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40年前的一次“户外”经历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龙江,北京人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云南插队当知青。
  1979年曾去了西藏,停留在拉萨和林芝。
  八十年代时云南的123个县,走过了三分之二。
  九十年代曾走过老挝,并在金三角一带行走。
  如今年龄大了,却也依然户外。
  近几年也曾在北京的大海驼山迷过路。
  也曾在滑雪场上疯狂。
  总之,户外在他身上,还在继续。
  
  1966年
  
  当”文化大革命“最初的狂热过去,头脑冷静下来。学校逐渐开始“复课闹革命”。我们是66届应届毕业生,不属于复课的对象,大学已经停止招生,我们升学无望,于是开始考虑向何处去的问题。经过比较和选择,受到当时的一部电影《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的影响,决定先去云南西双版纳考察一番。
  我们当时走正规途径,先到农垦部开了介绍信,经云南省军管会边疆组批准并向下通知,最后我们北京65中的高中同学一行五人才终于踏上了奔赴西双版纳的旅途。那时从北京到昆明,火车至少要走四天,中途还要转次车。从昆明到西双版纳要坐五天汽车,第一天到玉溪的扬武,第二天到元江,第三天到墨江,第四天到思茅,第五天才能到达西双版纳的景洪。那时这条路大部分是土路,汽车开过卷起一阵黄尘,不一会后窗上就盖满了尘土。山高路陡,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晃晃悠悠地爬行。车窗外,一边是陡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深谷,心里有些发虚。一路风尘伴着美景,窗外不时出现一幅幅在北京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色:有时从雾里钻出来,脚下是茫茫的云海;有时在荒无人迹的山岭中突然出现一个绿树掩映的少数民族村寨;有时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妇女从车旁走过,有彝族、哈尼族,到了小勐养,开始看到傣族。同车的当地人向我们讲述少数民族风情和流传中的“云南18怪”。心里涌起阵阵兴奋,憧憬着前方的美丽神奇。到景洪后,开始进行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户外行走。我们从景洪沿着一条通往大勐龙和勐宋的公路往南走,一路步行。经过了景洪农场的几个分场和一些傣族村寨,又经过一条河,技术员告诉我们,这条河叫流沙河,当时是旱季,河水不大,河里有几个傣族人在洗澡,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见傣族的男女同浴。不久我们来到一个叫嘎洒的小镇,这里是平坝的尽头,从这里再往前走就是上山的路了。走上山路,觉得两条腿逐渐变得沉重起来,头上顶着亚热带的太阳,汗水不住地往下淌,嗓子里直要冒烟。这时已经看不见热情好客的傣族村寨,技术员告诉我们,傣族一般住在坝子里,山上是自称为爱尼的哈尼族,由于山里地广人稀,爱伲寨子多数在深山中,路边很难看见。找不着水喝,没有办法,只好忍了。对面偶尔走过来几个爱伲妇女,穿着黑色的上衣和短裙,短裙松松地吊在胯上,露出上半个屁股。背上的背篓不是背在双肩上,而是把系着背篓的带子顶在额头上。她们嘴里嚼着槟榔,满嘴血红,一路走一路双手还在编织。在北京我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两条腿像灌了铅,越来越沉重。同伴戏言:“走得腿肚子都朝前了。”这时肚子也饿得咕咕叫,身上直冒虚汗。终于走到了一个叫曼达纠的寨子。这里是景洪农场与东风农场的交界地带,再往前走就是东风农场了。东风农场的前面,则是中缅边境。当时我们没有想到,后来我们下乡落户的地方,正是前方的东风农场。我们大致看了地形后,到附近景洪农场的曼坡分场落脚。晚餐是米饭和豆腐,吃得格外香。
  考察第二个地点的时候,我们走进了热带雨林。沿着一条林间小路往前走,展现在我们目前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原来以为森林中是绿树、阳光和蓝天的世界,走进去发现其实不然,一种遮天蔽日的感觉扑面而来。由于热带地区终年高温高湿, 树木长得高大茂密, 从林冠到林下树木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形成多个层次, 彼此套迭, 几乎没有直射光线能到达地面, 林中十分幽暗, 阴森潮湿。真正的原始森林藤树缠绕,密不透风,人根本进不去。这里已经开出一条小路,有人活动过的痕迹,但基本保持着热带雨林原始生态。我们看到各种树木大小皆俱,高矮搭配,高的有30米以上,矮的小灌木丛几乎伏在地面上。这里有许多在别处的森林里从来看不到的景观:有的树长出巨大的板状根,有的树身上缠绕着粗大的巨藤,有的树在树枝上、甚至树干上开花,有的树在树干上长出许多根又重新插入地下。我们在这个植物王国中走着看着,脚下踩着一层腐叶,一会上坡,一会下坡,不觉已经走了很多路,感到有些累了,上坡还好一些,下坡时腿上发虚打滑。眼前老是一片暗绿色,看多了感到有些头晕恶心,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这叫热带雨林中的“绿色眩晕症”。当我们终于从林子走到公路上时,居然有种“重见天日”的感觉。
  
  如今
  
  这次户外经历,是我第一次走那么多的山路,第一次体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第一次走进热带雨林。正是这许多“第一次”,使西双版纳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其他文献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那坡县与越南毗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八十多个县市中壮族比例最高的县市之一。该县境内的壮族按自己的称谓和各自的语言划分有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税、布依、布嗷、布省、布决、布拥、隆安、左州12个族群。其中,自称为“敏”(亦称布壮)的族群,就是人称黑衣壮的一个特殊的族群。    远古走来的黑衣壮    相传,远古时期,布嗷、布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茂密,土地肥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
都说鲜花送亲人,送友人,而在国际劳动节这天,我因为一个埋藏心底很久的小愿望,把鲜花送给了两位清洁工人。  每天在上学的路上,总是会看到街边忙碌的清洁工人,当别人在车内安享旅途的时候,他们却忙个不停,就算风雨之时,亦是如此。而一些早已年过半百的清洁工爷爷,清洁工奶奶,更是让我感动,毕竟,他们已经年老了,每天都是疲惫的。而我希望可以用我这个小小“动作”,让他们快乐。  午饭过后,我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到
可可西里蒙古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流行的说法是“青色的山梁”、“美丽的少女”。可青海省一位七十多岁的著名蒙古人士坚决不同意此说法,他说“水纳滩”的意思是“水较多的草地”。的确,湖泊水系是可可西里荒原上最壮观的一幅画卷。在可可西里北端,位于青海和新疆交界处,海拔6860米的布喀达坂峰下的太阳湖,是青海境内最深的湖。乌兰乌拉湖是可可西里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湖水晶莹碧绿,在远方雪山的衬托下
我那个上过大学的妈妈,为了让我读个好中学,将来也跨入大学的门,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报了补习班。可更让人头疼的是,她但凡抓住一点机会就会想方设法把话题引入我的学习中,滔滔不绝地开始她的“演讲”。  记得有一次,我兴致勃勃地看一部电影,其中的主人公正在父母的监督下写着作业。这一幕正好被打扫卫生的妈妈看见了,她立刻放下扫把,扭头看了看我。我没有理会她的眼神示意,她便气势汹汹地朝我走来,挡在我面前,左手叉着腰
期中考试后,班里一向活潑好动的志强突然变得安静了,就是下课也很少到操场活动,总是坐在座位上,不是呆呆地望着窗外,就是看书写作业。说实话,我并不为他的“刻苦”学习而高兴,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应该过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我还是喜欢他以前该学就学,该玩就玩的性格。他的变化必有原因,我一定要找时间了解一下。  一天下午放学,我有意和他一块儿回家。我们边走边聊,原来他的变化是因为期中考试落后到了第三名
天气暖了,妈妈在阳台上养的那盆吊兰也有了变化,不仅叶子长了不少,就连枝条也开始慢慢长了出来,好似正在迎接客人的手臂一般。  欣喜的我将它搬进了我的房间,放在了书架上,每当写作业累了,就抬头看看它碧绿的叶子,再凑近闻闻它那淡淡的清香,也顿时会精神百倍呢!妈妈告诉我,吊兰又称垂盆草、兰草、折鹤兰,西欧又叫它蜘蛛草或飞机草。而且吊兰这样的植物,只要把它的枝条剪一段,插在土里,就会成活。最重要是,吊兰还是
我所想像的罗布泊,应该是风尘覆盖的荒凉,抑或千年无人的寂寞。  而以下的这些片子,却粉碎了我应有的想像。  罗布泊,在拓荒者的手中,拥有这样的颜色。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位于新疆若羌县境东北部,海拔768米,面积2400~3006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亘古至今,多少人为解开罗布泊之谜付出了心血甚至生命。1
在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环绕形成封闭性高海拔盆地,盆地内分布着众多主要由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等湿地。由于保护区的自然封闭性,人迹罕至,这里的湖泊水域成为众多鸟类的天堂。依协克帕提湖位于新疆阿尔金山保护区内,海拔3900米。湖水由周围冰川雪山融水汇集而成,湖畔周围沼泽密布,与黑颈鹤在西藏、云南等地的栖息环境大体相同,因此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黑颈鹤的
如果说家乡是藏在每个人心中永不落幕的歌,那么属于我的这一首曲子,就是在新昌县一个小村庄的太公庙悠悠唱响的,那是我存放儿时最美记忆的地方,那是我深深爱着的家乡。  或许因为新昌本来就是一个小山城,所以还没有进行开发的村子,大树茂密高耸,它们毫无规律地立在那里,更似天然的屏障,环抱着小村庄。特别是这里的水杉,直立在天地之间,在它们面前,我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小不点儿”。我从小就喜欢在这附近玩耍,而水杉
一、语文基础(40分)  (一)拼音与词语(24分)  1.选择每组中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 )A.冲着(chòng) B.拽住(zuài) C.屡次(lǚ)  (2)( )A.解剖(pāo) B.自卑(bēi) C.单于(chán)  (3)( )A.倔强(juè) B.吭声(kēng) C.攥着(zhuàn)  (4)( )A.要塞(sài) B.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