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近视眼病理性演变规律的认识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6852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视眼高发以及低龄化,青少年高度近视眼问题日益凸显。高度近视眼眼底发生病理性改变的风险增加,其并发症会对视觉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高度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在近视眼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变薄可能最先发生,并可能通过影响视网膜和巩膜的血液供应,刺激近视眼向高度近视眼发展,诱发眼底的病理性转变。目前病理性近视眼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无法逆转视觉损伤,因此对于高度近视眼眼底并发症需从预防源头做起,以预防近视眼发生、控制近视眼进展以及抑制单纯性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转变为主攻方向。本文提出应加强对近视眼病理性演变规律的认识,从而探索建立近视眼眼底病变预警指标体系及高度近视眼健康管理模式,促进早期发现和干预,多管齐下防控高度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避免因近视眼病理性眼底改变导致盲和视力损伤,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1955721-725

其他文献
病理性近视眼指高度近视眼伴眼底病理性改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目前一线治疗方法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具有疗效确定、安全性高、视力预后较好等优势。常用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克隆抗体、雷珠单克隆抗体、阿柏西普、康柏西普。主要治疗方案包括1+ pro re nata(PRN)和3+PRN,临床多以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继发脉络膜新生
8岁女童因左眼痛伴视力下降来诊,眼科检查发现双眼角膜中央上皮弥漫点状着染,睑板腺开口阻塞,睑缘红肿,睫毛脱落,双眼睑皮肤粗糙,眉毛脱落,全身查体:无发,牙齿缺如,皮肤角化,患儿母亲具有相同的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中华眼科杂志,2019,55:785-787)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野缺损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的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中确诊的POAG患者,随访中观察患者视野缺损进展情况,采用青光眼进展分析法将患眼分为视野缺损进展组和视野缺损非进展组。采用Lenstar眼科光学生物仪测量眼轴长度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每次随访时测得的眼压
患者男性,47岁,因右眼疼痛、畏光伴视力下降2个月就诊,患者全身皮肤鱼鳞样改变、秃发、眉毛和睫毛缺失,双眼眼睑睑板腺开口闭锁,右眼角膜溃疡穿孔。诊断为毛囊性鱼鳞病伴畏光、秃发综合征。于眼科行右眼结膜瓣覆盖术和双眼睑缘融合术,使用保湿润滑眼液和眼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19,55:788-789)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的蛋白组学分析筛选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与玻璃体混浊患者玻璃体液之间差异表达蛋白的可行性,寻找PDR防治的新靶点。方法实验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PDR的患者28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PDR组,每组14例;另将诊断为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例作为对照组,随机分为2个对照组,每组2例。P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内界膜撕除术后视网膜内层远期的形态学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5至2018年间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行25G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撕除(或反折)+长效气体填充术的患者。共纳入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17例(19只眼),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3例(15只眼);年龄(62.7±5.2)岁。通过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获得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地形图、黄
视觉器官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与全身其他器官及系统密不可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临床发现许多系统性疾病可出现眼部症状和体征,甚至以眼病首诊,这就要求眼科医师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既要熟悉眼科专业知识,又要了解全身各种疾病与眼部的关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对结节病、淋巴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几种常首诊眼科的系统性疾病进行总结,以期为眼科临床工作提供
期刊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IMEM的患者42例(51只眼)作为IMEM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64.8±7.7)岁。另从这42例患者中选取23只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