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舞台上享受语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努力建设开放而又充满无限活力的语文课程,即要树立大语文观。
  
  一、让开放迎接语文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尝试一:课内外联系,拓宽视野。
  《花瓣飘香》第九小节中写到:“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在来信中叮嘱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我抓住“南沙”帮助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南沙在什么地方?②南沙有哪些物产?③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在南沙守岛?虽然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但多数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我便启发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才能得到圆满解决。
  反思 这样做的设计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则打通了课内外学习的堡垒,变单一的语文学习为多文化的学习,为语文学习开凿了源泉,使语文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造良好的机会。
  
  尝试二:校内外沟通,自然渗透。
  在执教《秋姑娘的信》一课时,秋姑娘用枫叶写信与学生已有的写信经验构成冲突,所以有的学生提出:“秋姑娘为什么用枫叶给她的朋友们写信呢?”问题一提出,我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充分朗读课文后再说,但还是只有少数学生举手。于是,我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到田野里,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经过一番探寻,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有的说:“因为秋天到了,枫叶就红了。”有的说:“因为秋姑娘很漂亮,枫叶比不过她,所以红了脸去向朋友们报信。”还有的说:“因为秋风一吹,枫叶飘飘荡荡的,向各处飘去……”这时,我又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猜猜看,秋姑娘还会用什么给朋友写信呢?”“菊花、梧桐叶、稻谷、桂花……”
  反思 一个瞬间的灵感,一个小小的跨越,仅仅是踏出课堂几步,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与创新的闸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甚至感觉不到这是在上语文课。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尝试三:学科中融合,走向综合。
  
  学完《燕子》一课后,我让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的美丽;喜爱研究的同学可以去动物园,考察动物们在春天的变化;喜爱美术的同学可以欣赏有关春天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春日美景图》;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学唱关于春天的歌曲;喜爱朗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星期后,学生自行组织了一次《春日颂歌》的主题班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不同。
  反思 学生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都不同,各方面的能力都参差不齐。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甚至学生生活融合,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因为语文是“带共性的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自然……一个人所获得的各项能力、知识,只有综合起来,并积淀下来,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二、让活力滋润语文
  
  如何才能使语文课程更有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不妨在你的课堂中融入一些表演边沿,形式生动、活泼,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尝试一:当当“小导游”。
  教《九寨沟》这篇课文时,在导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导游九寨沟”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当导游介绍一下九寨沟美丽的原始风光和珍禽异兽。要求“导游”多让“游客”观察,然后再提出一些问题让“游客”回答,使所带领的“旅游团”的气氛活跃起来。当然,“游客”也可以向“导游”提出问题,“导游”提出问题时,回答不出也可以请有学问的“游客”来说,最后评出“最佳导游”。
  下面是几位学生的表演:
  导游:亲爱的游客们,大家注意,现在四处林深叶茂,我们已经到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大家仔细看看,周围有哪些动物?
  游客:快看,那儿有一只大熊猫,憨态可掬,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子。
  游客:我看到了金丝猴,它就在不远处,正攀吊在那棵大树上呢!
  反思 孩子们通过游戏,自觉、没有负担、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又感受深刻。把课堂教学与儿童在游戏表演中体验的自由选择的情感相结合,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合作。而教师引导“导游”与“游客”之间相互应答,更给语文教学中“认知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为优质课打下基础。
  
  尝试二:妙用“肢体语”
  我在教《动物园的晚上》时,文中介绍了五种动物睡觉的有关知识,我妙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
  师:大猩猩睡觉时的姿势是怎样的?你能学一学吗?
  (师引读:大猩猩睡着了——)
  生:它侧着身子,头枕在胳膊上,睡得正香。
  (生读相关句子,边说边和老师一起模仿大猩猩睡觉。)
  师:非常好!现在请“大猩猩”们醒醒,我们要去看大象了。
  反思 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动中求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形象而又不失得体,生动而又兼具贴切。学生乐学也学得记忆深刻。
  以上所谈的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开放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其他文献
文中介绍一种在多种模式下对并行口进行分时复用的方法并详细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具体实现过程。该方法可以较好的满足需要实时出图的大数据量测量系统的要求。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其类型和模式的界定以及动力机制的作用规律对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源性和内生性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动力机
摘要:目前,我国的棉花成本显著提高,获得的利润也逐年降低。新疆生产建设地区率先进行机械化的生产,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就对新疆地区棉花机械化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棉花;机械化;现状;问题;对策  0 引言  新疆适宜种植棉花的地区广阔,从海拔1424m的于田县到低于海平面154m的吐鲁番地区,种植棉花的面积占据了新疆地区农区面积的35%
与现行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课程最突出的变化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即,新课程的关键在于选修课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一、变成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爱心拨动心弦    1.关爱
通过一个具体的试验,检验CPLD是否可应用于石油井下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