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分界线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代主义作家。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树出生于京都府京都市伏见区。《挪威的森林》由日本讲谈社于1987年9月4日首发。由于卖得很好,至2009年,发行超过1000万册,这本书打破了日本文坛的沉寂,也出现了“村上春树现象”,可以说缔造了日本纯文学小说的销售神话,足以证明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毋庸置疑,《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文学中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挪威的森林》也被认为是一部讲述“怀念已经逝去的青春”的小说。因此,本文通过重新解读《挪威的森林》,分析生活在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人物的对比,最后分析村上春树这种写法的原因。
  一、《挪威的森林》中的理想世界
  (一)生活在理想世界的人——木月
  在小说中虽然对木月的描写不多,但他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村上春树描绘了木月是一个聪明且有趣的人。为什么这样活泼的木月却会在最终选择自杀这条路呢?木月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但是他想在别人面前拼命表现自己,所以木月一直都是在勉强自己为了让渡边和直子开心,从这里也如实地反映出木月的性格。因为木月的心里有太多的不安,所以他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他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但他不能成为强者,也正是因为他不正视现实,所以总是很沮丧。他自杀的原因非常简单,在与直子的爱中,木月拼尽全力,但是直子的身体一直在拒绝他。这对年轻的男性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他慢慢地失去了自尊心。在赢了渡边的球之后,木月急忙选择了自杀。其实,木月自杀并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为了让自己的自尊心永远保持下去,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在渡边面前保持最后的尊严。对木月来说,自杀是最好的结局。因此,木月没有离开他的世界,而是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永存。
  (二)生活在理想世界的人——直子
  木月的死给直子带来了致命的一击。经历了男朋友去世的直子,把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不属于这个社会,不想了解社会,不希望周围的人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对直子而言,渡边并没有走进她的内心,倒不如说木月死后,渡边的爱是支撑直子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在她心中,木月没有死,一直在她的梦里。她一边想得到渡边的爱,并且让渡边答应不要忘记她,但是另一边自己也承认,心中所爱的人一直都是木月。所以直子的情绪一直在反复变化,她常常没有安全感。直子一直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拒绝和外界交流,渡边可以说是直子和外界交流的唯一途径。所以说,木月和直子只想生活在自己理想的那个世界里。所以到最后,他们二人的结局都是走向了自杀这条道路。
  (三)理想世界的故事——木月、直子、渡边
  木月、直子、渡边的生离死别是理想世界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与世隔绝的三个人。木月死后,渡边成了直子的救命稻草,直子太过孤独,而渡边是最适合倾诉的对象。即使直子觉得自己能够把自己托付给渡边,但渡边也不是她喜欢的人。可以说渡边只是直子生活的影子,是直子尽可能脱离现实生活的苦闷和孤独的替代品。渡边成了直子失去木月后让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为了活下去她想让自己爱上渡边,但最终她还是没能骗过自己的心,因此她选择了和木月一样的路,选择了去到她内心的理想世界。这也暗示着她对渡边是没有爱意的。渡边、直子、木月三人之间,充满着逃避现实的感情。渡边希望能和直子在一起,但直子仅仅是想找一个生活的依靠,她心中唯一爱的人木月已经死去了。直子和木月都是希望能从现实的痛苦中逃离出来,走进自己的理想世界,在那里永存。
  二、《挪威的森林》中的现实世界
  (一)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绿子
  与多愁善感、自我封闭的直子相比,充满活力、热爱生命的绿子是实际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让渡边回归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和渡边在料理店偶然相遇,两个人一起上了戏剧史的课。与直子的自闭、悲观、孤独、内向形成鲜明的对比,绿子是一个性格坚强、开朗、善良、爱憎分明的人。绿子开朗的性格,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幸福的童年,而是因为绿子也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痛苦和挫折。只有和绿子在一起的时候,渡边才算是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因为绿子本身的性格,她的出现可以说是渡边生活中的一束光。
  (二)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永泽
  永泽这个人物的出现,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典型的成功男性。家世显赫,天赋异禀,东大毕业,并且不受社会礼仪的束缚。永泽这个人由于自身条件很好,自然而然就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也有一种能让别人听他话的气质,而且他从不撒谎,从来不用一些谎言掩饰自己的错误。但即使永泽是完美的,渡边也并没有与他交心。永泽为了取得成功,往往总是让自己适应社会,所以他有着很强的功利性。他的心中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前途,所以在这个时候,感情反而成为他生活中的绊脚石。他把结婚看作一种束缚,为了自己的将来去了国外,抛弃了和他在一起多年的初美。永泽对感情和婚姻的这种冷漠态度,也反映出了他这种淡泊的性格。正是他的这种现实,让我们更深刻地感觉到他是一个生活在原原本本现实世界里的人。
  (三)现实世界的故事——永泽、初美、渡边
  永泽、初美、渡边之间的爱恨是现实世界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和世界联系着的三个人。永泽和初美的悲剧之爱,是被现实世界压制的结果。永泽是村上笔下批判的人物,他出身于富裕家庭,但是他努力让自己适应社会而变得非常现实。与永泽不同,初美是一个现实化的人物,但村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初美给人一种典型的日本女性的印象,温柔、贤惠又善良。初美是渡边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然而永泽并不珍惜,甚至在玩弄初美对他的感情,这也是渡边一直没有对他交心的最重要原因。村上说过,永泽是一个“在道德意义上破产”的人。
  由于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分界,注定了木月和直子的结局,但是对渡边来说,如果一直停留在木月与直子那个理想世界中,结局可能会和他们一样。但是绿子和永泽这些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特别是绿子,用她纯洁的爱让渡边回归到了现实世界中,也让他从失去直子的痛苦中走了出来。
  三、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形成的原因
  村上春树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旗手。他深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其作品在写作技巧和手法上缺乏日本式的传统、含蓄,反而有着格调轻快、主题西化的特征,而这种创作风格却成功地表現了人们内心最深层次的孤独。因此,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两个现实与理想平行或交叉的主线,在构建小说空间的时候,巧妙地设定成了现实与理想的二元结构。村上春树受到欧美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西洋近代主义文学先驱、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从现代艺术特征来说,不同于传统的现实,其小说情节生动,空间结构新颖,并且虚实相融,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村上春树深受其影响,这个艺术特色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来。
  《挪威的森林》巧妙地描写了主人公渡边、直子、绿子这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生存状态、感情生活及他们的思想变化。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日本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物质上比战前更加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激烈,意识多元化。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需求的不断膨胀,这也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也越拉越大。在这个特别时期,社会青年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观,独特的人生观也决定了他们的生死观。
  四、结语
  村上春树不管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有很高的人气,他的书仿佛有一种能让人安静下来的魔力。而且村上春树小说的结构、创作手法、语言风格都有明显的欧美化痕迹,具有明显的双重空间创作特征,将虚幻与现实结合起来,呈现出深刻的主题。本文从《挪威的森林》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着手,通过分析村上春树所描绘的理想世界中的木月和直子以及现实世界中的绿子和永泽的角色特征以及在双重空间中三人的关系,来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由于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分界,注定了渡边和直子之间的界限,也注定了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在小说的最后,渡边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但是他却想在这个地方打电话给绿子,也说明绿子是那个把渡边拯救到现实世界的人。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分析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形成的原因,更好地理解村上春树采用这种写法的背景和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2017年4月,严歌苓发表小说《芳华》。同年12月,由原著改编,冯小刚导演、严歌苓编剧的同名电影在国内上映并热播,很多观众在观影之余,捧读起作家的原著小说并掀起讨论热潮。本文拟从小说《芳华》的叙述视角,主角刘峰的主要事件之前的文本处理以及重要人物的故事插叙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该小说所呈现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叙述视角;亦实亦虚;文本处理;前后呼应;故事插叙;画面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棵常青树,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会诞生出不同意义的小说。这不仅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最离不开的还是自身的国民特点,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移民者进入美国区域,给美国这个国家注入新鲜热情的血液,领土的广阔性以及人员流动性使这个国家充满生机活力。这是一个没有限制,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会,同时也是面临着无限挑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年轻人,每天都充满了突破与成长。  一、成长小说
迎风沐雨度时艰,未许愁容对怒颜。  喜与梅花同傲雪,招来春色到人間。
捧一粒粮食  在最高处  无数人流泪祭拜  我的爷爷没吃饱  我的父亲也没吃饱  那時候的人  一个个面黄肌瘦  洁白 圆润 芳香  你把一粒水稻捧在最高处  江南江北一片绿畴  高楼 粮仓 公园  人人都丰满健壮  2021年5月22日13时  我要把一粒粮食 捧在最高处
当时光的列车抵达二月  蔷薇开始悄悄发芽  书变得越来越薄  头顶的风从高楼间吹过来  世界开始凌乱 人也变得凌乱  街边花坛里 红的花 黄的花  树上缠满了红红的灯笼  就连门口的桥都是红色的  毫无悬念 春天来了  新年也来了  还有七天的拥挤 必须忍受  无论如何都要坚持  其实 也未必有美好的生活在等待  錯过的人 从那一刻走散  把试卷撕碎吧 以最大的力气抛向天空  公园里的石阶铺着一层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西方小说爱情悲剧比较研究——以《茶花女》与《红楼梦》为例”(项目编号:XSJCX10079)。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悲剧收尾的爱情往往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红楼梦》与《茶花女》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两部作品中都描述了主人公至真至诚的爱情,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外部因素,以及主人公自身的性格观念等内部
八九十年代,继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在文学上引起阵阵轰动后,一直相对沉寂的散文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一时期的散文旨在突破文体惯例,追求大气不腻、真实不浮的“大散文”格局。贾平凹和余秋雨作为“大散文”中的重要代表,其散文在价值上导向文化关怀,思考和时代、社会、人生相关联的宏大命题,引导了那个时代的散文创作潮流。然而他们在散文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贾平凹的散文风格意气洒脱,具有名士风范,而余秋雨则严
《济南的冬天》在散文主题呈现方面不存在太大分歧,大体上来讲可以将全文主题概括为“两情”,分别是“温情”与“深情”。可以看出老舍是非常喜欢甚至热爱济南的冬天的,在全文中它用到了诸多新颖甚至奇特的写作手法,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一面,而在这温情一面中也体现出老舍文学的平民特色。在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也是温情的,令人无比心驰神往。  一、《济南的冬天》的“温晴”赏析  老舍文学向来具有独特清晰的
祖上说  这是一个打盹的季节  月亮升起来  我却没有丝毫的睡意  举起一杯咖啡  闻着甜腻的味道  望着那轮明月  骤然间  身体冷了下来  是李白诗中的霜吗  怎么感觉是一把刀  割开咖啡的香气  眸光里有潮水漫過  因为月光里都是离人的影子  风中还有温柔的誓言  竖起耳朵  却听不见你归来的脚步  次第荡开的是心中的思念  怎么像魔鬼  深挖着我的心  疼 却无声
摘 要:象征主義作为文学创作方式被提出于十九世纪的欧洲,象征主义文学由此诞生。英美作家以象征主义为理论基础展开创作,促使英美文学进入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高峰期,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氛围中,现实责任和浪漫激情的对撞,为读者揭示美丑对立的世界现实,充分彰显文学作品的理想碰撞和核心理念,以象征主义理念为指导对文学作品展开深刻的构建和探究,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高效性、艺术性和审美情趣,达到推