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爱心拨动心弦
1.关爱。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一般来说,后进生的情感丰富,且较为敏感,外表一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他们都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若教师总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一再对他们冷落、挖苦、讽刺、歧视、放任自由,最终,只能是“破罐子破摔”。因此,教师要有颗爱心,热爱和尊重他们,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表扬、多鼓励。如课余时间和他们聚在一起“闲谈”。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漫谈中,教师既可给他们解难释惑,又能和他们交谈有关理想、人生、家事、国事的看法。在这日常的不带任何教育痕迹的接触中,和学生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只有老师用真诚的态度接纳他们,从而让他们接纳老师,这样才能唤起后进生的进取心。
2.偏爱。
让后进生成为我们的“先爱”。课堂中,教师应多关注后进生,应有目的地巡视,发现他们的思维有障碍或偏差,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点拨。在合作汇报时,尽量给后进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后进生成为课堂上的首席发言人,让他们先阐述最为浅显的想法,同时为他们要多留一份时间和耐心,给他们板演、批改、辅导等方面的优先照顾。如我在每天的批改作业中,一般先批后进生的作业。先检查他们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果完成得较好,说明最近的知识技能掌握得很好;如果错误明显,我就马上和该学生当面讲解,把错误的原因分析给他听,使他及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如果他错误百出,一时半会儿还理解不了,我会在课余时间,和他重新学习,让他务必掌握最近学习的知识技能。我通过对后进生每节课、每天的关注,通过对后进生学习技能的不断强化、巩固、检查和反馈,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二、用耐心打开心扉
对后进生,哪怕只有一分希望,教师都应以最大的耐心发挥它的潜在效能,让其转化为支撑学生行为的精神动力。教师只班上点名批评和笼统地大谈努力学习和遵守纪律之类,是不会收到什么明显效果的,越训斥批评后进生只会越糟糕,必须用大量的时间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三、用兴趣激发动力
数学知识充满着趣味性和规律性,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规律性,可以不断培养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欲望和责任感。教师要克服后进生思维发展的缺陷,首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克服后进生的“思维惰性”,引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兴趣,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先请学生们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谜语一出,学生都很感兴趣,班里有一个不爱动脑筋的后进生也举了手,并猜出了谜底“日历”。我适时表扬了他,希望他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后来,我不断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他的学习也越来越好。
四、用辅导扫清障碍
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所以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另外,后进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较差。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好的学生固然可以马上消化,但他们则不能。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后辅导,使之理解当天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辅导其完成当天的作业。在新课的巩固练习中,要注意练习的坡度,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形式要多样化。对作业做得较好或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注意运用教具学具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多动脑筋思考,多动笔记录。
五、用成功扬起风帆
教师要为后进生创设一些“特殊的成功情境”,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对其成功给予及时表扬,使之理解学习的意义。如我在帮助一个因成绩差而特别自卑的后进生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我在讲新课、难课的前一天,先偷偷地给他讲一遍,着重指出重点、难点,让他回去预习、思考。到了第二天正式上课,当我提问时,这个后进生充满自信地举手,我就请他回答。当他回答正确时,我大力表扬他,全班也为他鼓掌加油。这样,他学习的信心足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总之,既要看到后进生所存在的缺点,客观地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又要善于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转化的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一定要使素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一、用爱心拨动心弦
1.关爱。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一般来说,后进生的情感丰富,且较为敏感,外表一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他们都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若教师总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一再对他们冷落、挖苦、讽刺、歧视、放任自由,最终,只能是“破罐子破摔”。因此,教师要有颗爱心,热爱和尊重他们,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表扬、多鼓励。如课余时间和他们聚在一起“闲谈”。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漫谈中,教师既可给他们解难释惑,又能和他们交谈有关理想、人生、家事、国事的看法。在这日常的不带任何教育痕迹的接触中,和学生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只有老师用真诚的态度接纳他们,从而让他们接纳老师,这样才能唤起后进生的进取心。
2.偏爱。
让后进生成为我们的“先爱”。课堂中,教师应多关注后进生,应有目的地巡视,发现他们的思维有障碍或偏差,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点拨。在合作汇报时,尽量给后进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后进生成为课堂上的首席发言人,让他们先阐述最为浅显的想法,同时为他们要多留一份时间和耐心,给他们板演、批改、辅导等方面的优先照顾。如我在每天的批改作业中,一般先批后进生的作业。先检查他们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果完成得较好,说明最近的知识技能掌握得很好;如果错误明显,我就马上和该学生当面讲解,把错误的原因分析给他听,使他及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如果他错误百出,一时半会儿还理解不了,我会在课余时间,和他重新学习,让他务必掌握最近学习的知识技能。我通过对后进生每节课、每天的关注,通过对后进生学习技能的不断强化、巩固、检查和反馈,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二、用耐心打开心扉
对后进生,哪怕只有一分希望,教师都应以最大的耐心发挥它的潜在效能,让其转化为支撑学生行为的精神动力。教师只班上点名批评和笼统地大谈努力学习和遵守纪律之类,是不会收到什么明显效果的,越训斥批评后进生只会越糟糕,必须用大量的时间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可救药,没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来”,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三、用兴趣激发动力
数学知识充满着趣味性和规律性,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规律性,可以不断培养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欲望和责任感。教师要克服后进生思维发展的缺陷,首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克服后进生的“思维惰性”,引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兴趣,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先请学生们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谜语一出,学生都很感兴趣,班里有一个不爱动脑筋的后进生也举了手,并猜出了谜底“日历”。我适时表扬了他,希望他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后来,我不断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他的学习也越来越好。
四、用辅导扫清障碍
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所以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另外,后进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较差。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好的学生固然可以马上消化,但他们则不能。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后辅导,使之理解当天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辅导其完成当天的作业。在新课的巩固练习中,要注意练习的坡度,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形式要多样化。对作业做得较好或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注意运用教具学具让他们多动手操作,多动脑筋思考,多动笔记录。
五、用成功扬起风帆
教师要为后进生创设一些“特殊的成功情境”,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对其成功给予及时表扬,使之理解学习的意义。如我在帮助一个因成绩差而特别自卑的后进生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我在讲新课、难课的前一天,先偷偷地给他讲一遍,着重指出重点、难点,让他回去预习、思考。到了第二天正式上课,当我提问时,这个后进生充满自信地举手,我就请他回答。当他回答正确时,我大力表扬他,全班也为他鼓掌加油。这样,他学习的信心足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总之,既要看到后进生所存在的缺点,客观地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又要善于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转化的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一定要使素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