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注射部位的选择及应用解剖研究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三角肌不同部位安全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分别以经过肱骨小结节和肩峰后外侧角垂线为标志,将三角肌分为前部、外侧部和后部三部分。按照三角肌注射的部位及深度在30具(60侧)成人尸体上进行解剖观测。

结果:

三角肌起点前端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73.4±6.9)mm,后端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97.7±8.4)mm,止点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148.7±7.2)mm。前、后部较薄,外侧部较厚。外侧部深面横过的血管神经束上下径为(18.0±4.8)mm,此束上缘与外侧部中垂线交点到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51.8±7.2)mm。后部深面腋神经后支入肌点到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49.6±8.3)mm,与三角肌后缘垂直距离为(26.7±6.1)mm;在后部深面有桡神经向下行走,桡神经与大圆肌下缘交界处距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72.6±6.5)mm处。

结论:

三角肌注射首选部位为外侧部,此处肌肉较厚,操作安全方便,有利用药液吸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髋臼,对髋臼位相参数和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为设计符合国人特征的髋臼假体提供数据。方法:收集278例髋关节CT图像,利用自主设计软件对髋臼进行识别处理,拟合出髋臼骨形态,测量髋臼位相和形态参数。结果:髋臼前倾角(AVA)男性(14.76±5.86)°、女性(14.04±5.62)°,外展角(ABA)男性(43.27±4.52)°、女性(43.81±4.79)°,两组数据性别间比较
目的:建立并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粒诱导的小鼠air-pouch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模型,并且分析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RANKL)与EphB4-EphrinB2在此模型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在10周大小的雌性近交系BALB/c小鼠背部皮下单点注射无菌空气形成气囊,后将气囊中植入同种系小鼠颅骨骨片。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气囊内分别注射PMMA微粒溶液和生理盐水,15 d后处死小鼠,将气囊和植
目的:通过检测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含量并对比正常人血清COMP含量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在我院门诊因早期膝关节OA首次行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患者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70±4.31
目的:探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和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3月,分别接受PFC-Sigma固定平台假体和PFC-Sigma旋转假体置换的患者共66例(83膝),其中男13例、女53例,年龄27~89岁,平均64岁。术后随访并根据HS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系统、关节活动度、最大屈膝度数评价临床效果,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影像学评估采用Centrici
目的:探讨有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药物预防DVT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2例,术后连续腹壁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000 U/d×10 d,口服阿司匹林1片/d×30 d。其中13例分别于术后第3~9天先后出现术侧下肢循环障碍临床表现,结合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有症状下肢DVT,并立即行取栓术治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