用心拍摄的好电影——中国第一部登山冒险题材电影。
  《攀登者》拍摄的是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的故事。1960年第一次登顶珠峰,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但由于没有拍下照片,因而这一次登顶珠峰并没有被西方世界承认。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电影中描写的故事惊心动魄、困难重重,电影之外,吴京在2019年1月初就抵达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亲自上阵爬雪山,冻得鼻青脸肿,中间还经历了缺氧、生病等考验,他都坚持了下来。其中的过程也是甘苦自知,虽然拍片的过程没有真正的登山运动员要付出那么多,但较之于普通的电影来说,显然有更多的艰难要克服。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段戏,张译赤脚拍摄搭人梯的戏是因为曲松林的鞋上有冰太滑了,情急之下张译只能赤脚登上去。拍摄时他的体感温度大概在零下摄氏二三十度,把脚放到雪地上的那种疼是钻心的,喘不过气的疼,但是在导演没喊卡之前他就必须要把戏演完。
  还有,每一位演员都要背着行囊与氧气瓶等装备登山,一共约有17公斤重,但在高原上感觉会比正常还要翻几倍重。戏里六七十度的雪坡都是要演员自己去爬,为此吴京专门去学了攀冰,这是拍摄这部电影的演员必须要学会的技能。
  《攀登者》记录的是中国登山运动员的艰辛与汗水,而拍摄《攀登者》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电影演员的笑与泪呢?
  真实的珠峰攀登,远比《攀登者》要惊心动魄,胡歌在电影《攀登者》中饰演的杨光,其原型是1975年中国登山队的队员夏伯渝。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时因帮助丢失睡袋的队友,他把自己的睡袋让给别人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截肢。之后,他历经截肢、癌症、多次大手术等磨难。却始终用独有的坚强、乐观与执着对抗着人生骤变和世事沧桑。
胡歌在《攀登者》中。

  面对人生的磨难,他并没有抱怨和放弃。面对珠峰这座正常人都不易征服的高山,他一个残疾人,却要誓与天公试比高,这就是一个不服输、不认命的真汉子。
  2014、2015年,夏伯渝登珠峰连续遭遇雪崩和地震。2016年5月13日,第四次攀登珠峰,在8750米时遇暴风雪而撤退,距终点只差94米。命运弄人到这样的程度,一般人早灰心打退堂鼓了,可是,面对命运的戏弄,夏伯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017年12月,夏伯渝递交了登山手续,准备次年5月向峰顶奋进。结果,他没想到,2018年1月,尼泊尔发出禁令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疾人被禁止登山,夏伯渝决定打官司,争取暂停禁令。3月7日,尼泊尔最高法院暂停了禁令。这一次,恐怕连老天爷都被他感动了,5月14日,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终于成功。世界屋脊珠穆朗玛的峰顶,一双钢制的假肢,深深地插在山岩的积雪上。
  2019年2月18日,夏伯渝获得劳伦斯最佳体育时刻奖。
  一波三折,夏伯渝用了30年,圆了自己的梦。2019年,他来到上海,在《攀登者》首映观众见面会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无数人为之感动,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珠峰史诗》:“因为山就在那里”


  相比之下,夏伯渝還是幸运的,那些长眠在珠峰的攀登者,再也没有机会站在山的顶峰。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班主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德育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因而班主任需要积极地进行德育科学研究,并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和德育形式拓展为学生带来更为多元的德育培养效果。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德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式就需要每一位班主任都加以关注和改进,以期有效借助德育科研效果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德育方法,进而引领学生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德育;科研现状  教育是一
上期封面  (2021年 第8期)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望乡村,是个什么感觉呢?起码当下,我的感觉是——身边不少人不仅仅在望乡村,还向往乡村。都市与村庄的交流,更趋互动。  上期《易居样本》封面报道,我们专访的易居中国联合创始人朱旭东,是一位生长在上海的企业家。按他自己的话说,城里长大的孩子以前对乡村没什么感觉。而如今,他每年会有很多时间在乡村。上期《中国脱贫,人间奇迹》这组报道中,配图是一张张
练好基本功用好洛阳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田野考古中,考古调查是必要准备工作。通过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察等方式,考古工作者可以大致了解遗存的分布情况,从而作出准确的发掘规划。钻探小能手探铲  又名“洛阳铲,20世纪初,中国河南洛阳附近村民李鸭子发明。上世纪50年代,洛阳考古人员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探测出了千余座古墓。  使用秘笈:使用探铲时一定要保证垂直打孔,否则越到后面探铲越难以深入
沈嘉禄  读今年第一期《上海文学》上小白的中篇小说《“发挥你无限的潜能”》,在超验世界获得了新奇的感受。小白以《封锁》《局点》《租界》等作品引起文坛关注,他还有一本散文集《好色的哈姆雷特》,读过的朋友夸赞甚妙。近年来我的兴趣领域继续拓展,小说阅读量有所缩减,但是他的小说我是追着读的。他从历史缝隙中寻找上海传奇的碎片,开拓城市叙事的新模式,并以缜密而灵巧的文体结构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为上海小说界赢得了勇
摘要:教师在组织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合理制定一些情景化以及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兴趣;同时通过开展情景化、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游戏化;情景化;体育活动  为了加强幼儿身体锻炼,促进骨骼强壮,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时,合理地设计体育活动内容,融入更多的情景化
备受瞩目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后,全国两会“部长通道”如约而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远程回答记者提问。  两场部长通道,六位部长亮相。和往年两会相比,今年走上部长通道的部长们数量明显减少。虽然数量缩减了,但问题和回答的含金量却并不打折。为什么是这六位部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疫情防控需要,今年两会召开时间日程被大幅缩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迎来了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但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并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习惯培养及人格塑造
古代诗人屈原的《天问》,率先发出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科学的疑问。所以他的形象被选作了整个体验馆的序幕。摄影/周洁  去年《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庆档打响,其中第二个故事取景地放在了贵州的天眼小镇,令人印象深刻。据说当时总策划张一白最初想拍的是重庆,但导演陈思诚看中了贵州的“天眼”,于是就有了《天上掉下个UFO》。  “天眼”是中国人探索宇宙的一只巨眼,而围绕这只巨眼而生的“天文小镇”,也承载着为地方经济发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教学,让幼儿园长足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有效地利用好所有可以教育的资源,让幼儿更全面地接触到更多的教育内容。而本土资源就是一个良好的资源,幼儿教师学会利用好本土资源,能够让幼儿们感受家长的乡土气息,对本土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以此来实现更好的学前教育,因此,幼儿园教学要思考如何和本土文化教育进行结合,帮助幼儿获得文化的熏陶和传承。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本
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传统的农耕国家,食米文化源远流长,南北方大米亦有差别。那么,中国最好吃的大米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宁夏珍珠米  宁夏有塞上江南的美誉,种植稻谷历史悠久。  宁夏珍珠米颗粒饱满,米质油润、味道香甜,富含蛋白质、脂肪等成分。用其蒸成的米饭,粘而不腻,洁白晶莹,是中国大米中难得的佳品。云南省遮放贡米  云南最出名的大米,因其清香怡人、口感软糯,一度被奉作皇家“贡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