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德语平行语料库的构建及其翻译教学的应用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全面建设高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最新的“德语 思政”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受数据驱动教学模式启发,本文就思政德语平行语料库框架建设及其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探讨如何提高思政德语翻译教学的启发性与实效性,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的独创优势。
  关键词:思政德语 翻译教学 平行语料库
  一、研究背景综述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采用归化翻译策略来向世界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性思政类翻译策略的指导,导致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常常被忽略。这就造成了语用层面的接受鸿沟,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这从某一方面折射出了传统翻译教学存在的不足:对思政领域不够重视,且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
  在此情况下,从数据驱动教学模式(DDL)视角切入,将语料库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改革的抓手正当其时。当今,关于研究如何拓展计算机语料库、探索思政领域翻译教学语料库、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已成为教学改革研究中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生力量。但国内目前对翻译语料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的应用与发展方面,鲜有关注汉德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的研究,且平行文本大多局限于文学作品、语言学现象等,鲜少涉及思政领域。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如何构建德语平行语料库、如何高效地将其应用于日常德语翻译教学中,具有创新性、现实性及必要性。高校德语教师在开展翻译实践教学时,将思政语料库应用到课堂设计中,能有效地提高德语专业学生在思政领域的汉德双语互译能力,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德语 思政”类复合型人才。
  二、思政德语平行语料库的构建
  (一)模块设计
  思政德语平行语料库建设框架主要包括三大模块:词条模块、翻译技巧模块、交流模块。词条模块又下设六大主题子语料库,分别是综合类概念、党建、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翻译技巧模块包含在不同体裁(如领导人重要讲话、新闻报道、外交评论等)的文章中适用的不同的思政翻译技巧讲解和其典型译例。交流模块包括训练习题、纠错反馈、讨论区三个部分,为德语专业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空间。
  (二)语料采集与加工管理
  1.语料采集
  首先,语料来源应具有广泛性,要涉及各阶段中国特色时政词汇。语料库所收录的文本绝大部分来源于以下途径:官网新闻文本(如新华网、人民网)、报纸杂志(如《人民日报》)、各类思政App(如学习强国)、书籍(如《谈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国关键词》)。此外,根据创新思政课的宗旨、“德语 思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德语学生学习需求的调研,在语料的收集过程中还应注意对收录语料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整理,并使各等级语料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
  2.语料处理
  采集到的生语料格式主要有两种原承载方式:Word和PDF。为了方便后期对各子语料库进行信息编辑和形式调整,要对所有文本进行转换,实现文本格式的统一。Word格式的生语料通过电脑设置转存为记事本文本格式,使用ANSI编码保存文本文件,PDF格式的生语料则通过PDFMate Free PDF Converter转换成记事本文本格式。接下来,通过德汉对照将文本格式统一后的生语料进行细致的文本整理,查补正字法、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缺漏,充分确保语料的质量。
  (三)搭建语料库
  在所有生语料被加工储存之后,下一步就是在此基础上搭建完整的双语原语料库。在其搭建负載平台上,将整理后的子语料按层级结构进行对齐标注,其中包括篇章级对齐单位、段级对齐单位、句级对齐单位、词汇级对齐单位。在对所有子语料库进行汇总之后,初级的动态原型语料库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增添新的价值语料。
  从原型语料库发展而来的目标思政德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最具创造性的核心功能是智能检索,其检索范围涉及六大领域的具体思政词条、具体语境应用、翻译知识延展、相关应用练习。德语专业学生通过勾选所需的筛选条件,实现精准高效的自主探索式学习。
  三、思政德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构主义理论、比较翻译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翻译教学可以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时可以使用检索功能,通过双语对比来分析不同语境下思政用词特点与使用的翻译技巧,并总结归纳翻译经验;课上,教师将学生分组并发布任务,将借助思政汉德双语平行语料库筛选的合适译例作为任务的出发点,并在小组展示后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补偿、外延义与内涵义区别、增译或删义等翻译技巧在思政翻译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与传统断断续续的思政德语翻译教学课堂相比,这种具有高度人文性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学生固有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给予了学生自我探索的空间。正如数据驱动教学模式创始人Tim Johns 所言:“研究太重要了,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事情,语言学习者本质上也是研究者,学习的过程需要语言数据的驱动”。
  四、小结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高校翻译教学要以培养具有系统性思政翻译能力的德语人才为使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多主题思政目标语料库,探索其在德语翻译课堂上的创造性转换与应用。德语专业学习者则要在翻译实践中高效利用双语语料库进行自主研讨并重视对思政类翻译技巧的归纳总结,由此才能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尹若双.信息化时代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2]陈洋洋.汉德双语翻译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6).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庄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逍遥游》一文中,作者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境界,并借助多个寓言故事进行了具体阐释。研究庄子“逍遥观”对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逍遥观;小大之辩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208-03  【本文著录格式】兰润民.庄子
【摘要】贵州省博物馆是向外推介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馆内珍藏着许多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文化展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本文采取实地调查法,对馆内展品的外宣文本翻译进行取样研究,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案例,从文化外译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贵州省博物馆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及译介难点并提出修改意见,以期规范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的翻译,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贵州省博物馆;外宣文本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中也面临新的要求,将更高质量的阅读服务提供给广大读者。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创建和谐社会,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为我国特殊群体提供更加高质量服务,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支撑。文章通过阐述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的定义以及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读者提供服
上个世纪后期,日本飞鸟时代古都(今奈良明日香村)发现两座椁顶装饰着天象图、四壁绘有壁画的墓葬。多年来,中日韩三国学者从天文学史、考古学、美术史的角度探讨,但很少以打破学科藩篱的态度来看待整体墓葬。本文在指出天象图及其他图像的问题后,结合同时期各种天象图及相关文物,再将思考范围延伸到八世纪东北亚的政治、科学以及宗教等方向,探讨这两幅天象图及墓葬的定位。本文认为:这两座墓主人应为日本高级贵族,而非朝鲜半岛移民。日本当时很少以天象图装饰墓葬,此二墓的葬仪乃受到中国唐代贵族墓葬的影响。天象图的来源应是八世纪之前中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都是十分广泛的,对图书馆实现图书的智能采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大数据建立的智能图书采编模式从采编系统建设到采编流程变革都是影响十分巨大的,因此对当前我国的图书馆而言,结合大数据构建大数据环境对推动整个图书馆的智能图书采编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就是从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环境的构建入手,浅谈智能图书采编过程中的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