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不离“言”“言”中含情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06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偶然的机会,看到谭德华的一篇文章《例谈语文教材的几种处理艺术》,其中一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处理艺术。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精选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这种处理艺术的关键是要准确确定“一发”,即带动全篇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处理艺术,看到这篇文章,更是激发了心中的欲望。当时,正赶上教学《琵琶行并序》这篇文章。那么,何不借此机会,尝试一下这种处理艺术呢?
  二、案例描述
  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人的情感,赏析文中描摹音乐的手法。经过对教材的精心处理,当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环节一:找出文中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并理解句子含义。
  环节二:提问:同是天涯沦落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环节三:提问:是什么使他们相遇的?
  环节四:追问:这是怎样的音乐?
  说实话,我非常得意自己对教材的这种处理方式,两个大问题就涵盖了整篇文章的内容。课堂自然是按设计展开,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是天涯沦落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课堂上,我紧扣文章3、4两段内容,插入白居易的被贬江州司马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歌女和士人的相同命运以及白居易深沉的情感。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我不禁感到自我满足。刚下课,有个学生走到我身边,轻轻地说道:“老师,上课你讲的两段文字中,有些语言我并不理解。”当时我有些诧异,这个学生的文言基础又不差,难道连这么简单的文章都看不懂?只见他指着第3段的一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又指着第4段中的句子“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说道:“这个歌女的生活由盛转衰,根据老师介绍的背景,白居易也是由盛转衰,那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郁闷的,这我都能理解,可是与这些语言又有什么关系?”此时,我明白了我这堂课只是一种自我肯定罢了,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案例分析
  这一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白居易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章的内容,试图通过分析白居易和歌女的相似经历,让学生理解白居易的那种情感。听到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我发现我的这种途径是失败的。
  究其原因,我的眼里只有内容,没有语言,而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忽略了这个载体,怎么能让学生理解情感呢?学生指出来的这些语言,句句含情,如果在课堂上我能对这些语言加以分析的话,那么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就自然而然跃然纸上了。比如“绕船月明江水寒”细细品读这一句,会发现语言中饱含人物情感。就拿其中的“寒”这个字来说,写出来的并不仅仅是当时天气的“寒”,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描述:想想当年辉煌的岁月,而如今委身嫁于商人,丈夫却不懂得珍惜爱护她,重利轻别离,每晚只能在渡口看着空船,这是一种何等的心情,不言而喻。一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歌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样的方式,带领着学生品读鉴赏第四段中的语言,那么,我想,学生就能真正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了,而不会再简单地用“郁闷”这个词来描述。
  考虑到这一点,教学应该做适当的调整。《琵琶行并序》这篇文章和一般的文言文不一样,字词疏通并不会成为学生的难题,内容的理解学生基本上也能靠自己完成。因此,课堂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内容解读中,而是侧重去品读语言,挖掘语言中饱含的情感。
  四、案例反思
  (1)不能得意忘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确是教学的一大任务,但绝不是首要任务,绝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着力点。语文和数学等其他学科不一样,他要求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内容,更是语言本身。洪镇涛先生曾在《我的教学主张》中提出“课文教学主要抓两件事,一是把握思路,二是品味语言,而且应该把品味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应该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力气”。 学生学课文不仅仅是为了理解其内容,更是要凭借对语言的鉴赏,学习它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了解它是如何达到表情达意的极致的。
  (2)“言”中含情。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往往需要借助语言,同样,我们想要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时,也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桥梁,它的一头连着读者,另一头连着作品和作者。因此,想要真正地进入作品,读懂作者,我们必须学会鉴赏语言,品味语言,因为“言”中含情。例如,大家熟悉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品读里面的“安静的睡着了”“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等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好友马克思的崇敬之情和对他去世的哀痛之情。
  (3)语言人文不分家。语言学者申小龙说:“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都具有人文性。”可以这样说,人文就在语言里。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有过非常形象的阐释:“‘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画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从语言入手,通过咀嚼、品味、涵泳,去感受语言深处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最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欣赏是一种可以终身参与的音乐活动形式,聆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需要从小培养,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懂得对优秀音乐的尊重和热爱。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
摘 要:批评旨在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因此,批评首先要使被批评者听得进去。对小学生的批评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把握好学生对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分辨能力,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说理分析,从而让学生做到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相应的情感,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批评教育;批评方法;忠言顺耳  在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批评是教师进行教育的方法之一。俗
摘 要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礼仪小贴士;环境;操作;激励;常规管理  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对幼儿一生健康和谐发展都是有益的。  一、环境熏陶,感知礼仪  熏陶,就是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
初中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初中生,往往最怕老师布置作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把作文训练当作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来抓。如何引导刚入初中的学生学会写作文,提高他们的写作才能,需要我们探索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感悟。  一、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让他们不怕写作文  进入中学以来,发现学生作文大多是话语方式的“嫁接”“模仿”或者是形式上的“翻新”,几乎没有自己对自然
摘 要: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在全程参与和观察幼儿的生活与学习。在这全程的参与和观察过程中,地位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应该引起深入思考。不能再延用“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做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解决;表现自我;成才  普通一线幼儿教师,为幼儿生活与学习全程参与和观察者。在这全程的参与和观察过
摘 要: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使用新式教学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育,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直接灌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方法非常机械,新的课程改革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提倡小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自己动手,在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饱受争议,其缘由便在于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各种非语文本体性的教学手段,诸如唱唱跳跳,画画演演,让语文的时空变成了其他学科训练的舞台,真正是“荒了自家的田,肥了别家的园。”各种各样花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没有达成符合语文本体性的要求,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低下。  一、凸显三重维度,制订切实目标  (1)关注文本特点。不同体裁的文本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创作方法,无论是文本的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行为习惯如何,与班主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何教育培养好这些孩子,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好初中班主任不容易,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既有儿童的幼稚心理和依赖性,又有独立心理和逆反心理。班主任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因此,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尤其是班级的后进学生。诚然,每
当下新课程标准的全新出现、学生学习的强烈需求、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都倡导我们追求一种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活力的课堂就要用有效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激荡、灵感的闪光、生命的勃发。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一些修改,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我们的语文
《朋友船》是一则讲述小动物们在航海过程中面对困难、危险而不离不弃、齐心协力的感人故事,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易于理解。整个故事用一种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讲述,具体情节没做细致描述。  很多教师觉得这则故事太过于概括了,而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故事的浓缩性正好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以我对本班孩子生活经验、语言表达水平的了解,我觉得可以在“分工合作、准备航海、堵住缺口” 三个方面让孩子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