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悲剧性探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des17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作为一种戏剧种类,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颂。在美的表现形式中,悲剧属于崇高美。而电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悲剧的表现手法,往往能够体现出更加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特洛伊:木马屠城》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蓝本进行改编,基本还原了那段城邦岁月中英雄为爱情献身、为荣誉而战、为国家而死的澎湃激情。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Paris)与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古希腊第一美人海伦(Helen)热烈地相爱了,为了爱情,帕里斯将海伦带回了特洛伊,想要终生相守。斯巴达国王为了尊严进攻特洛伊,他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Agamemnon)嗜战,积极地参与了战争。在这场旷世之战中,古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Achilles) ①为了勇士的荣誉而战,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尔(Hector)②为了领土的完整而战。勇士的命运、城邦的兴亡、乱世中的爱情牵扯在一起,具有极其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一、 题材选择:战争与爱情的悲剧色彩
  特洛伊之战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幕,许多史诗英雄或在这里诞生,或在这里消亡。战争是悲剧永恒的题材,影片在这种题材下奠定了深厚的悲剧性基调。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下,表达了欲望、权力、斗争、人性、爱情以及死亡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什么要战争?在影片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由。帕里斯为爱情而战,他深爱着海伦,想要与之共度一生,为此不惜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子民带入战火纷飞中,也要成全爱情的伟大。在特洛伊战争中,海伦和帕里斯最终活了下来,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延续,而别人的爱情呢?赫克托尔与妻子的爱情,阿基里斯与女祭司的爱情,在战火中消散,在历史上永存;赫克托尔为国家而战,作为特洛伊的大王子、未来的接班人,他热爱着自己的子民,关怀着自己的国家。当他看到弟弟执迷不悟将海伦带上船,那一刻,他已经做好了为战争而牺牲的准备。为此,他告别妻儿,向垂垂老矣的特洛伊国王承诺,为了国家,战斗至死;古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为了荣誉而战。他是勇士,是古希腊的骄傲,仿佛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阿伽门农为了权力而战,他是一个好战分子,为了自己想要统一古希腊各城邦的愿望,他积极地怂恿弟弟发动战争,最后过早地死在战争中,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由于战争,影片的悲剧性过早被定下,悲剧色彩始终笼罩着人们,而爱情,更是战争中的奢侈品。邱紫华在《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中提到:“美学的悲剧性是把人生的不幸与苦难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命毁灭和引发的悲哀痛苦情绪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同时,它又是对悲剧主体遭到不幸与苦难及毁灭时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1]战争给人带来苦难,战争中的爱情也给受众带来极高的悲剧审美体验。
  二、 情节设置:矛盾冲突中体现悲剧精神
  (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外部冲突
  战争这一庞大的悲剧题材,奠定了影片的悲剧基调,而具体情节的设置更是在矛盾冲突中体现着悲剧精神。电影是一种叙事传媒,叙事即讲故事。情节是故事的核心,结构是悲剧的基础,也是悲剧的灵魂。剧情的走向如何安排,是悲剧艺术中首要且是最重要的任务,这是由悲剧的本质决定的。《特洛伊:木马屠城》基本沿袭了《伊利亚特》的叙事结构,通篇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古希腊城邦林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是史诗记载的重要主题,而在影片中,特洛伊是一座坚强的城堡,打破了阿伽门农想要统一希腊各城邦的神话。故而阿伽门农积极推动战争,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悲剧。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是影片的基调,也是故事发展的前提。在国与国之间极不稳固的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悲剧发展的必然,帕里斯与斯巴达王的冲突因海伦而起,阿基里斯与赫克托尔的冲突因赫克托尔误杀其表弟而起,甚至于爱情中的彼此双方的冲突,为了生,为了死,为了国家,为了荣誉。冲突的双方为我们展示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受众作出选择的同时,矛盾的化解也为影片做出了选择——带来悲剧性结局的选择,体现出影片中的悲剧精神。
  (二)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
  在人物双方的冲突中,每一方的立场看似都很坚定,可人物的内心也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双重冲突下,具有更加强大的审美力量。阿基里斯为报表弟被杀之仇,孤身一人来到特洛伊城墙外,决战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尔。在这场激烈的决斗中,阿基里斯勇猛无敌、意志坚韧。在杀死赫克托尔后用马车拉着其身绕城三周,极其冷酷。可在特洛伊老国王潜入阵营,用颤抖的手请求他归还赫克托尔的尸体时,阿基里斯面对昔日的敌人的尸体,留下了脆弱的眼泪。他说,我们很快就会再见,我的兄弟。神有预言,阿基里斯的死将紧随赫克托尔之后,阿基里斯已做好死亡的准备。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阿基里斯内心的激烈冲突,他是古希腊第一勇士,在战争中是士兵们的精神支柱,但他不是杀人机器,对于同样拥有勇士精神的赫克托尔,他的内心是敬重的,甚至把他称作“兄弟”。这一情节的安排极其动人,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面的阿基里斯,一个隐藏在坚不可摧的外表下的柔软灵魂。他隐藏了自己的脆弱,选择了死亡之路,构成了影片中最清晰的一条悲剧线索。与之相对,影片中的另一位英雄——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尔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当在回乡的船上看到海伦的一刹那,他仿佛预见了自己的悲剧性命运。他要求弟弟将海伦送回斯巴达,遭到了拒绝。一方面,作为受弟弟敬重的长兄,他理解弟弟年少的爱情冲动,想与相爱的人相守一生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特洛伊的长子,未来的继承者,他必须对自己的子民负责,保护城邦不受战火的摧残,是他作为王子的职责。他的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他不想战斗,命运却将他推入悲剧的深渊,最终为国家战死,也成全了他的荣耀与勇士精神。不仅仅是这两个英雄,影片中其他人物的选择,也预示着他们内心的挣扎——帕里斯在勇敢战斗与怯懦之间的挣扎,女祭司在爱情与国家之间的挣扎,海伦在爱人与众生之间的挣扎,每个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都塑造出了极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影片的悲剧性更增添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影片在情节设置上,通过人与人、国与国的外部冲突构建悲剧宏阔结构,又通过人物内心复杂的激烈冲突为悲剧城堡添砖加瓦,使影片更加具有感动人心的悲剧力量。   三、 人物形象:悲剧人物的精神内涵
  《特洛伊:木马屠城》的整体架构基本沿袭《伊利亚特》,与之不同的是,影片中淡化了神的色彩,更加强调人的光辉。悲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更加深刻具体,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在悲剧作品中,悲剧人物的性格在情节的推进中体现;反之,他的性格又推动情节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深刻细密的逻辑性。首先来分析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古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阿基里斯是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在古希腊传说中,是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和英雄珀琉斯(Peleus)之子。出生后被母亲浸在冥河水中,除了因为忒提斯(Thetis)怕其淹死而抓住未沾到冥河水的脚踵,全身刀枪不入。在军队中,阿基里斯是士兵的精神支柱,他所到之处,绝无败仗,万众欢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出生仿佛就是为了战斗,为英雄的荣誉而战。在阿基里斯犹豫是否加入联军对特洛伊的进攻时,与母亲有一段对话。母亲说:“你留下来,能过平静的生活。你会找到一个好女人,生下很多小孩,儿孙满堂,他们会敬爱你,你走了他们也会记得你。当你的子孙后代都不在人世,你的名字就会被遗忘。如果你去特洛伊,荣耀将归属于你。你的伟大事迹将流传千古,世人将永远记得你的名字。但如果你去特洛伊,就会一去不返,你的荣耀将为你带来灭亡。”阿基里斯沉着的回答到:“你知道我会去的,母亲。”是的,他就是一个勇士,为荣耀而生,也要让世世代代都记住他的名字。阿基里斯是一个沉着冷静、热爱自由、英勇果敢、忠于友情、追求荣誉的勇士,而在他一生不羁爱自由的路上,他也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特洛伊的公主,一位虔诚的女祭司。阿基里斯一刀砍掉了太阳神的铜像的头颅,而女祭司对于太阳神是无比虔诚的,他们的相遇便是巨大的悲剧。而他们却相爱了,来自战争中两个不同的阵营,他们的爱情举步维艰。古希腊第一勇士显示出了他内心的柔软,为影片的感情线索注入了不可替代的悲剧色彩。最后,在大火燃烧的特洛伊城中,阿基里斯疯狂呼喊着爱人的名字,在混乱中,被帕里斯一箭射中脚踝——他的致命之处,结束了自己英勇的一生。曾经看到过一句评价阿基里斯的话,无比贴切——他的致命之伤,并非脚踝,而是爱。英国美学家斯马特曾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身上,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2]阿基里斯一生果敢,为了自由与荣誉英勇作战,最后死在爱人的怀里,很难说是否是一个悲剧中的圆满结局。不仅仅是阿基里斯,赫克托尔作为特洛伊的支柱,在面对来自古希腊第一勇士的挑战时毫不怯懦,为了挽救自己犯下的、误杀阿基里斯表弟的错误出战。赫克托尔离别妻子的一场戏另无数观众为之泪流,因为自己正在目睹着,一个注定的悲剧的诞生,一个英雄的逝去。而英雄与英雄之间是惺惺相惜的,阿基里斯与赫克托尔,也在古希腊的历史上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45.
  [2]斯马特.悲剧[M]//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6.
其他文献
《猜火车》(Trainspotting/TS),一部讲述当代英国年轻人的电影,带给观众强烈的青春气息和精神荒芜的震撼。《猜火车》是一部小成本的片子,导演丹尼·博伊尔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影片。他的黑色幽默、冷静喻讽的叙事风格,同时配以现代感的音乐效果、充满时尚气息的服饰及口头语,成就了这部另类经典影片。影片在英国公映后被评为最令青少年感动的电影,荣获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7年1月3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科万传法教授在本校新实验空间组织了一场名为“映像:穿过霾时代的童话 ——周洪波最新纪录片‘全’展映”的活动,笔者有幸受邀参加。同样较为有幸的是,之前与笔者素昧生平的导演周洪波居然是苏州大学校友,当然,更为有幸的是让笔者用整整一天时间感受了几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社会人文纪录片,尤其是其主要以“直接电影”方式现场实地拍摄而来的那几部,特别令人震撼。笔者真的震撼于
中国早期电影明星阮玲玉陨落距今78年,今天的年轻人对这个名字仍然不陌生。她的艺术才华和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逝中闪烁着不朽的光芒。被誉为东方影坛永久的奇迹。她塑造了中国妇女形象序列抒写了一个时代。  一、浓缩人生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父亲在她6岁病故,孩童时代随母在张家做帮佣,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经张慧冲介绍,考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挂名夫妻》
[摘要] “主流电影”的概念是从2005年开始被广泛运用并讨论的,在民国时期的主流电影中是没有商业片与艺术片之分的,所有的影片在创作之初都以商业目标为重,编导者并不会过多的在意商业与艺术的分歧和矛盾,这是与现今的主流电影区别最大的地方。而实际上,主流电影并不是固定在某一种类型或是商业与艺术的分化上,只要具备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被市场所接纳的影片都有可能成为主流。  [关键词] 主流电影
一、 中产阶级的精神肖像  阿斯哈·法哈帝作为伊朗新电影导演中的一员,主要于新世纪后投身电影创作,生活困境是其影片的总体表征,展现出人们在生存无忧的境况下所面临的婚姻、宗教、道德等情感和人性抉择,中产阶级是彰显这些精神困境的主要载体。  婚姻在法哈帝的多部影片中均成为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与尘共舞》中男人因还债而被迫与妻子离婚,《烟花星期三》以一个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平民视角窥见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婚姻
中国自古以来便具有浓厚的孝道传统,孝道使人们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家庭中,老人理应得到最深厚的慰问与关心,但随着社會的发展,空巢老人的现象愈发严重。对此,人们也纷纷呼吁要关心关爱空巢老人。青年导演邢健怀着对已逝爷爷的爱与对当下空巢老人现象的关注,拍摄出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冬》。该片以一个孤独的老人为主角,讲述了其去世七天前所发生的事情。导演灵活运用他丰富的纪录片拍摄经验,以黑白片的形式
《肖申克的救赎》是史上最为出色的电影之一。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美国,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从此便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另一名罪犯,他是监狱里的“权威人物”。安迪在20年里利用一把小小的岩石锤挖穿了牢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终于逃出。获得“自由”的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
历史本然地发生着,对历史的记录和反映便构成一种重述。重述的方式不同、重述者的立场不同,所拼贴出的历史及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就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我们始终无法绕过的一道坎儿,7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无法忘却那段历史,当然也从未停止这种重述。  一、 “中国形象”转喻下的“母亲”意象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艺实践,笔者发现,尽管重述的方式、立场甚至场合各不
《龙猫》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日本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美学观点,在日本人的眼里,世界万物都有灵性,人也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要理解尊重大自然同时还要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对大自然的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古代对大自然的理解是相似的,近些年来,世界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电影开始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在《龙猫》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导演对本土美景的挖掘,通过这种美景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人们浓浓的乡愁,
《海洋之歌》这部动画电影是由汤姆·霍尔所导演,整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近代欧洲动画电影所具有的文化艺术风格。实现了爱尔兰文化与现代电影的融合,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极深的民族艺术内涵。同时,独特的美术风格,也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海洋之歌》是欧洲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整部影片采用的是复杂的手绘形式。通过与传统的动画电影的对比可以发现,《海洋之歌》与其他成功的手绘电影一样,都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