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社会学家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商非常担忧,担忧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会变得不堪一击。事实也证明这些社会学家的担忧不是多余的,确实有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无法承受挫折的情绪症状。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扰。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正在读高中,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这位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夏天,女儿在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备凉茶;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她准备洗脚水,冲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儿身上,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
她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也做了妈妈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忽略了女儿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件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己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
女儿竞选班干部失败后,这位母亲没有搂着女儿轻声安慰,而是像领导一样,帮助女儿检讨失败的原因,找出下次改进的方法。她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下次再来。这次没做好的,我们下次改进。”这些话看似完全正确,也确实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态度,但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理受创的女儿来说,此刻最需要的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能让她好好地哭一场,疗疗伤。至于下次要不要参选,这次有没有错误,则是擦干眼泪之后才要严肃面对的事。
必须承认,这种现象确实是许多父母的通病。由于进入好大学的途径越来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孩子将来势必投身其中的严酷竞争,做父母的心急如焚,脑子里满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念想。因此就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可叹的是,这个偏颇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爱。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长期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格特质。
在商场、游乐园、街心公园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墙面,妈妈大喊:“别摸,有细菌!”孩子爬上栏杆,妈妈大喊:“快下来,别磕着!”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妈妈大喊:“站起来,脏!”于是孩子体会不到物体表面触觉的不同,锻炼不了四肢肌肉和平衡感,观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只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他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圈住了他,也用爱阻碍了需要他独立去完成的探索。
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饱满的爱,却成为令孩子喘不过气的桎梏,或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绳索。当焦虑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时,她们从未仔细想过,是孩子不愿意独立,还是自己不愿意放手让他独立?
许多母亲都会说这样一些话:“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母亲没有看到孩子木然的表情下,心里正在呐喊:“别爱我了,妈妈!求求你放过我,我受不了了!”
恋爱关系中,许多恋人会用“因为我太爱你了”的大帽子来控制对方,并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因为我太爱他了,所以需要时时刻刻都能看见他;因为我太爱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别人和她说话。有些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像对恋人一样,变得占有欲十分强烈而失去理性。不同的是,恋人可以因为被爱窒息而拂袖离去,孩子却不能在被爱窒息之后,拂袖离开父母。
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妈妈的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只有选择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灵城堡里,短暂地喘上一口气。
那么,什么样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呢?
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
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为他试试额头温度,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给他披上外衣。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不断地干扰侵犯。
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
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让妈妈休息一会儿,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做什么都值得!”你能想象这话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吗?
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
“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妈妈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妈妈让你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什么时候妈妈们可以不再说“都是为了你”,而是问“你喜欢什么”。在希望孩子做事的时候,倾听孩子的心声。
【编辑:闫妍】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正在读高中,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这位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夏天,女儿在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扇扇子,削水果,备凉茶;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她准备洗脚水,冲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儿身上,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
她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也做了妈妈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忽略了女儿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件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己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
女儿竞选班干部失败后,这位母亲没有搂着女儿轻声安慰,而是像领导一样,帮助女儿检讨失败的原因,找出下次改进的方法。她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下次再来。这次没做好的,我们下次改进。”这些话看似完全正确,也确实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态度,但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理受创的女儿来说,此刻最需要的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能让她好好地哭一场,疗疗伤。至于下次要不要参选,这次有没有错误,则是擦干眼泪之后才要严肃面对的事。
必须承认,这种现象确实是许多父母的通病。由于进入好大学的途径越来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孩子将来势必投身其中的严酷竞争,做父母的心急如焚,脑子里满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念想。因此就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可叹的是,这个偏颇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爱。
除此之外,孩子若在长期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格特质。
在商场、游乐园、街心公园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墙面,妈妈大喊:“别摸,有细菌!”孩子爬上栏杆,妈妈大喊:“快下来,别磕着!”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妈妈大喊:“站起来,脏!”于是孩子体会不到物体表面触觉的不同,锻炼不了四肢肌肉和平衡感,观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只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他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圈住了他,也用爱阻碍了需要他独立去完成的探索。
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饱满的爱,却成为令孩子喘不过气的桎梏,或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绳索。当焦虑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时,她们从未仔细想过,是孩子不愿意独立,还是自己不愿意放手让他独立?
许多母亲都会说这样一些话:“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母亲没有看到孩子木然的表情下,心里正在呐喊:“别爱我了,妈妈!求求你放过我,我受不了了!”
恋爱关系中,许多恋人会用“因为我太爱你了”的大帽子来控制对方,并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因为我太爱他了,所以需要时时刻刻都能看见他;因为我太爱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别人和她说话。有些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像对恋人一样,变得占有欲十分强烈而失去理性。不同的是,恋人可以因为被爱窒息而拂袖离去,孩子却不能在被爱窒息之后,拂袖离开父母。
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妈妈的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只有选择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灵城堡里,短暂地喘上一口气。
那么,什么样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呢?
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
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每隔15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为他试试额头温度,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给他披上外衣。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不断地干扰侵犯。
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
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让妈妈休息一会儿,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做什么都值得!”你能想象这话给了孩子多大的压力吗?
以爱之名,行霸道之实
“妈妈不让你去,都是为了你好!”“妈妈让你吃这个,都是为了你的健康!”“妈妈让你这么做,都是因为爱你!”什么时候妈妈们可以不再说“都是为了你”,而是问“你喜欢什么”。在希望孩子做事的时候,倾听孩子的心声。
【编辑: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