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大观(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微电影”是什么好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微电影的爱好者们不管学界还是业界如何研讨规范,他们仍然我行我素,利用各种创作手段、使用多种元素创作着属于自己的微电影。表现也好,表意也好,再现也好,跨界也好,穿越也好,混搭也好,反正一批又一批的微电影每天都在拍摄制作,火爆的微电影大赛仍然在国内各地蔓延,每天的视频网站都能够收到上千部上传的微电影“作品”。但是微电影的“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投入”和短时间观看特性,决定它的创作个性。
  一、 微电影的“猎奇性”
  好看的微电影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选题猎奇”,比如近期的几部微电影:《三人夜》《活着》《矿工》《狗唱》等等。于是学界就有人提出“猎奇性选题应止步”,原因是靠选题吸引眼球不会是正能量的,会把观众引入“歧途”等等……笔者认为,微电影既然是“大众的”“草根的”,它的属性就不会完全是“宣教的”,所以我们应该对“猎奇选题”有个公开公正的评价。
  所谓题材“猎奇”,主要指的是,作者在创作微电影的时候,选择了哪些人们日常很难看得见的事情或者从未听说过的故事为元素进行创作的题材。以上述几个节目为例,《活着》表现了地震后,某城区50多岁的女工与一个41岁的中年农民以夫妻名义住在了一起,俩人虽然都各自失去了丈夫、妻子,但是他们又都在寻找各自失踪的孩子,以至于后来“捡”了一个孩子抚养……在网络的帮助下,当丢失孩子的家长领孩子回家的时候,50多岁的女工甚至要到这个孩子家里当一辈子“保姆”。此片故事看似猎奇荒诞,但是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仍然能看到该片强大的人情人性的一面。
  还有《矿工》,表现的是一对父子为了给家里赚钱盖房娶媳妇,来到了某地私人煤窑打工,由于拖欠工资,父亲被打,父子俩决定报复矿主,于是他们精心制造了一起“假矿难”,招来了安监局和环保局的干部,最后查封了这个无牌照的小煤窑,拘留了矿主,解救了30多名矿工。可是在这起“假矿难”中,砸断了他们最好的兄弟的一条腿……处于无钱赔偿的原因,父子俩又不敢承认矿难是他们“一手安排”的。这部微电影还是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报复“坏人”的同时也伤害了朋友,辩证法就是如此。
  当然,微电影从猎奇到离奇的作品也是有的。比如《变性人》《一夜情》《猫狗大婚》等。微电影作品是不是“猎奇”,不仅仅要看节目的选题和选材,关键还要看作者通过这个“猎奇”的选题,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表现的结果怎样,低俗的、有违于“真善美”社会底线的,要坚决杜绝。
  在这里我不是为微电影的“猎奇”开脱,而是要强调创作微电影“思考方式”:当我们站在一个责任人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的选材可能是“另类”的或是“猎奇”的,但你的作品应该是“责任”的、道德的,有“底线”的!
  二、 微电影中的惊悚片
  随着《枕边有张脸》《诡镇》《步步追魂》《少女灵异日记》《诡婴吉米》这些惊悚片的连续上映,2013年中国的惊悚片可以说是达到了“高产”,拍摄完成了三十多部,播出了25部,创中国电影界的历史新高。2014年国产惊悚片《鬼吹灯》和《朝内81号》等等也达到了数量和质量的高峰,2015年有更多的惊悚片问世。伴随着国内惊悚片的崛起,微电影的惊悚片也开始见诸端倪。仅2015年第一季度,笔者就参加了7个惊悚片的策划会议。微电影的惊悚片策划会很简单,作者提前将写好的故事情节发给我,以及一些“专家”,然后大家汇在一起给剧本提意见……惊悚片创作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大概模式的,比如装神弄鬼、音乐恫吓、出奇幻觉、梦中惊醒等等,但我在看剧本的过程中感觉到故事性太弱,都是一些“事件”中的“惊险一幕”。比如有一个叫《盗墓》的剧本,写的是兄弟二人听说某地有“先人”的墓穴,于是就去盗墓,进入墓穴后出现了“鬼”,于是二人吓得昏死过去,第二天才清醒过来,爬回了“现实”。像这样只是利用“人扮成的鬼”来吓唬观众,就是惊悚片了吗?2013年协会收到20多部惊悚片,2014年收到了60多部惊悚片,没有一个能够获奖的,原因就是惊悚片的拍摄不是一扮,二吓,三黑灯那么简单。惊悚片也需要有一个相对合情的故事情节,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紧张细节。像好莱坞的惊悚片《死神来了》和《电锯惊魂》,里面就没有“鬼”,完全靠扎实的剧情和对悬疑的把控技巧。
  还有一部5分钟的惊悚片,作者的意图是好的,表现了一个医学院大学生为了了解课堂上的人体结构,利用晚自习时间来到了人体解剖室,接下来的情节就“非常离奇”了:学生进入人体解剖室,华灯齐放,5个骷髅同时向学生敬礼,并且一一介绍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在接下来就是人体骨骼和学生交叉跳起了交谊舞……剧情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反而有搞笑的成分,完全失去了惊悚片的作用。看惊悚片的观众大都是学生群体和小情侣,他们看惊悚片的目的就是寻求心理刺激,没有了心理刺激,惊悚片就失去了意义。
  惊悚片难拍,特别是微惊悚片,他要求在短时间内用最好的创意和快节奏的故事来完成惊悚,而不是靠幻觉、恫吓、强音乐、神经质来解决问题。惊悚片还是小众的,所以笔者建议惊悚片的爱好者、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最好是在拍好微电影的基础上,在涉猎惊悚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就可能“一事无成”!
  三、 微电影的“恶搞”艺术
  在微电影作品中,近两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一些“恶搞”的短片,比如《左手》这部6分钟的微电影,作者将自己总犯错误的左手使用各种办法束缚起来,可是只要对左手“松绑”,左手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最后主人公甚至要用菜刀砍断左手。还有一部《请随手关灯》的37秒短片更是恶搞的离奇。该片表现的是一名男同学在凌乱的宿舍里休息,突然接到“女朋友遭遇车祸”的消息,这名男同学不顾一切地向医院跑去,就在他快到医院的时候,突然想起宿舍的灯还没有关,于是又跑回来关灯。短短的37秒,看了即使人啼笑皆非,又回味无穷。
  可以这样说,恶搞剧目几乎是伴随着微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特别是网络视频的出现,给了恶搞剧更大的释放空间。他们随时创作随时上载播放,观众五花八门,流传于各类媒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胡戈“一个馒头”的出现,年轻人“恶搞剧”创作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成熟,甚至有的大学生的视频作业,就是恶搞剧。笔者认为,这种“恶搞剧”,在国际国内的网络剧中早已不是新鲜的片种。在视频碎片化的生态环境中,这种非典型性逻辑思维,最能够调动观众的眼球,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瞬间的槽点,即时的离奇,都能够“点亮”创作者主观的心灵“戏点”。   恶搞剧的作者大都是主观理想主义的创作,他们要通过恶搞视频,去解嘲或者自嘲世间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类人物,所以他们的作品往往有时候“俗不可耐”。但有些作品也还是能够表达现实理想和价值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恶搞”的时候,要把握住“俗的底线”,吐槽那些危害社会的热点事物,讥讽那些“俗不可耐”的反面人物,切不可“庸俗”。
  笔者就曾见到过几部笑点较高的恶搞剧,其中有一部作品表现的是一名学生,在给全国名牌大学的校长讲课,校长们在下面有玩手机的,有瞌睡的,有窃窃私语的,突然讲课的学生“头像”变成了教育部长,下面顿时鸦雀无声、整齐坐好……像这样的“恶搞剧”,还是能够传达一些正能量的。进行恶搞剧创作是需要作者有一定电影艺术功底的,不是拿起DV机、几个人搞笑一个故事就能够完成的。笔者还是提倡视频爱好者,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先掌握一些微电影创作的基本要义以及技巧,在电影艺术创作上较为成熟后,在进行讥讽幽默方面的创作,切不要一开始就自己艺术发展的方向确定在“恶搞”剧目上。
  四、 微电影能否进入“喜剧时代”
  好像我们进入了喜剧时代,电影界的《泰囧》《私人定制》,网络剧的《屌丝男士》《嘻哈四重奏》《屌丝夫妻》等等,都在各自领域领跑着收视(点击)卖点的高潮。唯有微电影至今没有看到出类拔萃的喜剧作品。笔者连续3年参加全国微电影大赛评奖,在上千部作品中,很难找到几部喜剧色彩的微电影,优秀的就更不用说了。微电影是大众的,大众的微电影本来应该给大众带给更多的欢笑,可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微电影,大都是爱情的、悲情的、苦情的等等。那么是不是微电影的创作者不想制作喜剧微电影呢?笔者分别采访了解了20所大学的50多名学生和20多位独立制作人。他们的共同的困惑就是——没有好剧本。也就是说一部拍出来自己都笑不出来的作品,何以给观众欣赏。
  倒是微电影的“兄弟”微纪实,出现了大量的“喜剧段子”。我们在辽宁卫视、江西卫视和北京电视台经常能够看到老百姓拍摄的“搞笑”视频。在每年的微电影评奖中也观赏了不少大众拍摄的“开心一刻”。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科技进步了,网络发达了,观众的“笑点”也一步一步走高了,这就要求微电影创作者,深入生活,发散式思维,大胆混搭,合理穿越,巧妙跨界,不断地在人民群众中寻找“乐子”,使我们的微电影不再是爱情戏、悲情戏、苦情戏的天下(摇篮)。
  用“稀缺”这2个字来概括微电影中的喜剧作品是不为过的。但是要创作出高质量的喜剧微电影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剧本创作。辽宁沈阳大学王雪娇拍摄了一部《走空》的微电影,剧情表现的是:白天,一个小偷自配钥匙打开了一位中年妇女的家们,本以为主人不在家,拿了钱包又找到了金耳环,正打算出门,突然门铃响了,送快递的来了,小偷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主人竟然“摸索着”从厕所里走了出来。原来女主人怕有意外,装作了盲人。女主人通过摸索着开门、找钱付款、在梳妆台前摸索金耳环等等一系列活动,一步一步地使小偷将盗走的钱和物品“吐”了回来,使人大笑不止。像这样的作品当然获得了创作一等奖。这是在1300多部微电影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喜剧片。
  微电影是大众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不指望2015年会有大量的喜剧微电影出现,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有大量的微电影爱好者能够深入生活,创作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微电影,将喜悦、快乐、欢笑尽可能多地呈现给观众(参见胡国钦的《论摄影艺术的审美思维》)。
  五、 微电影植入广告是刚需
  到2015年上半年,湖南吉首大学传播学院已经连续3年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广告,也就是将企业需要的宣传广告植入在微电影创作之中,3年中他们共为企业制作了500多部微电影。在这些作品中有公益性的,还有国际名牌广告可口可乐、麦当劳、佳能、东风日产等等。处于好奇我专门对一些企业进行了了解。深圳的某一知名企业的宣传部长为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制作一个15秒~30秒的广告片平均需要10至30万(没有名人画面的广告),在地级市电视台播出一个月,需要200万~300万。我们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作广告,10万元能够带来30部作品,企业花一万元能够在知名网站上刊登一个月以上。如果学生自己上载宣传,一分钱都不用花,且可以30部作品同时刊登(播放)在各个不同的网站上,有的公益性的广告甚至可以在电视台免费播出。
  现在算这笔账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广告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络宣传的重要,于是近些年不断出现了企业购买微电影剧本的情况。当企业认为某一个微电影剧本适合植入本企业产品的时候,就会拿出资金投入拍摄。
  中国的广告业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恢复期和90年代的成长期,进入了21世纪的高起点快速发展期。但是有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的“爆炸式”拓展,大企业的公司经理、企业家在广告媒介运用上,已经不把电视台作为广告投放的唯一平台了,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起电影、手机、游戏、客户端等。
  因此企业和广告公司为了赚取更大的社会效益,一定会逐步推广和选择“投入相对少,效益相对大”的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业务,于是与互联网相关的微电影、游戏、手机视频、客户端等等,就开始了大踏步地进军广告业。
  微电影是满足大众欣赏娱乐的艺术形式,如果这种艺术形式植入了广告,就变成了企业家广告户主的宣传手段了。直接的广告片大家已经看得非常厌烦了,将短小精悍的微电影植入广告这是当下最为经济实惠的创作形式。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广告主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有价值的大众欣赏艺术。因此,微电影不但不能排斥广告的植入,而且还要通过广告的植入,带来微电影创作的更大效益化.。现在已经有多个影视公司、广告公司、视频网络拿出50万、80万、100万征集微电影剧本,征集微电影导演,我们期待着微电影创作的百花齐放,也乐见广告的投放手段“多姿多彩”!
其他文献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种类,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颂。在美的表现形式中,悲剧属于崇高美。而电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悲剧的表现手法,往往能够体现出更加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特洛伊:木马屠城》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蓝本进行改编,基本还原了那段城邦岁月中英雄为爱情献身、为荣誉而战、为国家而死的澎湃激情。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Paris)与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古希腊第一美人海伦(Helen)热烈地相爱了,
《马达加斯加的企鹅》一片,带给观众的观影体验,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大荧幕被眼花缭乱的企鹅和反派人物们占据了整个视野,耳中也充满了各种奇思异想的台词对白,给人以欢乐和意外的惊喜。萌作为近期亚消费化的代表热词,具有很多受众,依托萌文化创作和制造看点,好莱坞有一条完整的链条。企鹅是网络时代我们最熟悉的陌生动物,从《快乐的大脚》突出表现企鹅憨态可掬外形、舞步轻盈顺驰,再到《马达加斯加的企鹅》超级特
一、引言  《傲慢与偏见》作为18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完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乡村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社会价值观以及婚恋观念。本文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和社会生活,以了解十八世纪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变化和英国文坛的盛行风格等。  18世纪的英国在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和通讯业的快速发展下,催生了一场文学界的盛世,涌现出非常多的著名小说家、诗人和优秀的作品。18世纪的英国是现
在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传播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得以广泛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电子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手段等新兴媒体进行传递信息的传播环境即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尤以网络与手机传播的形式最为显著。此时此景,文化传播就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达便拥有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未曾面对的困难,笔者以广
2014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东德艺术家们关于史塔西治下的生活记忆也开始逐渐朦胧。  伴随柏林墙倒塌的,还有东德的艺术。此问的25年里,东德的艺术家们似乎再也没能创作出《分裂的天空》,而在此之前,东德的文学成就却是公认的,西德评论界甚至认为自60年代末期,最优秀的德文作品出自东德作家。史塔西治下的民主德国,究竟是如何催生出高品质艺术的?我们不妨以《窃听风暴》的电影叙事的侧面展开分析。  一、史塔
[摘要] 婚姻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基础?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样的婚姻观和幸福观?《裸婚时代》通过童佳倩(追求感情)和陈娇娇(追求物质)的故事给予了正面回答: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为支柱,为灵魂;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幸福可言。作品批判了重物欲轻感情的婚姻观和幸福观,对当下青年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裸婚时代》 感情与物质 婚姻观 幸福观   doi:10.3969/j.issn.1002-691
[摘要] 艺术学为了其学科的根基而努力寻求所谓的艺术“共通性”,但至今未果。寻找“全体共通性”无异于“单线串珠”,是“线性思维”简单化的产物。但是,艺术世界的复杂性拒斥简单化。采用“非线性思维”则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性,它支持“网络联结”模型,使用这种模型能够获得一个建立在局域联结关系基础上的“艺术系统”整体;这样便可以照顾到艺术世界的复杂性,消解“全体共通性”难题,从而最终夯实艺术学的基础。  [
[摘要]在电影语言和形式创新的意义上,“第五代”最大的贡献在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电影化,体现了造型的纪实性与意念性相融合的特点,带有强烈的“作者电影”的特征。“第五代”电影以空前的对电影语言的高度自觉,颠覆了影像作为叙述故事情节工具的传统电影观念,解放了被封闭在故事情节之中的影像,使之成为影片独立的表意元素参与剧作。  [关键词] 第五代电影张艺谋 影像美学黄土地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创作者比较自觉
肥皂剧是美国人的一大发明,正如美国著名幽默作家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所言,肥皂剧仿佛在做简单的三明治,只是要完完整整地吃到可能要花费数月以至数年的时间了。“首先,在每层广告之间,摊上20分钟的对白,20分钟的受苦女性;然后,抹上一点贵族口味,洒几滴泪,用管风琴音乐调调味,再说上肥厚的前情提要即可。可供每周5次使用。”[1]  自上个世纪40年代末兴起至今,肥皂剧这种独特的电视节
一、 当前我国引进电视综艺节目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电视节目市场中,引进和购买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争夺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的热门选择。特别是近几年,如《了不起的挑战》《我是歌手》等节目通过版权引进,成功推出市场,获得了相当不错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受众及业界的口碑。但在这条单纯“拿来”的道路上,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更多昙花一现的节目实则不胜枚举。  从最初的一味照搬外来模式,严重缺乏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