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调查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e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语言学习总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而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影响学习活动发生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一切情况和条件。本文中的学习环境指的是课堂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关系(参与感、协作力和教师支持)和目标取向(任务取向和学习)。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系统具体由七个部分构成:学生凝聚力、教师支持、课堂参与、任务取向、语言学习、学生间的合作与平等七个方面(本文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学英语课堂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含物理环境因素)构成的。然而,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环境的认知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能有何影响?本文旨在讨论此问题,并探讨通过改善学习环境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能的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
  
  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七所高校的1057个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参与了调查。调查分为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两部分:定量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定性调查主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共有80道问题,主要考察三部分:(1)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认知情况,(2) 大学英语学科和英语使用的态度,(3)大学英语学习效能。笔者在各班级分发问卷时即对该班级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观察,笔录了所见所闻。在完成问卷后,笔者自行设计题目,对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目的是了解学生做问卷选择时的理由以及师生们对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想法。
  
  三、结果与讨论
  
  本调查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了1010份问卷(1057份,除47份无效问卷)。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数据分析的结果。
  1.学生对“课堂实际情况”和“理想的课堂”的认知差异
  从数据结果来看,学生们对“课堂实际情况”和“理想的课堂”的认知差异很大。具体来说,学生们对“理想课堂”的认知比他们对“课堂实际情况”的认知要高很多。尤其是在“教师支持”、“参与”和“平等”三方面,这种差异更为明显。
  这说明,大学英语课堂实际情况与学生们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相差甚远,即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教师去完善,使其趋近于学生理想中的课堂。尤其是要加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氛围。总之,学生们对“课堂实际情况”和“理想的课堂”的认知差异可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借鉴。
  2.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认知与他们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比较,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英语学科和英语使用的态度与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七个方面都有很大关联。尤其是“教师支持”与“平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最大。
  这表明,可以通过改变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环境的七个方面来改善学生对大学英语学科及英语使用的态度。尤其是要提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支持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氛围。
  3.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认知与他们学习效能之间的关系
  同样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比较,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英语学科的学习效能与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七个方面都有很大关联。尤以 “学生凝聚力”与“任务取向”对学生学习效能的影响最大。
  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改变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七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是要提高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以及他们对学习任务取向的认识。
  4.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认知差异
  在访谈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认知存在着一些差异。尤其是在“教师支持”和“参与”两方面。例如:很多学生在回答“课堂上老师和我交谈”一项时,选择“有时”、“很少”甚至“从未”。而教师们则大多肯定地认为,他们在课堂上的确和学生进行过交谈。仔细询问才发现,原来其中原委在于:学生认为“老师和我交谈”意味着“老师单独和我交谈”,不包括老师对全体学生交谈的情形。而教师认为的交谈主要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因为他们认为学生多,课堂内容量大,很难达到一对一的交谈。这种认知差异造成了学生与教师对课堂学习环境的评价分歧:学生认为教师对他的支持关注不够,而教师则认为他的确尽力关心了学生们。这种分歧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实际课堂的失望,对大学英语学科的消极态度。而另一方面,教师不知道或不理解学生的这种认知情绪,形成了双方交流的鸿沟。
  
  四、良好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创建
  
  首先,我们要明确“良好”的衡量标准。什么样的课堂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很显然,这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即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定是一个改进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效能的环境,一个趋近于学生心中理想课堂的环境。因此,与前面的调查结果联系起来,创建良好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说来就是要提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学生间的平等氛围和凝聚力,以及他们对学习任务取向的认识。
  1.提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支持
  前文已经提到了学生与教师对“教师支持”的不同理解。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个体都是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因此,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对他个人的刺激。基于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个体支持关注。学生得到了这种个体支持后,便会意识到老师对他个人的关注,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
  2.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参与
  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理解同样也是从个人出发的。与参与小组活动相比,学生们大多更看重自己在课堂上单独发言时的情形。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單独提问和小组活动的比例问题,不要千番一律的进行小组活动,那样会降低学生对自身参与课堂的认识。
  3.促进学生间的平等氛围和凝聚力
  老师对少数学生的偏爱会使其他学生对学生间的平等产生质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一视同仁,不要总是提问学习好的或积极踊跃的学生,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感到自己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课堂。为了提高学生间凝聚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每周抽签任意组成小组。这样,每个星期都与不同的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既创造了自然的语言环境,又促进了学生间的了解。
  4.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取向的认识
  在明确了课堂任务之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有计划的学习。因此,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介绍该节课的整体安排,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更有目的性或方向性。
其他文献
蒋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级研究生)    一、开放的信息环境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和“信息高速路”的建设,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文献信息领域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的存贮形式、服务形式和利用手段等都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信息化使得资源可共享,交流合作易于实现,学习时空不受限制,具体表现有:  (1) 信息载体多元化。随着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类书刊作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黄艺羡黄庆胜(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有着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中,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和电视播出平台,提出2018年纪录片拍摄选题和播出的几个着眼点,认为要关注重大节庆、重大事件,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拍什么;拍什么显示了各媒体及制作机构的“性格”及审美的不同;纪录片是人类生存之镜,应关注民生、对接地气;有关各方应一起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拍什么;移民文化;海派;京味;渝派  纪录片拍什么?怎么拍?以及拍得怎么样?这三句话差不多代表了
周金林(浙江杭州财税会计学校)    在德育工作中落实对学生的全方位保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实施后,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对青少年教育日益重视,但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对于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权利的保护,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落实还不够,具体制度和措施还很不完善,所以在校园内还经常出现对青少年
李永华(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一)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面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和世界高新技术武器的不断发展,部分发达国家限制和控制对我国的高科技出口,这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制和开发。高等学校应当承担起历史的重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不断为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国家发
冯展极王淑萍(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    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评价是《英语教学法》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评价在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甚至许多项目是空白。如没有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则可能导致评价内容陈
马宇飞(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在这个教学改革步伐日益加大的新世纪,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面临着一个挑战:双重角色转换。第一重转换是由昔日的学子变为今日的教师,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换,更是知识技能向教育教学能力的转化;另一重转换是由传统型教师向现代型教师的转换,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角色转换。在现代教育结构中,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传授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学习机会的促进者。  这
【内容摘要】当代大众文化的诸种艺术呈现中,其喜剧性出现了一些时代异变与精神偏差,与真正的喜剧意识和良好的审美品格悖逆,亟需坚决抵制和及时矫正。“三俗”之风和过度娱乐化、奢靡化、道德滑坡等弊病必须坚决革除;对于大众文化生产的段子化、杂耍化、拼贴化、感官化以及“养眼”与“愚乐”式审美噱头横飞等时疫,喜剧精神的坚守和文化自觉的矫正至关重要;焕发喜剧蕴含的批判精神、智性清透和通俗智慧,构建文化消费的伦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