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重要利器。一个民族与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源于创新。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文章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这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兴衰,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快慢甚至生死存亡。那么,学校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呢?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景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创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使学生在客观情景中获得具体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有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许多学生的好奇心会随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观念的影响而逐渐减弱,甚至被扼杀。这是多么大的悲剧。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引导,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确的学习动机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中,人们才能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发展,产生创新思想。
  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没有求异,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达尔文由于对“上帝造人说”传统神话故事的求异,于是有了“进化论”的诞生。拉瓦锡由于对然素说的求异,于是就有了氧气的发现。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的求异,于是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喜欢求异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可能不止一个。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异想天地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想法。头脑风暴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很好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在生活当中碰到的很多问题,老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任何灵感都来源于人的头脑,所以,首先要把学生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其思想得到解放。只有思想摆脱了束缚和禁锢,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不同见解,教师一定要时刻想到为学生创造施展才能的创新平台。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挣脱自然的和人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大的自主性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堵塞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渠道,对学生过多、过死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学生思想僵化、感觉迟钝、思维凝滞、想象力贫乏。因此,正确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应该尊重学生个性,遵循学生的自然天性,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双眼、嘴、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性格、兴趣、特长是有所不同。
  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的过程是探求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创新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的根基之上。还必须在此基础上,积极认识世界,解释新发展的社会或自然现象,实现新的发展与创造。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正比。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手段,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人着迷,达到忘我境地。普希金说:“我忘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当我写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的时候,我都想着它”。牛顿专心研究问题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在锅里。可见,很多新的想法、新的理论、新的创见都是在忘我的状态下产生的。其次,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知识、理论、技能的艰苦积累,厚积薄发。创新需从点滴开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掌握知识越多,理解问题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创造了那么多新的理论、思想、方法,与他们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离开知识的基础空谈创新能力的发展,则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是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可见,缺乏必要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可见,青少年学生只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再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和艰苦劳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古代哲学家王充指出:“施用累能”、“科用累能”。说明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刻苦勤奋学习是能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顽强的、精细的“孜孜不倦”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研究者才能探明自然界中的和人类社会的某些规律。司马迁写《史记》花了十几年才写成。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历时20年,歌德写成世界名著《浮士德》花了60年。科学上的定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几代人的顽强努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另外,要正确认识灵感。灵感是创新意识的特殊形式。那么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头脑中固有的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都不是。柴可夫斯基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青少年妄想不劳而获、守株待兔、突发奇想获得科学的答案,或取得科学的成果是幼稚可笑的。   五、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活动
  研究表明,很多成功人士,他们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关系不是太大。往往与他们参与的社会与创新活动关系密切。有的学者对大量美国诺贝尔获得者进行调查访问,结果发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成就与他们所在学校的老师能掌握问题的关键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创新能力的指点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人的智能和创新能力是极富开发性的丰富资源。“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育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是把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构成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第二课堂教学的高度规划。组成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的训练能力的“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系列,发挥多方面优势,互补共存,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功夫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都是实践的重要性。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药、妙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温伯格教授说得好:“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一下,去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知识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或体育活动或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校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家培养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社会中培养自己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能力的培养重在行动,在实践中学,要亲身感受。《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教师应放开手来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活动任务。活动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全部由学生承担。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重托,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本世纪能否腾飞,取决于教育能否成功。只有把教育搞好,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强国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吕世虎,巩增泰主编.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2006,2.
  [2]沈玉春,卫铁林主编.现代教育理论,2005.
  [3]仰颐主编.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2001,4.
其他文献
摘 要: 翻译家赵萝蕤诗歌翻译的艺术特色历来是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从赵萝蕤与楚图南对《草叶集》中“船”的译文对比研究来看,赵氏翻译坚持直译,以“信”为主,因“信”求“达”,化“达”入“雅”。其译文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节奏的动感,流露女性的细腻柔美。其翻译风格和个人特色的形成,或许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有着直接的关联。  关键词: 赵萝蕤 《草叶集》 楚图南 船  赵萝蕤是我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女翻译家之一,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基本情况,同时将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本院公共选修课存在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师资力量单薄等问题。并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壮大教师队伍,灵活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策略。  关键词: 全人发展课程 公共选修课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
摘 要: 完全学分制下,学习时间不同、学习空间增大、班级概念弱化、生生关系淡化、观念认识不足等使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给导师工作带来新挑战。导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管理层面应以制度促管理、以培训促能力、以考核促发展、以奖励促动力,严格选拔,加强培养,全程监管,有效保证导师育人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 导师工作
何永康先生特快专递寄来他的新著《咏慷集》(2012年6月版),读来如晤旧友,因为其中多数作品我早在手机信息中读过。他常常是深夜来诗,凌晨又来诗,三天两头的,每有新作出,即使还在修改,也用手机先发给我。“挑灯拾得新鲜句,急报犹忧隔夜陈”(七绝《诗友情》)。  何永康偏爱绝句,擅长七绝。因此,本文评论他的七绝。  一  何先生何以喜欢七绝?我从其诗集中撷得两首,以为可用作正面的回答。  其一,五绝《吾
摘 要:本文以《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课程为例,从多元化视角对民间美术课程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探讨,并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得失总结。  关键词:多元视角 民间美术课程 教学设计 实践研究  《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课程是我校2008年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甘肃地区民间美术为主,并结合其他地区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艺
摘 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福楼拜及《包法利夫人》所作的评论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尽管他的评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对作品的主题、风格、情节等方面的评述以及对细节的解读都堪称经典。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文学讲稿》 纳博科夫 评价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既是二十世纪一位
摘 要: 语文、政治、历史等教材,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素材,但大多数学生在作文时议论文写作就是不会运用手中的素材。作者主要从情感、一材多用、社会热点、对比、反弹琵琶等方面入手,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文。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运用素材 六个方面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刘大櫆说:“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土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
摘 要: 晚唐文学家裴铏的小说集《传奇》穿插大量诗歌,“诗文结合”特点明显。其诗歌以七言绝句为主,体制短小,内容精炼,在小说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诗风华丽。裴铏《传奇》在小说中穿插诗歌的做法对后世小说影响颇大。  关键词: 裴铏 《传奇》 诗文结合  裴铏,晚唐文学家,号谷神子,生卒年不详,其家族里表,史无记载,据杨西江等人考证,裴铏
摘 要: 本文基于自建的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语料库,完成错误标注后,使用Antconc进行频数排序,从词汇、句法和文法等方面对语料库进行错误分析研究,同时试图分析学生常见错误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作文 错误统计分析  一、引言  大学英语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从1987年9月第一次大学英
摘 要: 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此时是学生塑造良好性格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阅读对学生性格即情绪、意志、态度、理智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几点对策,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课外阅读 性格影响  中小学生对外界总有好奇的心态,会莫名地时而兴奋时而悲伤,加上应试教育沉重的课业负担和丰富的娱乐方式,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