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生物发酵工业聚焦于设计和创制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以实现原料向目标产品的定向转化。评判微生物细胞工厂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准是其合成能力及稳定性。由于质粒系统存在拷贝数不稳定、易于丢失等局限性,在菌株改造中将基因或产物合成途径整合至染色体上实现稳定表达通常是更优的选择。因此,染色体的基因整合技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已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本综述梳理了近年来微生物染色体上的大片段DNA整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2103500);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21DZ1209100); 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DNL202013); 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TSBICIP-KJGG-016-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生物发酵工业聚焦于设计和创制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以实现原料向目标产品的定向转化。评判微生物细胞工厂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准是其合成能力及稳定性。由于质粒系统存在拷贝数不稳定、易于丢失等局限性,在菌株改造中将基因或产物合成途径整合至染色体上实现稳定表达通常是更优的选择。因此,染色体的基因整合技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已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本综述梳理了近年来微生物染色体上的大片段DNA整合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尤其是新兴的CRISPR相关转座系统,同时对未来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正>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根本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这一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不同场合作出多维度论述。
新绛花敲鼓属于山西晋南鼓舞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有机分子,它被尧舜禹文化以滋养,黄土文明以灌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风格性。它来源于生活,真切的反映了新绛人民的朴实民风,满足人民祈福、庆祝的心理祝愿和目的,渗透于人民的方方面面,汇聚了新绛人民的无穷智慧,传播新绛文化,表达人民情感,在当地人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动态切入法应用于花敲鼓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搜集
肩生双翼的天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希腊化时代遍布丝绸之路,其跨文化涌现于不同宗教壁画之中。对于“双翼”的崇拜,可追溯至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后被希腊艺术所延续与发展,随亚历山大东征的步伐,流播至亚非欧广阔区域,形成天使伎乐题材图像。天使伎乐作为宗教象征符号,暗含宗教与乐舞的内在联系,呈现出艺术的多元共融与文化互滲。尤其是持胡乐器或以胡舞形态出现的天使图像,更与粟特及拜火教等因素关系密切。本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使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界的索取,解决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中包含丰富的伦理底蕴及当代价值。儒家思想中合理的传统思维是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依据,充分汲取这种传统思维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理念,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本研究通过归纳儒
“天人合一”是当前描述中国古典天人关系的常用表述,但是通过仔细审读天人关系的古典文本,我们会发现“天人合一”的论证有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在先秦文本中“人”的等次论是讨论天人问题的自然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中不会出现当前讨论的“天人相分”或者“天人相合”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天人不杂”。董仲舒讨论“天人合一”的文本意在强调“名”在天人之际的依托作用,不脱离“名”讨论天人合一。张载的“太和四句”使得“天”具有
乳酸菌具有降胆固醇、维持菌群平衡、增强免疫等多种益生特性,是一类重要的食品工业微生物,而菌种改良经常用于改善工业上重要的微生物性能和功能。概述了传统改良、转座子诱变和CRISPR编辑3种乳酸菌改良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传统的乳酸菌改良技术包括适应性进化、随机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这些技术虽能改良乳酸菌,但操作复杂且收效低;转座子诱变是基于阻断转录或翻译过程而导致基因失活的一项技术,常被用于乳酸菌突变体库
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职业教育扶贫领域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与研究趋势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扶贫领域的研究紧密围绕国家的重大政策,为国家政策的落实提供策略与路径;研究机构既包括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也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但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协作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重应用、轻理论,赶时髦、追热点现象等问题。为此,建议发挥政府管理机构协调与引领职
基于扩展现实(XR)技术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的教育变革趋势之一,然而其实际的应用效果却差强人意,存在众多严重的技术问题。本文首先厘清和明晰了5G的核心价值及其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然后创造性地构建“5G+XR”教育场域并分析其中的要素创新,最后对“5G+XR”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