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敞视主义下的凝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门的世界》于1998年上映,是一部由彼得·威尔执导的奇幻喜剧电影。该电影记载了主人公楚门的生活,一个三十多年都生活在一—人为建构的真人秀节目中的“演员”。故事设定在一个名叫“海天堂岛”的假想小镇,是由导演克里斯托夫人为建造的巨型摄影棚。整个城镇的人都参与拍摄了这个由克里斯托夫制作的24小时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楚门秀”。电影主人公楚门在婴儿时期被克里斯托夫从5个孤儿中选中,成为该真人秀的主角。他的“父母”“妻子”“朋友”都是提前设定好的演员。在数亿观众的注视下,楚门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切都在导演克里斯托夫的掌控之下。直到有一天楚门发现一系列奇怪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他身上:他“死去”父亲的出现,从天而降的聚光灯,只落在他身上的雨水,等等。他开始怀疑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经过几天的观察,他意识到他的生活是虚假的,发生的一切都是人为事先安排的,他完全活在一个完美编织的谎言当中。经历了沮丧和恐惧之后,他开始计划逃离这个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地方。在克服了克里斯托夫设置的重重困难后,他终于离开了海天堂岛,拥抱了现实世界。
  该电影以其新颖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涵颇受欢迎。众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例如原型批评理论,鲍德里亚的超现实文化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等。多数文章侧重于讨论现实和对大众传媒的批评。本文借助福柯的凝视和全景主义理论,以分析影片中隐藏的“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全景敞视监狱模型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于1875年设计的。该设计由一个四周呈环形,中心为一座瞭望塔的建筑组成(如图1)。环形建筑被分隔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关进一名囚犯,中心瞭望塔里安排一名监督者。在全景敞视监狱中,处于环形边缘囚室里的囚徒彻底被看但不能观看,中心塔的监督者能看一切但不会被看到。该设计起到了完美的监视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囚徒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规训。边沁本人把全景敞视监狱描述为“一种新形式的通用力量”。当全景敞视监狱模型被推广应用到医院、学校、工厂时,它演变成了一种名叫“全景敞视主义”的机制,其核心是监督与规训。
  凝视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已经有众多学者对此研究了很长时间。其中,萨特的研究表明,凝视在主体和客体的身份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拉康指出,凝视在自我认同的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然而,福柯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凝视与权力间的关系。他指出,基于知识和权力的监督无处不在,它成为一种生产机制,构成了社会运作的规律。
  一、观众对克里斯托夫的凝视
  就这部电影而言,“观众”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所指。一个指的是观看该电影的、银幕外的观众;一个指的是电影当中观看“楚门秀”的观众。该处探讨的“观众”为后者。一方面,他们是该节目的消费者。导演克里斯托夫将楚门的日常生活娱乐化、商业化。电视前的观众消费着楚门的私生活,例如他的爱情、婚姻生活等,从而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导演克里斯托夫利用镜头将观众的偷窥欲合法化,观众带给了克里斯托夫收视率和商业利益。然而,观众始终处在克里斯托夫的掌控之中,因为他们只是以被动的方式接受着导演选择性呈现给他们的节目内容。正如节目中的一位观众所言:每当播放到楚门睡觉的时候,你都看不到任何东西。他们总是转动镜头并播放音乐,然后风拂过,窗帘飘动,而你什么也看不到。当克里斯托夫发现楚门失踪时,他立即切断了直播,使观众陷入恐慌。
  然而,在另一方面,节目的观众也影响着导演克里斯托夫的创作。尽管他们对谁是导演以及导演的长相几乎一无所知,但他们作为观众和消费者对他的节目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影响。观众对导演克里斯托夫的凝视规训着他。这意味着他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节目,而是根据观众的兴趣和喜好。观众的期望和理想操纵着克里斯托夫对剧情的安排。为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他为楚门安排了一位漂亮的女士,并决定现场转播其亲密过程。当楚门在镜头前失踪时,赞助商扬言要撕毁他们的合同。从广义上讲,赞助商也是观众。他们也向克里斯托夫施加了权力,因为他们为节目提供了经济援助,而克里斯托夫则通过在节目中展示商品来帮助他们达到营销的目的。正如福柯所说:凝视即权力。节目中观众对克里斯托夫的凝视产生权力,继而影响他的节目制作行为。
  二、克里斯托夫对群众演员的凝视
  节目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群众演员,包括楚门的父母,他的妻子和朋友。他们都在克里斯托夫的控制下为他工作。他们从克里斯托夫那里获得片酬,作为回报,他们在节目中放弃自由。他们所说的话,他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以及他们出现的地方都被事先安排。就像全景敞视监狱里的囚徒一样,他们处在分隔的囚室中,而克里斯托夫处在中心的瞭望塔。克里斯托夫对群众演员的凝视每时每刻都无处不在。所有的群众演员都在数以千计的摄像机包围中。这些摄像机就像克里斯托夫的眼睛在监视着他们,规训着他们的行为。正是群众演员的自我规训使得节目万无一失地正常运转,使得楚门自然而然地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
  然而,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群众演员打破了规则。她爱上了楚门,并告诉楚门,他实际上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中,让他去斐济找她。作为破坏规则的惩罚,她被解除了作为女演员的职务,并被驱赶出海天堂岛。
  因此,克里斯托夫对群众演员的凝视是其权力运作下的一种监督。这使得群众演员自我规训,并确保节目如克里斯托夫所愿运转。
  三、群众演员对楚门的凝视
  在这三层凝视中,群众演员对楚门的凝视在影响楚门的生活和塑造他的性格方面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是每天與他直接接触的人。
  楚门是全景敞视监狱中真正的囚徒。他不是一个能够自由选择、自由交流的个体,而是一个时时刻刻受监控的“囚徒”,他的人生轨迹早已被安排好,成为供观众娱乐的剧本。尽管他生活在一个看似真实的世界中,与周围的群众演员一样,实际上他是被隔绝、被孤立的,就像生活在全景敞视监狱被分隔的小囚室里。他与群众演员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等的,这就造成了他与这些群众演员心灵上的隔阂与不可见性,从而保证了节目的顺利拍摄。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中,而他无法看到操纵他生活的幕后者,处在中心瞭望塔上的监督者。这监督者既是导演克里斯托夫,也是扮演楚门父母、妻子、朋友的群众演员。为了让楚门永远留在海天堂岛上,克里斯托夫在楚门孩童时期就千方百计地使其相信,他所居住的地方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于是,他利用楚门的“父母”、媒体和学校对他的思想施加影响。在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每当他试图走得更远时,他的父亲就阻止他,并警告他,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当他在学校上学时,他的老师否认了他想成为一名探险家的梦想,并告诉他这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探索的了。甚至连当地的报纸都宣称,他所居住的海天堂岛是地球上最好的地方。一定意义上,父母、媒体和学校是知识和权力的象征。他们的凝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楚门在父母、媒体和学校的凝视下长大,以他们预想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因此他对自己的生活毫不怀疑。
  当楚门设法逃离海天堂岛,面对现实生活时,他以为自己脱离了监视,获得了自由。然而,他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与海天堂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社会中没有绝对的自由,整个社会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全景敞视监狱”,凝视无处不在。正如学者朱晓兰在其著作《文化研究关键词:凝视》中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目光无处不在、监视如影随形的社会,公共场所的电子监控,工作场合的空间安排,各类建筑中透明玻璃的使用,持续的、自动的、匿名的监视总是从各个方面向我们袭来。‘视觉监视’无处不在。”在学校,老师的凝视使孩子们按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行事;在公司,管理者的凝视使员工按照规章制度工作;在社会和社区中,管理者的凝视使公民根据社会道德和法律和谐生活。凝视的背后是知识和权力的运作,因此凝视一方面监督着人们,另一方面生产着自律的个体,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凝视成为一种生产性的机制构成了社会的运作法则。
  四、结语
   电影《楚门的世界》将“全景敞视监狱”模型搬上银幕,清晰地展示了全景敞视主义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凝视是如何运作的。电影里观众对克里斯托夫的凝视决定了节目的内容和发展;克里斯托夫对群众演员的凝视决定了他们的言谈举止;群众演员对楚门的凝视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他的性格。这三层凝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节目的失败。电影的结尾楚门离开了海天堂岛,进入了现实世界。看似是楚门成功地摆脱了控制和监视,但实际上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更大的“全景敞视监狱”,更复杂的社会规章制度正等待着对他进行规训。
其他文献
摘 要:象征主義作为文学创作方式被提出于十九世纪的欧洲,象征主义文学由此诞生。英美作家以象征主义为理论基础展开创作,促使英美文学进入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高峰期,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氛围中,现实责任和浪漫激情的对撞,为读者揭示美丑对立的世界现实,充分彰显文学作品的理想碰撞和核心理念,以象征主义理念为指导对文学作品展开深刻的构建和探究,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高效性、艺术性和审美情趣,达到推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树出生于京都府京都市伏见区。《挪威的森林》由日本讲谈社于1987年9月4日首发。由于卖得很好,至2009年,发行超过1000万册,这本书打破了日本文坛的沉寂,也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可以说缔造了日本纯文学小说的销售神话,足以证明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文学中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挪威的森林》也被认为是一部讲述“怀念
台湾现代诗诗人郑愁予在诗中写道“如雾起时,敲叮叮的耳环在浓密的发丛找航路……”跨越香港、台湾和美国三地的华人女作家钟玲以《雾在登山》为名出版诗集;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写道“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不言而喻,雾意象总能得到文人的青睐,舒巷城也不例外。雾意象的应用与雾自身的属性是否有关系呢?舒巷城自身的人生经历与雾意象的运用又是否有关系呢?舒巷城又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与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英美意象派和新诗运动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和诗歌创作对于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至深。漩涡主义是埃兹拉·庞德所创立的未来主义艺术流派。漩涡主义将“漩涡”作为极力之点,融合各种因素进行文学创作,这种创作原则深刻地影响了庞德的诗歌创作,以及对于世界的理解。本文以漩涡主义诗学为基础,分析庞德所理解的儒家思想,其中最为主要的
红桃依翠柳,粉艳伴娇柔。  春鸟含香唱,云飞水上楼。  岁寒三友  梅松摇曳竹青葱,傲雪凌霜梦里丛。  歲冷迎春心意暖,节高品正古今同。
摘 要:《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世界影响的代表作。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切入,从场域、惯习、资源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爱玛这一形象,充分探讨其性格包括的各种资源、场域等具体内容,细化对这一人物的研究。在分析这人物性格命运的基础上,探究其背后幻想与真实的对立,进而发现女性成长所必备的资源,总结特定时代女性解放的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场域理论;
登上高原彝古寨,采风夜宿老農家。  白云萦绕千山树,红水流滋万壑花。  客舍门前堆灶木,厨房壶内煮香茶。  迎宾燕子悠然展,碧绿梯田映彩霞。  减字木兰花·赏春城花海  偷闲览卉,呈贡商家花为最。  懒洗尘埃,先去花场观景来。  华灯初上,余韵芬芳仍荡漾。  欲问余年,愿与云游结个缘。
我是一枚石子,倔强而孤独  拒绝加入多声部的合唱  长河,顺势而下  河床,赤裸地守望  风雨、日晒  凝固着大地刻下的模样  岁月的年轮  把我围绕在中央  我笑看风霜  生活总被粗暴修正  河床在手术刀下  已體无完肤  钢筋水泥,堂而皇之  霸占了巢穴,我选择逃离  在通往故乡的路上  甘愿做一枚不起眼的石子  负重于来往的行人  时光剥离着无奈  踢来踢去,行人的足迹  存放,我片刻的安息
鲁迅在《祝福》当中塑造的祥林嫂形象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经典人物形象之一。“我”回到鲁镇,借住在四叔家,见到祥林嫂并由此对祥林嫂的经历展开了回忆。小说末尾,祥林嫂死在冬日祝福的前夜。祥林嫂形象所具有的鲜明的普适性以及对传统社会女性生活样态的代表性至今仍然具有典型意义。对祥林嫂悲剧的解读一般着眼于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对“活生生的人”的戕害之上;而以女性主义视角对此悲剧重新关注则又将解释重心放在“男权社会”
摘 要:孙频善写校园之中的边缘人物,致力于书写这一在世俗眼光中拥有光明未来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与现实人生中的精神困境,关注他们在被社会放逐之后的身份认同焦虑与精神焦虑,同时在作品中反复叩问,追寻挣脱身陷焦虑困境的最优解。  关键词:孙频;焦虑叙事;认同焦虑;精神焦虑  作者简介:虞艳芳,女,汉族,福建邵武人,兰州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