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是个比较复杂的工程, 作为一线教师有义务站在世界的前列, 积极投入到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中去。本文从完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影响力和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情感三方面谈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滚滚向前, 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越来越感悟到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 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 而是情感。可见, 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 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 较易做出成绩。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发挥出来的。当然, 情感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 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的“共鸣。” 本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初步摸索出了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渗透办法。
一、完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稳定的和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才有利于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教育。其实,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加强了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情绪低落往往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譬如: 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 有的学生由于未掌握动作要领、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上的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等因素, 练习起来往往会动作失误。此时, 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错误的原因, 并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 并加以引导和鼓励, 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 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努力完成所学动作; 假如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 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发自卑感, 使他们丧失信心, 或产生逆反心理, 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 学生进行单双杠和高低杠的项目训练时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当然, 教师还应坚持民主性原则, 发扬教学民主, 通过师生互动, 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 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敬畏的对象, 而不是害怕的对象,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影响力
初中体育教学中, 处主导角色的教师与主体地位学生是互动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着装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 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一定要以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导之”, 学生才能自觉自愿地“行之”。假如教师只要求学生服装整齐, 而自己衣着不整; 要求学生不怕冷(热), 而自己缩脖揣手(荫处乘凉); 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出言不逊, 甚至讽刺诉苦, 这样不可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 人生观还很朦胧, 很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和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把对上课的关注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这样, 师生之间就能架起情感的桥梁, 实践证明: 有威信的老师是通过长期的表率作用而形成的。
“敬人者, 人恒敬之。” 作为初中生已基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的必要性, 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强烈的自尊心。然而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 首先要尊重他人。假如不懂得尊重学生, 唯我独尊, 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冷淡,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 无比把握好课前准备、课中调节和课后反思。教师在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前提下, 学生就会与老师主动配合, 积极参与, 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三、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情感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班尼认为: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决定着教学总量, 而且是集体的情绪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要决定因素。” 初中生对很多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不但对学校生活感兴趣, 而且对社会生活、国际大事和宇宙的奥秘都有热情去了解。因此,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激趣, 必须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和保持学生爱好运动的情感。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用语言和身体动作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 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思维和身体活动的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了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特殊性。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许多学生一直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 这与沉闷、单调的体育教学有关。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是注重“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逐步培养学生爱好运动的情感。譬如: 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讲述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而且能激发民族自豪感, 像2008 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奖牌数名列前茅,举国上下一片喜庆, 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向心力骤然提升,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 求知欲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内心渴望, 教师应抓住这种良好心理,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练习活动中去。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又要为其建立宽松、和谐、乐学的训练氛围, 还可利用有关体育竞技的录像、故事挂图等,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使之兴奋, 激发出快乐的情绪, 使学生沉浸在欢悦的情绪中,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在新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学习与练习, 克服各种困难与障碍, 积极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学习与练习。所以,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改善情绪, 培养出坚强的意志,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
人的情感教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初中体育教师务必锐意进取,勇于探索,为使学生达到完美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奋斗。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滚滚向前, 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越来越感悟到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 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 而是情感。可见, 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 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 较易做出成绩。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发挥出来的。当然, 情感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 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的“共鸣。” 本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初步摸索出了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渗透办法。
一、完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稳定的和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才有利于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教育。其实,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一门教学艺术, 教师加强了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情绪低落往往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譬如: 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 有的学生由于未掌握动作要领、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上的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等因素, 练习起来往往会动作失误。此时, 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错误的原因, 并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 并加以引导和鼓励, 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 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努力完成所学动作; 假如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 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发自卑感, 使他们丧失信心, 或产生逆反心理, 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 学生进行单双杠和高低杠的项目训练时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当然, 教师还应坚持民主性原则, 发扬教学民主, 通过师生互动, 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 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敬畏的对象, 而不是害怕的对象,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影响力
初中体育教学中, 处主导角色的教师与主体地位学生是互动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着装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 体育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一定要以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导之”, 学生才能自觉自愿地“行之”。假如教师只要求学生服装整齐, 而自己衣着不整; 要求学生不怕冷(热), 而自己缩脖揣手(荫处乘凉); 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出言不逊, 甚至讽刺诉苦, 这样不可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 人生观还很朦胧, 很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和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把对上课的关注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这样, 师生之间就能架起情感的桥梁, 实践证明: 有威信的老师是通过长期的表率作用而形成的。
“敬人者, 人恒敬之。” 作为初中生已基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的必要性, 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强烈的自尊心。然而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 首先要尊重他人。假如不懂得尊重学生, 唯我独尊, 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冷淡,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 无比把握好课前准备、课中调节和课后反思。教师在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前提下, 学生就会与老师主动配合, 积极参与, 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三、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情感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班尼认为: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决定着教学总量, 而且是集体的情绪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要决定因素。” 初中生对很多事物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不但对学校生活感兴趣, 而且对社会生活、国际大事和宇宙的奥秘都有热情去了解。因此,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激趣, 必须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和保持学生爱好运动的情感。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用语言和身体动作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 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则是思维和身体活动的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了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特殊性。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许多学生一直存在着爱好体育活动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 这与沉闷、单调的体育教学有关。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是注重“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逐步培养学生爱好运动的情感。譬如: 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讲述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而且能激发民族自豪感, 像2008 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奖牌数名列前茅,举国上下一片喜庆, 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向心力骤然提升,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 求知欲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内心渴望, 教师应抓住这种良好心理,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练习活动中去。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又要为其建立宽松、和谐、乐学的训练氛围, 还可利用有关体育竞技的录像、故事挂图等,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使之兴奋, 激发出快乐的情绪, 使学生沉浸在欢悦的情绪中,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在新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学习与练习, 克服各种困难与障碍, 积极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学习与练习。所以,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改善情绪, 培养出坚强的意志,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
人的情感教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初中体育教师务必锐意进取,勇于探索,为使学生达到完美的身心健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