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努力建设开放而又充满无限活力的语文课程,即要树立大语文观。
一、让开放迎接语文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尝试一:课内外联系,拓宽视野。
《花瓣飘香》第九小节中写到:“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在来信中叮嘱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我抓住“南沙”帮助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南沙在什么地方?②南沙有哪些物产?③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在南沙守岛?虽然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但多数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我便启发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才能得到圆满解决。
反思 这样做的设计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则打通了课内外学习的堡垒,变单一的语文学习为多文化的学习,为语文学习开凿了源泉,使语文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造良好的机会。
尝试二:校内外沟通,自然渗透。
在执教《秋姑娘的信》一课时,秋姑娘用枫叶写信与学生已有的写信经验构成冲突,所以有的学生提出:“秋姑娘为什么用枫叶给她的朋友们写信呢?”问题一提出,我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充分朗读课文后再说,但还是只有少数学生举手。于是,我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到田野里,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经过一番探寻,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有的说:“因为秋天到了,枫叶就红了。”有的说:“因为秋姑娘很漂亮,枫叶比不过她,所以红了脸去向朋友们报信。”还有的说:“因为秋风一吹,枫叶飘飘荡荡的,向各处飘去……”这时,我又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猜猜看,秋姑娘还会用什么给朋友写信呢?”“菊花、梧桐叶、稻谷、桂花……”
反思 一个瞬间的灵感,一个小小的跨越,仅仅是踏出课堂几步,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与创新的闸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甚至感觉不到这是在上语文课。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尝试三:学科中融合,走向综合。
学完《燕子》一课后,我让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的美丽;喜爱研究的同学可以去动物园,考察动物们在春天的变化;喜爱美术的同学可以欣赏有关春天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春日美景图》;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学唱关于春天的歌曲;喜爱朗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星期后,学生自行组织了一次《春日颂歌》的主题班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不同。
反思 学生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都不同,各方面的能力都参差不齐。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甚至学生生活融合,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因为语文是“带共性的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自然……一个人所获得的各项能力、知识,只有综合起来,并积淀下来,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二、让活力滋润语文
如何才能使语文课程更有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不妨在你的课堂中融入一些表演边沿,形式生动、活泼,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尝试一:当当“小导游”。
教《九寨沟》这篇课文时,在导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导游九寨沟”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当导游介绍一下九寨沟美丽的原始风光和珍禽异兽。要求“导游”多让“游客”观察,然后再提出一些问题让“游客”回答,使所带领的“旅游团”的气氛活跃起来。当然,“游客”也可以向“导游”提出问题,“导游”提出问题时,回答不出也可以请有学问的“游客”来说,最后评出“最佳导游”。
下面是几位学生的表演:
导游:亲爱的游客们,大家注意,现在四处林深叶茂,我们已经到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大家仔细看看,周围有哪些动物?
游客:快看,那儿有一只大熊猫,憨态可掬,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子。
游客:我看到了金丝猴,它就在不远处,正攀吊在那棵大树上呢!
反思 孩子们通过游戏,自觉、没有负担、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又感受深刻。把课堂教学与儿童在游戏表演中体验的自由选择的情感相结合,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合作。而教师引导“导游”与“游客”之间相互应答,更给语文教学中“认知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为优质课打下基础。
尝试二:妙用“肢体语”
我在教《动物园的晚上》时,文中介绍了五种动物睡觉的有关知识,我妙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
师:大猩猩睡觉时的姿势是怎样的?你能学一学吗?
(师引读:大猩猩睡着了——)
生:它侧着身子,头枕在胳膊上,睡得正香。
(生读相关句子,边说边和老师一起模仿大猩猩睡觉。)
师:非常好!现在请“大猩猩”们醒醒,我们要去看大象了。
反思 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动中求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形象而又不失得体,生动而又兼具贴切。学生乐学也学得记忆深刻。
以上所谈的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开放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一、让开放迎接语文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尝试一:课内外联系,拓宽视野。
《花瓣飘香》第九小节中写到:“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在来信中叮嘱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我抓住“南沙”帮助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南沙在什么地方?②南沙有哪些物产?③解放军叔叔为什么要在南沙守岛?虽然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但多数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我便启发学生将这些问题带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才能得到圆满解决。
反思 这样做的设计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内容的开放,则打通了课内外学习的堡垒,变单一的语文学习为多文化的学习,为语文学习开凿了源泉,使语文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造良好的机会。
尝试二:校内外沟通,自然渗透。
在执教《秋姑娘的信》一课时,秋姑娘用枫叶写信与学生已有的写信经验构成冲突,所以有的学生提出:“秋姑娘为什么用枫叶给她的朋友们写信呢?”问题一提出,我并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充分朗读课文后再说,但还是只有少数学生举手。于是,我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到田野里,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经过一番探寻,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有的说:“因为秋天到了,枫叶就红了。”有的说:“因为秋姑娘很漂亮,枫叶比不过她,所以红了脸去向朋友们报信。”还有的说:“因为秋风一吹,枫叶飘飘荡荡的,向各处飘去……”这时,我又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猜猜看,秋姑娘还会用什么给朋友写信呢?”“菊花、梧桐叶、稻谷、桂花……”
反思 一个瞬间的灵感,一个小小的跨越,仅仅是踏出课堂几步,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与创新的闸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甚至感觉不到这是在上语文课。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尝试三:学科中融合,走向综合。
学完《燕子》一课后,我让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的美丽;喜爱研究的同学可以去动物园,考察动物们在春天的变化;喜爱美术的同学可以欣赏有关春天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春日美景图》;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学唱关于春天的歌曲;喜爱朗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星期后,学生自行组织了一次《春日颂歌》的主题班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不同。
反思 学生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都不同,各方面的能力都参差不齐。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甚至学生生活融合,一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因为语文是“带共性的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自然……一个人所获得的各项能力、知识,只有综合起来,并积淀下来,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二、让活力滋润语文
如何才能使语文课程更有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不妨在你的课堂中融入一些表演边沿,形式生动、活泼,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尝试一:当当“小导游”。
教《九寨沟》这篇课文时,在导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导游九寨沟”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当导游介绍一下九寨沟美丽的原始风光和珍禽异兽。要求“导游”多让“游客”观察,然后再提出一些问题让“游客”回答,使所带领的“旅游团”的气氛活跃起来。当然,“游客”也可以向“导游”提出问题,“导游”提出问题时,回答不出也可以请有学问的“游客”来说,最后评出“最佳导游”。
下面是几位学生的表演:
导游:亲爱的游客们,大家注意,现在四处林深叶茂,我们已经到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大家仔细看看,周围有哪些动物?
游客:快看,那儿有一只大熊猫,憨态可掬,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子。
游客:我看到了金丝猴,它就在不远处,正攀吊在那棵大树上呢!
反思 孩子们通过游戏,自觉、没有负担、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而又感受深刻。把课堂教学与儿童在游戏表演中体验的自由选择的情感相结合,体现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合作。而教师引导“导游”与“游客”之间相互应答,更给语文教学中“认知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为优质课打下基础。
尝试二:妙用“肢体语”
我在教《动物园的晚上》时,文中介绍了五种动物睡觉的有关知识,我妙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
师:大猩猩睡觉时的姿势是怎样的?你能学一学吗?
(师引读:大猩猩睡着了——)
生:它侧着身子,头枕在胳膊上,睡得正香。
(生读相关句子,边说边和老师一起模仿大猩猩睡觉。)
师:非常好!现在请“大猩猩”们醒醒,我们要去看大象了。
反思 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动中求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形象而又不失得体,生动而又兼具贴切。学生乐学也学得记忆深刻。
以上所谈的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开放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